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章 平凡的好人與國家的性情(2)

首頁
    來過,生活有壓力的人是沒閑心逛北京的。

    我也沒回去過,因為身體其實總是不太平,怕旅途之勞了。

     好在有手機。

     也好在,有了魏巍的銀行卡号了…… 三、崔長勇 當年在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曾跻身于文藝宣傳隊的知青,不論是能歌善舞的還是喜歡作詞作曲的;也不論是熱衷于曲藝的還是熱愛文學創作的非宣傳隊員知青,即和我一樣的知青——有不知道崔長勇其人的嗎? 便有,那也肯定是少數。

     多數人不但知道他,而且還不僅一次地見到過他。

    特别是跻身于師、團宣傳隊的知青,崔長勇這個名字似乎意味着是他們的“文藝教父”,獲得到他們相當普遍的尊榮。

     “弟子三千,賢者七十。

    ”——孔子此語當年在兵團文藝知青中流傳甚廣,用以形容崔長勇麾下之文藝知青的衆與精。

     三千絕非多麼誇張的數字,以每個團的宣傳隊起碼三十人計,全兵團幾十個團,再加上熱愛文學創作美術創作的知青,估計少也少不到哪兒去。

     我們當年雖尊崇他,卻幾乎無一例外地叫他“老崔”。

     老崔畢業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師範學院中文系,我認識他那一年,他已是兵團總司令部政治部文藝處的幹事;處長是沈陽軍區的現役軍人。

     我因為在《黑河日報》發表了一篇散文,由師裡推薦,到兵團總司令部所在地佳木斯市參加了全兵團第一屆“文學創作學習班”,由而與他結下了五十餘年的深厚友誼。

     記得那日大雪。

    佳木斯列車站前,兩名着賓館服務員制服的姑娘展持橫幅,其上寫着迎接等字。

    橫幅旁,伫立着戴棉軍帽穿兵團服的幹部模樣的男子,臉上有眼鏡,自言是文藝處的。

    該接的人到齊了,便都上了一輛面包車。

     我們住兵團一招,離車站不遠,是三層樓。

    在佳木斯,屬于較高級的招待所。

     那是我出生以來,第一次享受有車接,住那麼高級的招待所的待遇。

    夥食特别好,每天都能吃到豬肉炖粉條,還有魚、小雞炖蘑菇。

    雞蛋或鴨蛋,更是頓頓早餐必有的。

    共集中了二十幾名文學知青,三人一個房間。

    寫作可以在會議室,允許吸煙。

     三天後我心大為不安,根本就沒帶什麼構思去的,唯恐留不下作品,臉上無光。

     我在飯桌上發牢騷:“你們都說老崔老崔的,怎麼還沒露面?要等到快結束了才接見咱們一下嗎?” 比我早到者皆笑。

     一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 我這才恍悟,原來幾乎每天所見的“崔幹事”,便是人人常提到的“老崔”,尴尬地又說:“我以為是兩個姓崔的,你是小崔呢。

    ” 他說:“我也希望自己在你們眼裡是小崔呀。

    ” 老崔非但不老,還稱得上是美男子,在招待所總不穿棉衣,單軍上衣的領鈎也總是鈎住着,眼鏡使他英氣勃發而又文質彬彬,如果他穿長衫,會使人聯想到《早春二月》裡的蕭劍秋。

     飯後我去到了他的房間,要求離去。

     他問:為什麼? 我坦言心中慚愧。

     他卻說:“也沒誰宣布都得留下作品的硬性規定啊。

    學習班嘛,就是為大家營造一種有利于互相交流心得的機會。

    既來之,則安之。

    沒有構思不是事兒,給你個任務,為别人的構思充當參謀。

    你們師推薦你來了,我就相信你是有潛力的,隻不過待開發而已。

    ” 他那麼說,我不好再堅持了。

     十二天學習班期間,我隻當“參謀”了,誰願意向我談構思,我都洗耳恭聽,懇談自己的感覺。

     不久學習班上流傳一首關于我的打油詩: 白牆孤影台燈, 冥思苦想曉聲。

     從早到晚參謀, 熬煞綠臉孩兒。

     是老崔對别人信口吟成。

     學習班的文學知青比之于文藝知青,年齡都大些,高中的居多,初中的極少,我是之一。

    也許由于這個原因,他視我為“小老弟”,殊多關愛。

     學習班結束,在車站,我又當衆對他說:“下次我絕不參加了!” 他笑道:“别價呀!你對我給你的任務完成得很好嘛!下次有備而來就是了。

    你不來,他們也不答應啊。

    ” 我已交下了數位良友,他們皆從旁說肯定不答應。

     在第二次學習班上,“綠臉孩兒”成了我的綽号,老崔的口頭語“别價呀”成了流行語。

     我将我帶去的構思講給老崔聽。

    他靜靜地聽完,隻說了一個字:“行。

    ” 我說:“我要你提修改意見。

    ” 他說:“沒有。

    你已經構思得很成熟了,寫好它。

    ” 一旦進入工作狀态,他就變成了一個言簡意赅之人,幾乎口無廢話。

     我又說:“不知起什麼題目好。

    ” 他說:“你寫的是老職工為知青當向導的事,那題目就是‘向導’呗,何必還在題目上挖空心思呢?”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