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貨店買煙酒、拜歲包。
過年送酒,不能落單,要成雙成對,一對酒瓶用一根紙繩系住,收口處有繩結,可以拎着走,不會滑脫。
還有拜歲包,店裡當夥計,拜歲包是基本功,要包得緊實,還要漂亮,很見功力。
其中有一種叫三角包,一張長方形粗紙,稱出紅糖白糖倒在粗紙上,然後包成粽子狀。
包三角包不能用繩子紮,圈出三角後,收尾處留小口,向内兩折,白糖紅糖便被鎖在包裹中。
手藝不到的,包裹不緊,留了洞眼,會漏出糖來。
手藝好的,包出的三角包可以在櫃台裡上下抛落,不破不散。
還有一種常用的是斧頭包,主要包荔枝桂圓。
也是一張方型粗草紙,折折拗拗,包成前低後高樣子,形似斧頭。
好的斧頭包棱角分明,緊實牢靠。
店裡檢驗包斧頭包手藝好壞,不用荔枝桂圓,荔枝桂圓個大,即便包得松散,也不會漏出。
要用白砂糖,一張粗草紙包出斧頭包,如果轉折處有一粒糖漏出,就算不合格。
南貨店櫃台上手藝最好的還是馬師傅,馬師傅一雙手又胖又小,看起來都是肉,不靈巧。
可一張粗紙到了他的手中,就像變魔術一樣,幾折幾拗,邊是邊,角是角,就像一件工藝品。
來店裡買包頭的人都說,馬師傅包的包頭最好相,拿回去都不舍得拆。
秋林也跟馬師傅學,學得刻苦,但怎麼學都感覺比不上馬師傅。
秋林沮喪,馬師傅總笑眯眯鼓勵,莫急,慢慢來,沒有人能一日練出好本事。
馬師傅說自己小時掌心也沒少挨父親的紅木尺。
也正是父親這條木尺,讓他練就了一身好手藝。
正月裡生意忙得着火,店裡炒貨不夠賣,馬師傅在店門口又支起兩口大鍋,炒帶殼花生,炒南瓜子。
店裡四條人,門口賣炒貨,櫃台上包包頭,個個都是忙得腳後跟敲屁股。
就這樣忙,從正月初一一直忙到正月十四。
此地與别處不同,元宵過十四,不過十五。
據說,這習俗從元朝時便有。
元朝時,此地漢人被列為最低等,每五戶變成一個連,燒飯共用一把菜刀。
為防止起兵造反,每個連立一址界碑,禁止大家相互來往。
後來有一年正月十四,此地官府被推翻,本地人就把址界給燒掉了。
以後每年的正月十四,就作為元宵節,這一日,還會在自家門前燃燒樟樹枝,紀念這樁事情。
馬師傅老商業底子,這一日,總要在門口燒樟樹枝葉。
風聲緊的年頭,躲在房間裡,弄一個炭盆,偷偷燒。
風聲寬松些,就将樟樹枝葉放到門口燒。
樟樹枝葉油性大,燒起來噼裡啪啦響,像是鞭炮。
馬師傅合上雙手,在火堆跪拜,一邊拜一邊念,燀燀樟樹梗,銀子咣咣響,燀燀樟樹葉,銀子疊打疊。
過了十四,春節就算結束了。
馬師傅體諒大家正月裡辛苦,正月十五不用早起。
秋林疲累,一躺到床上,就昏睡了過去。
這一覺,直睡到第二日太陽曬屁股。
迷迷糊糊聽到樓下一陣鬧哄哄,似乎發生什麼要緊事情,那聲音時高時低,聽不清明。
秋林起床往樓梯下走,走到樓梯中央,隻見三位師傅櫃台裡站着,臉色肅穆,櫃台外站着的是生産隊隊長杜毅。
說了一陣,齊師傅和馬師傅便走出櫃台,随杜毅出了南貨店。
秋林下樓梯問吳師傅出了什麼事情。
吳師傅說,昨日夜裡山上的大明死了。
秋林一愣,大明?哪個大明?
吳師傅說,就是那個米粒的男人。
秋林一愣,問,為什麼死了?
吳師傅說,杜毅說是喝了農藥,也不曉得為了哪樁,好端端的怎麼會喝農藥?
秋林不說話,他突然感覺心裡擔心着什麼,但想來想去,又想不清爽自己在擔心什麼。
3
長亭地方,最有名兩樣東西,一座廟,一架路廊。
這廟裡,隻有一個和尚,這和尚便是大明的父親。
他幾時到這廟裡當的和尚,誰都講不清爽,幾乎每個人都會說,有記憶以來,山上就有了這個廟,有了這個廟,便有了大明的父親。
村裡人稱大明父親廣慶和尚。
大家印象中,廣慶和尚和大塊頭大明不一樣,人瘦小,總是一通舊撲撲的灰白僧衣。
據說這廟是光緒年建的,經曆許多年頭,各處破破落落,在廟裡走,不知什麼時候,就會掉下一塊泥灰來。
但廣慶和尚從不去修,總說沒有銅钿。
村中有人便說廣慶和尚是個拐子,一張嘴,上嘴唇頂天,下嘴唇落地,從村裡騙去多少香火錢。
這麼多香火錢,沒有一分銅钿用在寺廟維修上。
另一些人卻說,廣慶和尚是被冤枉,這麼小一個廟,哪有什麼香火銅钿?隻是村裡一些老年人,婚喪嫁娶揀時辰,出門生意問兇吉,去廟裡找廣慶和尚問,客氣些,扔下幾個角子,實在沒有錢,家裡舀一勺米,就充了香火钿。
廣慶和尚不靠香火,隻靠一雙手。
雖然個子瘦小,但他的手腳卻活絡,開辟山上荒地,種洋芋,種蔬菜,收獲時節,地裡冬瓜南瓜一隻隻滾滾圓。
村裡人不曉得廣慶和尚什麼時候來的長亭,也不曉得大明是什麼時候來的。
隐約有個說法,說某一年縣裡搞運動,鬥得兇,有對夫妻耐不過,帶着小孩慌張逃出,逃到此地,再也逃不動,就将小孩扔在廟裡,雙雙跳入山澗自殺。
廣慶和尚心善,将小孩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