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臘月二十九,楊百順他哥楊百業成親。
楊百業這年十九歲。
楊百順年輕的時候,男人十九歲成親并不算早,但賣豆腐的老楊,并沒打算讓楊百業今年成親。
一個賣豆腐的人家,娶房媳婦不是件小事。
事情大不單是說會有不少花費,就是花費有,小門小戶,也沒有現成的媳婦在門口等着你;除了花費,還是個人事。
說起人緣,老楊家在别人看來不算好;但老楊不這麼認為,認為自個兒在世上朋友多。
雖然自以為人緣好,但他不準備讓楊百業馬上成親。
人一有媳婦,就有了外心;晚兩年再說,可安心跟老楊再做兩年豆腐;比豆腐更重要的是,老楊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中,有兩個跟老楊鬧别扭,影響了老楊對兒子整體的看法。
楊百順、楊百利都離家出走,剩下一個楊百業跟他在家做豆腐;離家出走的不在眼前,在眼前的處處能挑出毛病。
一句話不對付,老楊會記上十天;十天哪有不說錯一句話的?所以老楊對楊百業的不滿,漸漸超過了對楊百順和楊百利的,就是藏在心裡不說。
楊百業從十七歲起,就盼着成親;盼着成親不是說一成親就有了女人,而是成親之後,能與老楊分家另過,不用再像驢一樣,整日給老楊白磨豆腐;不白磨豆腐還在其次,關鍵是脫離了老楊,不用再看他的臉色。
但楊百業這點兒心思,馬上被老楊察覺了。
懷揣一個壞心思,比說錯一句話,更讓老楊記恨。
老楊更要放慢楊百業婚事的步子。
父子倆表面天天在一起磨豆腐,内心各有各的想法。
但家裡由老楊說了算,楊百業有想法管啥用?一切還得照老楊的心思來。
但今年與往年不同,老楊家沒找婚事,婚事在年前找到了老楊家。
照延津的風俗,一個婚姻從無到有,從下定禮到成親,起碼得一年以上;老楊家的婚事,臘月二十五才說起,臘月二十九就要娶親,前後隻用了四天。
照老楊的身份,一個賣豆腐的,就是給兒子娶親,親家也該是剃頭匠或販驢的,才算門當戶對;而老楊這次結的親家,卻是二十裡外秦家莊的東家老秦。
老秦有三十頃地,家裡雇着十幾個夥計,平日來往的,皆是大戶人家。
老秦是個大個兒,圓頭,小眼,眼愛眨巴;别人眼睛一天眨兩千次,老秦一天得眨兩萬次。
勤眨巴眼的人愛動心思,但老秦不動心思。
老秦啞嗓子,說話聲音不高,遇事愛講理。
但他的講理與鎮上開生藥鋪的蔡寶林的講理不同,蔡寶林講理是自個兒講,不讓别人講,好用自個兒的理把别人講通;老秦講理自個兒從來不講,都是讓人講:
“這事兒我咋就整不明白呢?你給我講講。
”
别人講,他在那裡聽;而且一切須從頭講起,一五一十,來龍去脈,哪個環節也不能落下,哪個環節都不能出纰漏。
可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任何一件事,理都不是一面的,是多面的,講着講着就出了纰漏,一出纰漏就被老秦抓住了:
“停停,這個地方我咋又糊塗了呢?你再講講。
”
等你把這個纰漏堵住,别的地方又出了纰漏;本來事情沒那麼多纰漏,也讓你說得漏洞百出。
一直講到老秦聽明白了,也就是你講不下去了,老秦啥也沒說,就已經得理了,老秦才算罷。
老秦得理又不讓人,眨巴着眼說:
“這可是你說的。
”
所以老秦與人打交道,從來不動心思,都是别人講着講着改了心思。
老秦快六十了,膝下有四男一女。
四男老秦沒怎麼在意,唯一個小女,老秦四十歲得的,是他的心頭肉。
老秦脾氣上來,與兒子也講理,讓兒子給他講個明白,但與小女不講理。
一個女娃,老秦送她進過私塾,進過“延津新學”,取名秦曼卿,也算識文斷字。
按照常理,老秦打死也不會把小女嫁給一個賣豆腐的人家,何況秦曼卿一年前已定了婆家,公爹是縣城北街開糧棧的老李。
老李的糧棧叫“豐茂源”。
“豐茂源”旁邊,老李又開着一個中藥鋪,叫“濟世堂”。
兩鋪子的買賣,占了半條街。
家裡吃飯,掌櫃夥計,要開四桌。
老李嘴大,常跷着腿在街上說:
“你沒病,吃我的糧;你有病,吃我的藥。
”
讓人覺得有些張狂。
但老李張狂是在嘴上,心底還是個老實人。
一遇大事,就沒個主意。
正是因為一個沒主意,一個主意大,他和老秦成了好朋友。
去年通過媒人老崔,結了兒女親家。
老李的兒子叫李金龍,也上過“延津新學”,說起來和秦曼卿還是同窗。
兩家去年秋天下的定禮,婚期定在今年臘月二十九。
過年之前成親,圖個雙喜。
自從下了定禮,兩家來往就開始頻繁。
逢年過節,老李的兒子李金龍還來拜見嶽父。
李金龍和他爹老李性格不同,老李愛說話,李金龍不愛說話。
老秦與他坐在一起,老秦說啥,他聽啥;老秦不說,他也不怕冷場;對一個事情肯定或否定,僅以點頭或搖頭表示。
老秦與别人在一起時,是老秦讓别人說,老秦來聽;現在與李金龍在一起,李金龍成了老秦,老秦成了别人。
老秦不禁感歎:
“操他大爺,還有比我沉得住氣的。
”
也正因為如此,他對李金龍沒有大的反感。
但進了今年臘月,離娶親還有二十多天,李金龍突然變了卦。
李金龍變卦不是對秦家或老秦有什麼意見,而是年前和一幫狐朋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