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真心要決(前抄)

首頁
    雖聞不信。

    還造輪回善惡業也。

    定性二乘逢此緣時。

    信我空邊不信法空。

    亦複不違。

    然無性門見理性故。

    一切衆生為成佛機都無所殘。

    此義門中實當成佛故三無差别自他一體故。

    當成已成皆不違也次第五難。

    既是明了遮于邪念住于正智觀。

    觀義分明。

    寂然止息。

    止義分明。

    于所觀者此門本意不分能所。

    但是一心不念不觀。

    從三性門差别之者。

    即以不思議境界為境也。

    即是一心還照自性。

    自性即是一真法界勝義勝義究竟理也。

    若此觀中謂有不思議之法體。

    無有是處。

    迸是遍計所執故也。

    若謂為空亦複爾也。

    猶所有相皆是塵如。

    四句百非一切皆亡。

    是即說為無分别智。

    所難之趣尤浮疏。

    次修此法者或學教文終離文字。

    或得法緣頓開悟皆可有也 問。

    說為一心。

    亦稱菩提。

    亦名涅槃真如等者。

    是三無性門之本意耶。

    次此門意。

    佛具三身耶。

    若雲具者。

    今一向歸一真法界不見餘法。

    甯得雲有報化二身。

    又具俗緣後得智耶。

    若雲具者既亡所相。

    豈有得知種種衆多事相差别。

    若彼此皆阙大違諸教。

    又六度萬行無量因行皆得修耶。

    若雲修者。

    夢中妄想修何為耶。

    若不修者。

    亦違聖教。

    次以依他虛假事相總名虛妄。

    亦為夢境。

    未得其意。

    妄者即是迷亂之義。

    緣有為之無漏後得豈迷亂智。

    淨分不可斷之依他豈又妄法耶。

    佛身諸根相好四智三明等甯皆妄耶。

    夢者妄想颠倒所見。

    豈此等法皆颠倒法。

    若雲佛無諸根等者亦大違教。

    次有漏無漏生得加行聞思修等。

    明昧各别重重無量。

    皆是各有能生種子。

    混因果不亂。

    而今微劣生得善心名為佛心。

    都不分别染淨階位。

    不論凡聖高下。

    而亦似許修習精進。

    自緻相違。

    其意如何 答。

    名為一心為菩提等者。

    猶是表诠門之意也。

    無性門之本意不爾。

    此門意者。

    既遮一切。

    有何一心有何菩提。

    有無一異皆是妄境。

    菩提涅槃亦不可得。

    不可得法亦不可得。

    如此思惟亦不可得。

    是為本意。

    用為三無。

    亦雲自性涅槃等者猶是有相門。

    涅槃依得顯即二空門。

    皆約诠故。

    是以唯識本頌次第。

    前二十四頌說唯識相。

    三性三無皆在其段。

    第二十五頌說唯識性。

    即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等一行也。

    此字雖此上勝義無。

    彼在相中。

    此正指性。

    當知從無性門入真勝義性故。

    指上勝義無雲即是真也。

    今此勝義即勝之義。

    勝者最勝正直正智。

    義者法性即是真如。

    如體寂然不可言最。

    不可言勝。

    一切言語皆道斷故。

    如德止言。

    舉能證道最機勝妙功德名号。

    說此妙道之所行義。

    還顯為離言法性難思。

    及論疏等說皆分明也。

    是即正勸一切善惡都無思量之修行也。

    故鄰次此說修行位。

    即後五頌。

    其中初三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等說資糧位。

    次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等說加行位。

    皆指上說即唯識實性。

    即勝義無性無分别法也。

    然猶有帶微細分别。

    殘空有相。

    非極明淨。

    于此亦有淺深位。

    故說雲求住雲立少物。

    非不止于一切思量。

    但觀門方便非一種故。

    或觀依他虛假空寂而入一實。

    或時直入一實真如。

    故本疏釋加行位雲。

    或總作一實真如。

    或别作二空等(文)如是說已。

    遂說實證一心見道。

    若時于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文)都無所得且非不念。

    離二取相甯非一心實證。

    既如此以前皆修之。

    其理必然。

    四種為思。

    如實智者皆于此法施差别。

    若爾我宗唯識修行入無性門修行之義無疑者欤。

    其修至極。

    無相不念不留一物住一心義亦明鏡也。

    然今此法但自證知不傳人者非大士行。

    阙大悲故。

    由此欲令他知此法有二方便。

    雖不可言強說離言。

    是則教門。

    不可言故不說而傳。

    是即禅門。

    今此二門互有其德。

    禅門德者。

    一切言辭遍計所執。

    說有著有。

    說空者着空。

    說中着中(乃至)無邊四句百非。

    無有一片非系念杌非引執鎖。

    由此得證尤遲尤難。

    故不說而傳。

    是為其德也。

    不說傳者所謂直指衆生心也。

    直指者所謂直指人心中所有本來寂靜明了無分别心。

    住其令修。

    不立法門。

    不說名字也。

    當指之時。

    或同其心。

    或作妄相。

    或假異此語種種方便。

    禅門故實(雲雲)今此心體。

    三性門中以事為體。

    此猶雖為有漏妄情。

    無性門中以理為體。

    恒沙萬德宛然而備。

    為妄想污其德稍雖隐。

    本性微妙極淨圓明。

    譬如黃金交塵沙中光色稍隐。

    自性本德條然不改。

    人覺知之能練能瑩其德幾許。

    佛心亦然。

    勿疑之矣次佛有三身四智三明根本後得一切具足。

    其相如常。

    是即專依三性門。

    一切一如。

    心佛衆生無差别故有為事相皆為虛妄。

    皆為夢境。

    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雲一切有為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