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親耳聽見他把某個東西描述為“真的”,這的确是一件令人感到由衷高興的事情。
那是一種依靠,一種支柱,旁人再也無需吃力不讨好去追問自己什麼是那件“重要的事情”了。
“你真傻,”記得他那時對我說道,“你居然不喜歡這個。
最美妙的事情莫過于直接觀察秩序的關系。
秩序就是一切。
《羅馬人書》第十三章說:‘來自上帝的東西,那都是井然有序的。
’”說到這裡,他的臉倏地一下紅了起來,我則一邊看他,一邊驚訝地瞪大了眼睛。
事實證明,他有宗教情緒。
他的每一件事情肯定都是第一次得到“證明”,在每一件事情上,你肯定都是碰巧撞上他,讓他猝不及防,讓他驚愕不已,逮他一個正着,探究他的信件,然後他才會臉紅,而與此同時,你自己也恨不得大驚失色,因為你之前也從來不曾見到過。
他在完成必修功課的基礎上學習代數,他運用對數表就是為了好玩,他很早就開始鑽研二次方程,那時還沒有人要求他去辨别乘方的未知量,而我撞見他的這些事情也純屬偶然,可是,在他勉強做出上述表白之前,他甚至對它們不屑一談。
另一個發現,我不想說:揭露,比這一個更早;而且我事先也已經有所提及:那就是發現他在以自學的方式秘密摸索鋼琴鍵盤、和弦、調的音域、五度循環,以及發現他在沒有樂譜知識、沒有指法的情況下,使用這些和聲學方面的發掘物來進行各種各樣的轉調練習,制造節奏十分不确定的旋律的畫面。
當我發現這一切的時候,他的年齡是十五歲。
一天下午,我到他房間找他,但沒有找到,後來卻發現他正坐在一架小小的風琴前,而風琴則擺放在起居層過道裡一個相當不起眼的地方。
我也許用了一分鐘的時間站在門口聽他彈,但我不贊同這種狀态,就走過去問他在那裡幹什麼。
他聞風而動,趕緊讓風箱停下,将雙手從風琴的鍵盤上拿開,紅着臉笑了起來。
“遊手好閑,”他說道,“是萬惡之源。
我覺得很無聊。
如果我覺得很無聊,就會做做手工,偶而也跑到這裡來亂彈一氣。
這隻腳踏箱是多麼的孤獨,可是,它雖然卑微,分量卻不輕,甚至可以說是舉足輕重。
你看,它十分奇特,也就是說,它本身當然沒有任何奇特之處,可是,如果你是第一次、而且是親自發現的話,那麼,這一切,它們的相互關系以及循環往複,就顯得十分奇特。
” 他來了一個和弦,清一色的黑鍵,升f,升a,升c,再加進一個e并以此揭開這個和弦的面紗:它看上去像升F大調,實際上屬于H大調,也就是作為它的第五級或屬音
“這樣的一個和弦,”他說道,“它本身是沒有調的。
一切都是關系,而這個關系又構成循環。
”他說,那個通過強迫複位到升g的方法從H大調過渡到E大調的a繼續這種循環,這樣一來,它便經過a、d和g來到C大調并進入标有漸弱符号的調中。
他告訴我并向我演示,人們可以在半音音階的十二個音的任何一個上面建立起自己的大調或小調音階。
“這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他說道,“這個引起我的注意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了。
你仔細瞧瞧,這是可以越做越精巧的!”他于是開始利用所謂的第三音的相似性、那不勒斯第六音,來向我演示距離較遠的調之間的轉調。
他并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學名,但他卻反複強調說:“關系就是一切。
如果你想給它起一個更為精确一些的名字的話,那它的名字就叫做‘模棱兩可’。
”為了具體地證明這個詞的含義,他讓我聽懸留調的和弦模進,向我演示,這樣的一個模進,在f,倘若它在G大調中就會成為升f,被去掉的情況下,如何能夠始終懸留于C大調和G大調之間;它,在避開在F大調中被降為b的情況下,又是如何讓聽覺始終無法确定,是把它當作C大調來理解,還是把它當作F大調來理解。
“你知道,我找到什麼了嗎?”他問道。
“音樂就是系統化的摸棱兩可。
——你就拿那個音或這個音來說吧。
你可以這樣來理解它,也可以那樣來理解它,你可以從下面把它理解為升,也可以從上面把它理解為降,而且,如果你腦瓜子靈活的話,你還可以随意利用這種雙重性。
”總之,事實表明,他原則上通曉了等音
為什麼我的反應不僅僅隻是驚訝,為什麼我的心情很不平靜,為什麼我甚至會感到一絲恐懼?他的臉頰滾燙,學校的作業從未讓他有過這樣滾燙的臉頰,就連代數也不曾有過。
盡管我請求他,再給我來點不按樂譜的即興演奏,但見他直說“無稽之談,無稽之談!”而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