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真心要決(前抄)

首頁
    夫中道大乘文義周圓。

    恒沙教理塵數行果。

    無有一法而不容納。

    是故名為塵理圓實宗。

    亦得稱為普為乘教。

    因茲一乘五乘之如水火蕩蕩類膠漆。

    有相無相之異清濁湛湛等江湖。

    相即定離夢中之異端非即亦非離。

    生滅常住。

    有之一境照滅亦照住。

    三祗長劫一念無生。

    事理成佛無違教相。

    施設離言自證诠旨。

    中道俱存。

    束論之者。

    迷情四句四句皆非。

    悟情四句四句皆是。

    凡厥有無事理淺深诠旨。

    一切法門凡成一宗。

    無邊義理盡混一教。

    披學應知勿暗疑矣。

    尋其大途源從二門出。

    所謂三性三無性也。

    今此二門二而不二。

    一而不一。

    所以然者。

    遍計所執。

    性雖都無而情有故立為一性。

    相雖情有而理無故說為一無。

    依他起性。

    體雖實無而假有故立為二性。

    事雖假有而實無故說為二無。

    圓成實性。

    體雖無相而真實故立為三性。

    性雖真實而無相故說為三無。

    然其遍計所執空者亦非遍空。

    有無一異俱不俱等一切妄執皆悉遣之。

    既無無故雖無不違三性不有之有。

    既無有故雖有不違三無不無之無。

    既無一故雖不一違三性不異之異。

    既無異故雖異不違三無不一之一。

    即無俱故亦有說空之執亦亡。

    既無不俱故非空非有之情亦遮。

    其餘無邊四句百非亦複如是。

    依他假有實無二門。

    圓成真有無相兩義。

    一一如是。

    遣增損執所證相性。

    三性三無由何更有毛端相違。

    何況于其遣增益門。

    雖遣偏有不遣中有。

    故雖空門亦不違有。

    于遣損減門。

    雖遣偏空不遣中空。

    故雖有門亦不違空。

    其一異等亦複如是。

    以遣知存以無推性。

    一一亦然。

    如是如是展轉推入。

    尋思路絕名言道斷。

    一念莫不遮邊。

    刹那莫不證中。

    萬有萬空皆遮皆存。

    誠是佛法之廣海。

    抑又覺王之秘藏。

    其所遮者皆是外境。

    其所存者皆是内識。

    識有事理。

    事識則緣慮覺了之心。

    理識則無相不生之心。

    證此心覺即是真智。

    真智真理俱離二取。

    相性本一故名唯識。

    亦稱般若。

    亦為一如。

    皆不相違。

    然猶強論法門順不。

    二門不同。

    所謂三性表诠法門。

    三無性是遮诠法門。

    彼雖空有俱表順于有相。

    此雖空有俱遮順于無相。

    彼雖事理俱表順于事相。

    此雖事理俱遮順于理性。

    彼雖修學俱表順于學解。

    此雖修學俱遮順于修行。

    彼雖染淨俱表順于染法。

    此雖染淨俱遮順于淨法。

    彼雖诠廢俱表順于诠門。

    此雖诠廢俱遮順于廢诠。

    彼雖識智俱表順于識了。

    此雖識智俱遮順于智斷。

    彼雖因果俱表順于因位。

    此雖因果俱遮順于果德。

    彼雖化證俱表順于化他。

    此雖化證俱遮順于自證。

    彼雖止觀俱表順于觀照。

    此雖止觀俱遮順于止寂。

    彼順差别此順一味。

    彼順性相決擇此順融通無礙。

    彼順百法此順一心。

    如是相對無量無邊其義必然欤。

    付之案之我宗修行順入無性門哉。

    故廣百論雲。

    然其門義順在于空。

    有有有等皆順執心。

    空空空等皆違妄執。

    故有智者聞說空言。

    應離一切有無等執悟法真理非有非空(文)加之大師判空為六故入于真性。

    撲揚述若論顯理要資空觀。

    凡此門意。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其無生滅之一法者即是一心。

    萬法皆如而攝在于一心故。

    其一心者即無分别離文字法。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胸中更不置于一物。

    若住此心。

    三世諸佛十方衆生一體無異。

    即是佛心。

    是名三無差别妙理。

    亦名為自性清淨心。

    亦得名為無上菩提。

    亦得稱大般涅槃。

    覺德明淨故。

    覺體寂然故。

    名觀名止亦複不違。

    始知此理。

    生死涅槃猶如作夢(唯識論雲)有心外法輪回生死。

    覺知一心生死永棄。

    可謂無上處中妙理。

    其義誠哉。

    是以諸佛極證一念無生。

    生死超絕身心冥寂。

    以心求心心還外境。

    住空取空空亦情有。

    欲觀一心須止一心。

    心外無心故。

    欲知畢空須勿見空。

    空即亦空故。

    無心之心截心之利刀。

    不觀之觀摧觀之金剛。

    何況于餘種種有相色聲等念哉。

    但非全不知。

    靈靈知之。

    雖見不待而見。

    雖聞不待而聞。

    雖見而如不見。

    雖聞而如不聞。

    任見任聞不舉分别。

    全不違背無生淨心。

    此心即是本來所得。

    非修而得。

    一切凡夫(乃至)田夫野人等類皆已有之。

    是故名為本來菩提。

    然諸愚夫自不知有此妙覺心。

    亦不知其動念容身。

    恣舉妄念。

    起惑發業流轉五趣。

    可悲可痛。

    若得覺知。

    豈可不護乎 和會法相 問。

    今所演義大乖性相。

    一付一心體性疑雲。

    自宗意者。

    源立五法事理唯識。

    一切諸法攝在一識。

    其一識者了别為義。

    正是緣慮集起心也。

    設雖佛果最上無漏八識四智。

    皆是刹那生滅之法。

    而今所言一心何是不生不滅。

    若雲指于心性真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