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巴阡古堡--第三章
第三章
魏爾斯特村的地位實在微不足道,大部分地圖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
在行政區劃裡,它的名氣甚至不及鄰近的浮爾康村,盡管兩者同時高踞地普紮萊山的浮爾康山段。
目前,由于盆地礦藏的開發,使佩特香尼鎮、裡伐傑爾鎮和附近的其他幾個村鎮商業發展起來,隻有浮爾康和魏爾斯特兩村并未因為靠近工業中心沾上半點便宜。
這地方50前是什麼模樣,現在仍然如此,半個世紀後仍不會有任何改變。
據埃利塞-雷克呂斯記載,浮爾康村半數以上的村民是“監守邊界的職員、邊防人員、憲兵、稅務員及檢疫員”。
魏爾斯特村沒有憲兵、稅務人員,種田的多些,共計四五百人。
魏爾斯特村隻有一條街道比較寬點,路上還有好幾個陡坡,使得上下很不方便。
它是瓦拉幾亞和特蘭西瓦尼亞邊境間的自然。
牛群、羊群、豬群,還有賣肉的、賣水果、糧食的小販就從這兒過,此外為數甚少的旅行者,由于不願乘坐科洛斯伐樂和馬羅斯河谷間的火車,也取道山隘,從此路經過。
比哈爾山、累底埃紮脫峰和帕林峰圍繞着一個盆地,它是大自然慷慨的贈品。
盆地裡土壤肥沃,地下蘊藏也很豐富:托爾達的岩鹽年産量達兩萬多噸,方圓7公裡的巴拉吉德山鹽量也頗豐富;托羅齊科盛産鋁、方鋁礦及水銀,特别是鐵,從10世紀起這裡就已開始開采鐵礦石;而伐伊達、于尼亞德礦井開采出來的鐵礦石質地更好,可以提煉出高品質的鋼;哈茨格縣的裡伐傑爾和佩特香尼煤礦區,地處古代湖泊底層,煤層淺,易采掘,就像個儲煤的大口袋,據估計儲量有2.5億噸;托邦發爾瓦地區的奧芬巴尼亞鎮盛産黃金,淘金者在有“特蘭西瓦尼亞聚寶盆”的韋雷斯——巴塔的沙灘上,架起一座座風車,用簡易的工具沙裡淘金。
每年僅出口這種貴重金屬就可獲利200萬法郎。
看起來,這個縣似乎得到了老天的特别眷顧,但這筆财富并沒使它的人民獲利。
如果說幾個重要的工礦區如托羅齊科鎮、佩特香尼鎮和洛尼埃鎮裡還有幾個現代工業相聯系的設施,還有幾座像樣的建築,如庫房、商店、帶陽台、圍廊的工人住宅區。
在浮爾康村和魏爾斯特村,你别期望能找到它們的半點影蹤。
村裡唯一的街道兩旁,零零星星散布着六十來座房屋,屋頂很怪,屋脊高出土牆,房前是花園,帶天窗的糧倉獨占一層,屋子兩旁是破爛不堪的儲蓄室,還有頂棚上蓋着茅草的傾斜欲倒的牲口圈,再有一口水井,木架子上挂着一隻水桶。
兩三口水塘,下暴雨時,水會溢出來,順着蜿蜒的車轍流走,這就是建在街道兩側,山口斜坡上的魏爾斯特村。
然而,村子裡的景緻卻清新誘人:門口、窗前鮮花盛開,圍牆頭綴滿綠茸茸的帷幕,枯草叢中冒出根根綠芽,與金黃色的茅草相映成輝,楊樹、榆樹、山毛榉、枞樹、槭樹參天蔽日。
村外,山巒疊嶂起伏;遠方蔚藍色的天際,異峰突兀,聳入天際,隐入蒼茫的天空中。
魏爾斯特人不說德語、匈牙利語,而講羅馬尼亞語,整個特蘭西瓦尼亞地區都這樣。
甚至一些茨岡人家庭也講羅馬尼亞語。
他們并非在沿途村落縮營的流浪者,他們已定居下來,這些外來戶不僅躁着當地的語言,也改奉本地宗教。
他們在世襲頭人的管轄下,形成一個小部落。
他們住在簡陋的窩棚裡,或被稱為“巴拉卡斯”的卡頂帳篷裡,身邊一大群小孩。
他們的風俗習慣和規矩的生活方式與他們在歐洲各地遷移漂泊的同族人迥然不同。
他們甚至服從于定居地的基督教,遵循希臘正教的宗教儀式。
魏爾斯特村的宗教頭領是住在浮爾康村的一個神甫,他兼管相距不過幾裡的兩個村莊的宗教事務。
文明就像空氣或水,無孔不入,哪怕隻有一道縫隙,它也能擠進去,改變地區面目。
可是不得不承認,喀爾巴阡山脈南部這片土地上沒有紋絲裂縫。
要不然埃利塞-雷克呂斯在提到浮爾康村時會說“它是瓦拉幾亞希爾河河谷地區文明進程中的最後驿站”。
人們也不必對魏爾斯特村是科洛斯伐爾縣最最後的村莊之一感到莫名驚詫了。
你想在這片土地上土生土長,從未見過外面廣闊天地的村民能又如何呢!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