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觀心覺夢鈔下

首頁
    但是三性不即不離之法門也。

    而對他門诠其義者。

    我法非有。

    空識非無。

    離有離無故名中道。

    是言诠門。

    若住内證止思議者。

    此即一實離言中道 問。

    夫中道者一法體離二邊義也。

    今所成者。

    所執空與依圓之有。

    彼此相對名中道欤。

    若爾既是各别法門。

    豈是一法非空非有。

    就中所執體都無故非是法體。

    其法體者但是存實依圓二性。

    故遂所歸一切法體留有一邊。

    豈是中道究竟理耶。

    答。

    此疑皆以不可來也。

    誰言三性各别法體。

    是一法中非空非有中道義也。

    雖是一法中道*之義。

    妄執緣起真義三重淺深條然不相濫故。

    開為三自性法門也。

    故唯識論雲。

    此三為異為不異耶。

    應說俱非。

    無别體故。

    妄執緣起真義别故(文)誰有智人乍見無别體故之文猥為别體定離法門。

    然者三性即一性。

    一性即三性。

    非三非一。

    亦三亦一。

    是其三性之義理也。

    已上且約所執為空依圓為有論大都也。

    若委談者。

    言空而空亦是*即有。

    實我實法當情現故。

    撥無此分亦為損減。

    然據理言。

    其體都無。

    不辨此門亦為增益。

    當知遍計所執亦是非空非有。

    其依圓性言有。

    而有亦可言空。

    所執真俗體性空故。

    若夫依圓稱為有故便謂依圓一向有者。

    是妄執故。

    即是增益。

    然聖智境離言法體其體非無。

    撥無此者亦為損減。

    是故依圓二性亦是非空非有。

    此猶大都。

    若更委細論其實者。

    其計所執理無之中亦有非空非有之義。

    所謂增益損減之相皆遣之故。

    能遮偏有亦遮偏空。

    豈是一向撥無空耶。

    如是即其情有之中亦有非空非有之義。

    且如一人。

    一分妄情執偏有時。

    其相雖暫似偏有現。

    從悟證門總見之者。

    當情之相未必如是。

    或類亦執為偏空故。

    明知此偏有相自性本來不決定也。

    又如一人。

    一分妄情執偏空時。

    從悟證門總見之者。

    當情之相未必如是。

    或類亦執為偏有故。

    明知此偏空相自性亦本不決定也。

    是即妄情思無定相故也。

    重意雲。

    妄情執見增損随時故。

    所執二相各非決定相(為言)如是論時。

    當情現相非定偏有。

    非定偏空。

    此亦豈非中道義也。

    若其依圓非有門中亦*有非空非有之義。

    遠離一切妄執義故增損皆離。

    即是中故。

    如是依圓非空門中亦有非空非有之義。

    即是離言。

    誰定有無。

    若一向非空。

    豈是非執法。

    若是執法。

    豈名依圓。

    道理甚明。

    何事如之。

    如是重猶有不盡。

    所以者何。

    且如所執理無之中遣增益門。

    雖遮有故名為非有。

    既遮偏有不遮中有。

    豈偏空耶。

    故亦非空非義也。

    自餘重重一一義門皆可準之。

    如是如是遂至絕言。

    然其重重非有之義雖*是重重。

    而束皆歸所執空門。

    又其重重非空之門雖是重重。

    而束皆入依圓有門。

    是何故耶。

    但是三性不即離故。

    所執之空依圓之有歸入一際。

    有如是等無盡義也。

    若爾所執空為偏空。

    及其依圓有為偏有偏有偏空兩門相對合為中道。

    得意為疑。

    豈非不足言*之疑耶。

    遣一切執為遣虛者是何義耶。

    豈非遮于依圓之上偏有偏空諸僻執耶。

    如是遮已顯得依圓。

    豈是一向偏有法耶。

    非偏有者定是中道有。

    若是中道有。

    豈可留有耶。

    已上且就言诠中道猶以如是。

    何況于其勝義勝義廢诠談旨微妙究竟一實體耶 問。

    今所論者依圓為一對所執空義門談也。

    若其依他與圓成實各别論時。

    亦得各有中道義耶。

    答。

    亦即有之。

    所謂依他體虛假故非是實有亦非都無。

    圓成妙理體無相故無有有相亦無無相。

    是故一一皆中道也。

    其一一門重重之義乃至事理不即不離諸門總束義皆如上 問。

    慈尊所說二行偈頌(虛妄分别有于此二都無等頌也)是明何門*之中道耶。

    若言诠門慈尊何說淺近之門。

    若離言門文既三性相對而說空有之義。

    豈非言诠中道門耶。

    答。

    彼頌慈尊對無著等正授中道義理文也。

    故言诠門非離言門。

    離言門者直指内證。

    非*是對機說法門故。

    然此頌中竊有顯示離言門義。

    此是深由。

    可受口傳 問。

    三性相對猶是一法*之中道談者尚未分明。

    詳可成之。

    答。

    夫遍計等三自性者。

    本是一法三自性也。

    所謂且就一色塵中尋其自性。

    此塵自性是何法耶。

    既緣生故如幻虛假。

    非是實有。

    亦非都無。

    然諸愚夫妄情迷亂或執實有或執都無。

    今此妄所執相狀是此塵中一自性也。

    然其法體衆緣所生。

    雖無自然緣生不空。

    是亦此塵一自性也。

    今此緣起緣生法中定有遠離一切妄執偏有偏空相之妙理。

    此理真實而非妄倒。

    是亦此塵一自性也。

    如是一色一塵之中有此三重妄假真性。

    今此三重皆此色法。

    更非别法。

    故雖名三亦即一體。

    是為一個色塵自性。

    一切諸法皆以如是。

    豈非其一法*之中道義耶。

    是故應言我宗諸法真實常住。

    假似生滅。

    實有生滅體性都無。

    此真假無豈可相隔。

    故本一體 唯識義理 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