性諸法種子總皆名為名言種子。
或聞名言變一一相所熏成故。
或心心所能顯境相如名言故。
其所熏種名名言種。
今此名言種子各各皆生自果。
是故說此名親因緣。
謂色種子生色現行。
心王種子生心王現行。
心所種子生心所現行。
善法種子生善現行。
不善種子生惡現行。
有覆種子生有覆現行。
無覆種子生無覆現行。
乃至色中五根五塵。
心中八識。
心所中作意觸受想思。
如是等類無量差别。
一一各爾。
各各必定親生自果。
不生他性他法現行。
是故名之親辨自果自體辨生親因緣也。
是以異熟無記種子生于異熟無記果報。
即是名言種子随一。
今此異熟無記種中第八識種子。
相應五數心所種子。
眼等五根正根扶根二類種子。
異熟無記六識種子。
各各相應心所種子。
皆悉有之。
其器界者四塵為體。
若起聲時五塵為體。
如是四塵五塵種子雖非内異熟果種子。
亦是既為有情所居外依處故。
同業所感。
是故名為外增上果。
所以器界五塵種子亦是業種所資助也。
如是果報諸無記種羸劣不能獨自生現行故。
必待于他強勝之法能資助緣方生現行。
理必然故。
善惡二類思業種子随應随逐波總别報無記種時。
其善惡種強勝勢力令蒙異熟無記種子。
令其異熟無記種子生當果也。
善惡二性法中強勝。
故業必局善惡二性。
其有覆等無此勢力。
故不成業。
今此善惡。
論其正業雖在思數。
然其一聚同時相應心王心所皆非無此感生勢力。
業之眷屬亦名業故。
是以且其造惡業時。
一念之中有多惡種。
所謂若起瞋恚之時。
于三業中。
第六意識不善心王。
不善五數。
及嗔煩惱。
不善無明。
八大随惑。
中随二惑決定相應。
所餘心所随時或起。
如是多法一一不善。
一念之中一時熏種。
此諸種子即時落在我藏識中資助當來果報種子。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然于其中。
以思心所為業主故。
其種功能殊名業種。
如是如是。
數數資故。
今生果報終盡之時。
最後一念命終心後。
次刹那中。
其所資助果報種子既被惡業之資助故。
其所生現依正二報皆悉非愛醜穢粗卑。
或是地獄。
或是畜生。
或是鬼道。
皆是任彼能資助業之差别也。
善業翻之可知其相。
發業潤生是第六識不共業故。
就第六識而論之也。
五識名為随轉發業。
所以相從亦可知之。
第七一向有覆無記。
第八一向無覆無記。
是故皆非發業心也。
故取要言。
業種子者第六相應善惡種之助異熟無記種子令生果報之功能也。
今此思種亦能生自思數現行。
其邊名為名言種子。
不名業種。
二邊功能不可混濫
次于無漏種子相者。
于有情界五乘種性法爾各别。
其中可得三乘道者。
于其身内本識之中。
無始法爾本有可生無漏法種。
于此種姓四類不同。
一者決定大乘種姓。
所謂法爾唯有佛乘三品種子。
言三品者。
一下品種。
謂見道種。
即是妙觀平等二智之種子也。
于此兩智亦各根本後得二智種子相分。
生空法空單重三智種子不同。
又言智者。
是相應中一數名也。
于無漏位智強勝故。
從勝為名。
據實論者。
且就一妙觀察智中。
總論具有二十二法。
所謂無第六心王。
遍行别境各五。
及善十一是也。
因位亦有無漏尋伺。
若并之者二十四也。
此二十四法各皆具四分。
其相分中随應亦有五塵等法。
如是諸法一一種子各各皆在一妙觀察智種子中。
委細論者如是有多種子數也。
其平等智在因位中有為諸法緣或不緣。
解釋往往學者意别。
若依遍緣諸法之義。
一智品中所有種子如觀察智。
若依唯緣八如之義。
此智品中亦有本後。
其相應法亦二十二。
此等如上。
但其尋伺定應不俱。
故除彼二。
此等種子亦一一在(下品種子大旨如是)次中品種即修道種。
亦是妙觀平等二智品種子。
委旨如前。
但其勝劣為二品别。
次上品種所謂即是佛果種子。
此即四智品種子也。
言四智者。
論其實義即是無漏八識聚也。
從相應智總立智名。
是故開之即八智也。
一者無漏眼識相應。
此中具有二十二法。
乃至無漏身識相應。
此中亦具二十二法。
今此二十二法之中。
标慧心所總名為成所作智也。
所以此智有五個智。
六者無漏第六相應。
此中亦具二十二法。
七者無第七相應二十二法。
八者無漏第八相應二十二法。
各标其中慧心所名。
如次名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今此作識二十二法各各一一具足四分。
其相分中即有無邊相好光明淨土等體根塵等法。
即是一一後得智境。
其根本智無有相分。
以真如理為境界故。
其淨土者即以無漏四塵為體。
宮殿樓閣華池寶樹長短方圓滑澀粗細等種種形。
此四塵上之假相故。
不别論之。
或時加聲五塵為體。
所謂波聲風響等起亦其體故。
其相好者無漏五根五塵為體。
于五根有正根扶根。
扶根亦以四塵為體。
如淨土體。
正根即是大種所造無漏清淨微妙色法。
其光明等偏塵所攝。
如是種種衆多法體一一種子皆在此上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