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路過

首頁
    科學大師愛因斯坦在批評量子理論的時候,曾舉例反诘:“難道月亮隻有在我看她的時候才存在嗎?” 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始終堅持認為,自然形成的衛星不應該存在内部空洞。

     ——題記 炭素墨水般的色調在冷寂潔白的荒漠上勾畫出陡峭山峰的準确陰影,鮮明的黑白對比使星河想起了一位生前死後都非議頗多的政治家的墓碑——在他所參與領導的國度,曾經發射了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完成了第一次宇航員太空行走,并率先實現了第一艘無人探測飛船在月球的登陸。

     這裡是真實的月球,讓星河一生魂萦夢繞的地方。

     1 “圖靈”号清楚地知道自己有着一個更為遙遠的終點,進入月球軌道并做短暫的環繞航行,隻是她在告别地球故鄉前的一次小小回眸。

     用這種浪漫的筆調抒寫整個計劃頗具詩情畫意,但對于操縱“圖靈”号的真正主宰來說卻毫無意義,因為它并非感情豐富細膩的人類成員,而是人類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

    人腦無可比拟的電腦系統監控着飛船的每一個角落。

     “圖靈”号在進入環繞飛行之前的預定方向是南門二,也就是包含着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恒星——比鄰星——的半人馬α,而在擺脫月球引力場之後它的方向将被再次精确地定位于那裡。

    因此在今後數萬年之内決定飛船運行的隻有力學規則,需要電腦系統進行方向調整的時代還遠沒有到來。

     盡管控制一切的主動權從一開始就被徹底剝奪,“圖靈”号上的人類成員心中卻沒有絲毫芥蒂。

    從某種悲觀的論調來看,在不久的将來整個人類都勢必為電腦意識所取代,相比之下如今這種形式上的命令與服從,隻不過是小巫在晉見大巫之前先行呈奉的一份薄禮,大可不必耿耿于懷。

     可是人類不能等待,也不願等待。

    在被完全替代之前,他們有必要為這個宇宙再做點什麼。

     其實這些富有哲學意味的問題對于“圖靈”号上的自然人類成員根本就不重要,因為大多數人所能夠理解的真切時間都不過百年。

    人類的思維可以接近無窮,而他們的生命卻是如此的短暫。

     他們目前所關注的,是那正被數雙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視着的屏幕畫面。

     那是人們早已十分熟悉的陳舊資料,他們顯然是在複習以前的功課。

     那是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國曆次“阿波羅”登月行動的部分鏡頭。

    現在的時間是1969年7月,地點是月球靜海。

     ………… 登月艙緩慢下降; 登月艙平穩着陸; 登月艙門戶洞開; 接着,慢慢移下懸梯的阿姆斯特朗開始謹慎地用他那小小的一步,完成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這一大步跨越; ………… “升旗”儀式正式開始。

    宇航員動鍬破土,試圖将所謂永不落的星條旗植入月表岩層。

     電腦自動調節着畫面的大小和清晰度,特寫鏡頭使宇航員的動作纖毫畢見: 兩名宇航員曆盡艱辛,輪流鏟土,但最終也隻能把旗杆插入幾厘米深。

     當其他觀衆露出會心的微笑時,星河卻表現得無動于衷。

    相同的鏡頭他已經浏覽過不下百遍,甚至已經超過了令人厭煩的極限,這次他隻不過是義務陪綁。

     其他人對這些資料自然也不是全不知情,這起曆史事件——“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走出搖籃”——早已作為人類集體記憶的一部分,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個人的腦海當中。

    所謂“複習”一說,也正是出自這一視角。

     隻不過除了星河之外,其他人事先并不知道此番旅程中還有“考察月球”這一步驟——他們同樣也不了解整個行程中的每一個具體步驟。

     “圖靈”号此行的安排奇特而獨到,有關探索與考察的工作布置是随處解密式的。

    換句話說,每到“情節發展”需要的時候,保存于電腦中的具體任務的封條将會自動被揭開。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避免因人類對即将發生的某件事情過分關注,而使例行的日常工作秩序被打亂。

     況且具體到月球一例來說,這些人也不都是天文學家。

     接下來的畫面是随後幾次的“阿波羅”進程:由于吸取了第一次出乖露醜的教訓,再度來訪的宇航員是帶着電鑽上路的。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是電動的鋼鐵家夥親自出馬,最多也隻能打進75厘米,而它在地球上卻能毫不費力地打出将近5倍的深度。

     “諸位有什麼看法嗎?”專題紀錄片剛一結束,星河便及時提問,不給觀衆稍作回味的時間。

     “這說明月亮姑娘的肌肉比地球媽媽要結實。

    ” “大夫”用一個通俗的比喻準确地指出月球與地球的密度區别。

    這位年輕的美國生物化學家的正式工作是随船醫生,但是每個人都知道他隻受過最簡單的短期外科訓練。

     “大夫”的确道出了實情。

    由“阿波羅”計劃所帶回月岩的實測數據表明,月表岩石的密度高達3.2—3.4克/厘米3,而地表岩石的密度隻不過才2.7—2.8克/厘米3。

     “不錯,是這麼回事。

    不過這與我們原先的預測可不吻合。

    ”星河點點頭,接着“大夫”的話往下說。

    “因為月球的計算平均密度隻相當于地球平均密度的60%。

    ” 人類很早就開始嘗試測量月球的體積和質量了,僅次于對地月平均距離的測量。

     “咱們姑且不考慮有關‘平均’密度的問題,就按照現在了解到的情形來推測,月球中心也應該有一個由大密度物質組成的内核,因為根據不同深度的抽樣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