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有上根上智之機。
勇猛修習唯識觀者。
即身可入初發心住。
初發心住能現八相。
宗家定判。
故其時分可有即身成覺義也。
所謂分得覺智已起。
此覺雖是第六識中分得智品。
一身八識不一異故。
其不異門彼此無礙。
無所隔者假說應名四智菩提。
例如彼由他染熏成變似我法。
以染推淨其義無疑。
依身相好皆此心變。
能變所變能依所依亦不即離。
應名佛體。
其所觀理即唯識性一實境界。
亦可拟宜得名法身。
如是分得假說之時。
即是三身具足佛體其理必然。
若得此智已。
設雖不化現八相成道時。
常可名覺者。
是即法體如幻虛假皆無礙故。
若得一分覺悟智已。
說之為佛。
全無相違。
但其上根上智機者先世數數修習此行。
今生堪入初發心往之大機也。
其機末代尤希者欤。
雖非此分。
勵心修習。
随分随堪可有其益。
大乘法力不思議故。
實相之理大神驗故。
然者隻止無用疑網須企勇猛勤修者欤。
今見世間。
正見邪見利根鈍根其機現區。
其中質直利根之人取決定信一心修行。
分分得益必然事欤。
若分得起異聞法以前解。
三毒等失聊有微者。
是随分益。
但當自身深悲愚癡。
何世得起随分知解。
唯所願者。
以此微緣當來得悟。
豈以己愚總推世間。
法滅之時有入見者。
宗家釋也。
正見明人勿怯弱矣
上來所述義理推尋。
片言契實。
施與衆生。
願共有緣發菩提心。
同生淨刹盡成佛道。
抑一切罪中。
謗法為最重。
設雖信一門。
有謗毀餘法。
皆是地獄業。
如十輪經說。
可恐可慎不可不顧矣。
不見夫深密說此意。
他不诤之。
定知是無诤之舍那金言。
瑜伽演此旨。
世不疑之。
定知是無疑*之補處傳燈。
既知決定之佛意已。
信謗益損豈可小乎。
其诽謗者未必罵詈。
輕淺撥無皆是诽謗。
而他家門葉偏執*之小生頻呼權宗名。
實謂隔法性。
其言之意未得審定。
為是法中一向都無此等性相但是如來為誘機故名為權耶。
為是法中雖有此實而非真理是事相故名為權耶。
若如前者如來豈以妄語利衆生乎。
衆生豈信虛說得解脫乎。
若雲方便教皆以然故者。
豈方便教皆妄語乎。
我宗不爾。
設方便教皆有實義。
設隐密說必順顯了。
故頓語前皆中道教悉诠法性。
如上抄已。
未見未聞聖教*之中有虛妄語。
可謂汝等迷于自宗亦迷他宗緻如是誤也。
若如後者。
汝等宗極理豈過廢诠耶。
若以即事為其勝者。
何降事為權。
若以偏即為其勝者。
豈以邊破中。
若雲定離非中道者。
汝等不見乎。
不即不離文。
若雲學者謂定離者。
豈以學者謬解為宗教失。
汝相即偏執豈又宗失乎。
若雲非妄語亦非事相但是粗淺門而非實義者。
夫攝諸法不過三重。
謂事理如。
若非妄語。
定應诠此三重之一。
而非事相而非妄者是何法耶。
若是所執*者佛豈說所執利益衆生耶。
若雲雖是事而非深事者。
其深事者是何事耶。
若有超于此礙無礙不可說言之事相耶。
若以常住都無生滅為其深義假似生滅猶為淺者。
此是真理更其事相。
汝何誤理以為事耶。
又複我宗談全不局依他。
所歸專廢诠一實極理也。
若以相即為深義者。
其難準前。
旁推征之。
謗法無疑。
如此惡人能拔無量衆生之正慧眼也。
如此毒言能害恒沙諸佛之妙法命也。
哀哉依一旦執情冥然向無窮苦輪。
凡像末世質直人希。
習觀行者名性相為淺近。
學性相輩喚觀行為戲論。
是則差别似*于淺故他迷其深理。
觀行似於戲故人失其實德也。
就中弘觀行宗則說所觀法為至極要。
觀行之法皆以然故。
若不然者不得證故。
此乃勸專注也。
不勸偏執也。
而返謗餘教相但是學者失也。
當知不辨祖師之意不引觀慧。
還引惡慧也。
弘性相宗則遍了一切為究竟說。
性相之道定可然故。
若不然者。
不斷疑故。
此乃勸簡釋也。
不勸堅執也。
而返謗他修行。
但是學者失也。
當知不辨自宗之旨不盡諸門。
還滞小門也。
一味法水為此濁亂。
無礙慧光依此滅沒。
悲中之悲何事如之哉。
以之思之。
不如信解性相而修觀行者欤。
其觀行者随宗不同。
其不同者即方便門。
實皆不違。
是以觀行純熟之人不謗性相。
性相通達之人不謗觀行。
其有毀謗者隻是膚受輩。
聞古見今皆以如此。
以之還自思察于己亦有此恐。
悲哉。
何為不如隻須閉口攝念常住正理矣。
但一向無言像似正法也。
若有利益者豈可默止乎。
不可不慎。
不可不顧。
雲彼雲此靜可審之
觀心覺夢鈔下(終)
(甲本奧書雲)
凡此抄良遍上人禦草。
上帖人師■深(淨真房僧都)寫置。
上中下三帖之處。
中下不足。
此帖寫畢。
中帖琳能令首尾。
勸修坊案置者也。
不可有他出也
文明二年(庚寅)七月上旬夏中參籠談義講問憚之染紫毫印
勤求知足沙門胤繼(歲四十五勸修坊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