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們邀請我加入這款“三國”遊戲的時候,把其中最好的地段留給了我。
時值中秋,在那片白玉無瑕的空地周圍,坐落着他們一方方宛如月餅的城郭,富庶而牢固。
在城市與空地之間,還安睡着一塊塊尚無歸屬的綠洲——那也是為我預留的。
于是我心安理得地把主城建在了盟區的中央,并堂而皇之地命名為“首都”。
在我看來,它不僅将作為我的主城叱咤風雲運籌帷幄,也理應成為這一國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遊戲伊始,我沒有費心經營。
我對網遊缺乏激情,對網頁網遊更是從未染指。
雖然他們告訴我,這簡直堪稱網頁版的《帝國時代》:不斷地升級,不斷地發展,不斷地打人與被打——我們本就是一群經常聯機“帝國”的摯友,對于這款十年前的遊戲迷戀有加。
這種類比讓他們熱情高漲,興奮異常,但說老實話,我覺得它們之間的相似程度并不算高。
我就這麼有一搭沒一搭地玩了起來:升級林場升級石礦升級鐵礦升級糧田也就是升級郊外所有的資源田,升級糧倉升級倉庫升級中軍帳升級兵營升級校場也就是升級城内所有的建築,研發各項技術研發各級兵種研發這個那個,總之算是開始玩了。
相比他們,我實在是相當懶惰——據說有一個盟友,晚上睡前定好鬧鐘,在某些項目剛好完成時半夜起床上線,繼續開展她的城建活動。
我顯然缺乏玩這類遊戲的心理素質,因為每逢資源田或建築開始升級時,我總是喜歡盯視着那一秒秒減少的時間線,空虛而無聊地等待着它的最終終結;尤其是在耗時較少的時候,我的這一習慣尤顯突出。
在看着那些時間線倒退的同時,我的生命也在一點點地減少。
随後就是元旦,随後就是春節,随後就是寒假,真實的時間在一天天流逝,虛拟的城市也一天天有了起色。
再拙劣的玩家,隻要耗費足夠的時間或金錢,總能把遊戲經營得有模有樣。
當然我沒花一點銀子,單憑時間或者說生命的堆積完成了這種原始積累。
其間我似乎被打過一次,而我自己根本不曾留意,還是盟友們發現的。
再上線時我被告知,他們正在與該盟談判交涉。
我問口舌之争又有何用,他們答曰“要求賠償損失”,我為此頗感憤怒:
“那有個屁用啊!都把我給打了!”
“這就是社團的作用啊。
”盟友擺出一副黑社會老大的姿态對我語重心長,“一個小弟被廢了,總得有大佬去說叨說叨。
”
“那有個屁用啊!小弟都已經被廢了!”
“那有什麼辦法,反正小弟已經被廢了。
”盟友依舊語氣平和,“對方總得拿出個說法才是。
”
我這才知道,原來被打之後确實沒有什麼良策,要麼忍受要麼報複,沒有第三種選擇。
正如一名玩家的簽名檔所言:有兵才有地位。
于是,我第一次産生了造兵的念頭。
此前我從不造兵。
我喜歡發展經濟,和平崛起。
我那為數不多的樸刀兵,都來自電腦的随機獎勵,我也就這麼随便地供養着他們。
有時盟友去征戰,召喚着哥幾個一起動手,一般我都會自豪地向他們宣布:
“我有6個樸刀兵!”
有過幾次之後,盟友終于不耐煩了——
“您能報一個能讓我們驚喜的數字嗎?”
——他們的兵力都在數千或者上萬。
征兵完,訓練罷,閑置就意味着浪費。
我隻好去打那些已沒人上線治理的荒城——它們被稱之為“死羊”。
我這樣做,一來貼補家用,二來就當練兵。
并非所有弱小的城池都是“死羊”,有些是剛剛脫離新手保護期玩家的家園,所以難免發生誤傷無辜的情形。
凡遇此種情況,我總是表現得十分紳士,“費爾潑賴”精神還是應該遵守,尤其是對女性玩家。
我回信道歉,告訴對方不知他(她)尚在遊戲,并詢問是否需要補償;一般對方也就大度地說聲“算了”。
後來盟友說我的性格過于悲憫,不适合玩這種争戰類的遊戲。
“遊戲裡既有專以掠奪為生的‘狼’,也有毫無反抗能力的‘羊’,江湖還不就是這麼回事嘛。
”
2
漸漸地,城郊的資源田已升到足夠高的等級,升級一塊糧田的時間甚至能夠長達一個月之久——我說的是實際生活中的一個月。
而城内的街衢,也早已被各樣各式的建築充塞填滿。
惟一的期望就是等待商業值的緩慢提高,因為那樣就可以再建新城。
然後發展,然後再攢商業值,然後再建新城……就這麼周而複始,日複一日,太陽底下不再有什麼新鮮事了。
據說最高的曆史記錄是建城百餘座,當然那一定是數個玩家在同時管理,否則光是各城遍覽一次,恐怕就要整整半天的功夫。
最後系統不得不出面幹涉,對單一賬号的城市數額做了限制。
這是一個以“和”字著稱的州——和平之州,和睦之州,和諧之州。
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