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陽關雪

首頁
    較單純。

    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

    那兒沒有這麼大大咧咧鋪陳開來的坦誠,一切都在花草掩映中發悶,無數不知為何而死的冤魂,隻能悲憤懊喪地深潛地底,使每片土地都疑窦重重。

    相比之下,這片荒原還算榮幸。

     遠處已有樹影。

    疾步趕去,樹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

    登上一個坡,猛一擡頭,看見不遠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憑直覺确信,這便是陽關了。

     樹愈來愈多,開始有房舍出現。

    這是對的,重要關隘所在,屯紮兵馬之地,不能沒有這一些。

    轉幾個彎,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處尋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陽關古址”四字。

     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

    西北風浩蕩萬裡,直撲而來,踉跄幾步,方才站住。

    腳是站住了,卻分明聽到自己牙齒打戰的聲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凍紅了的。

    呵一口熱氣到手掌,捂住雙耳用力蹦跳幾下,才定下心來睜眼。

     這兒的雪沒有化,當然不會化。

    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麼故迹,隻有近處的烽火台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拌和着一層層葦草。

    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後的寒風中抖動。

     向前俯視,是西北的群山,都積着雪,直伸天際。

    我突然覺得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

     王維的筆觸實在是溫厚。

    對于這麼一個陽關,他仍然不露淩厲驚駭之色,而隻是文靜淡雅地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着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陽關之外,也許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

     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卻、一飲而盡的。

     這便是唐人風範。

    他們多半不會聲聲悲歎,執袂勸阻。

    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

    告别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

    這種神貌,在李白、高适、岑參那裡,煥發得越加豪邁。

    由此聯想到,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識認,形體那麼健美,目光那麼平靜,笑容那麼肯定,神采那麼自信。

     在歐洲看蒙娜麗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這種恬然的自信隻屬于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魇中蘇醒、對前路挺有把握的藝術家們。

    這些藝術家以多年的奮鬥,執意要把微笑輸送進曆史的魂魄。

    而更早就具有這種微笑的唐代,卻沒有把它的自信延續久遠。

    陽關的風雪,竟越見凄迷。

     王維詩畫皆稱一絕,萊辛等西方哲人反複論述過的詩與畫的界限,在他是可以随腳出入的。

    但是,長安的宮殿隻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隻允許他們以文化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

    這裡,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人文局面,不需要對美有太深的人性寄托。

     于是,九州的文風漸漸刻闆。

    陽關,再也難以享用溫醇的詩句。

    西出陽關的文人越來越少,隻有陸遊、辛棄疾等人一次次在夢中抵達,傾聽着穿越沙漠冰河的馬蹄聲。

    但是,夢畢竟是夢,他們都在夢中死去。

     即便是土墩、石城,也受不住見不到詩人的寂寞。

    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

    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旅途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宏廣。

     這兒應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的,如壯漢嘯吟,與自然渾和,卻奪人心魄。

    可惜它們後來都不再歡躍,成了兵士們心頭的哀音。

    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忍聽聞,它們也就消失在朔風之中。

     回去吧,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