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真心要決(前抄)

首頁
    。

    非分别聞。

    隻自然見。

    自然聞。

    明了也。

    湛湛也。

    深妙也。

    難思也。

    其動念時。

    及無心位。

    為妄想覆為餘緣障。

    今此心德不顯現也。

    雖不顯現非無其德。

    可照未照。

    可知未知。

    其可照知朗然常備。

    如是隐顯有不同故。

    體雖常住似有生滅。

    從三性門談性相時。

    是即如幻虛假生滅。

    全不相違。

    但一切衆生皆有此心者。

    談體必然即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自性清淨心也。

    不及始論。

    然心德顯現。

    雖有其位人不自知。

    以不知故自在動念。

    以動念故發諸惑業輪回無止。

    覺悟之人指示之時。

    雖知而不信者。

    不護之故如不知者。

    若護者速出生死。

    于此頓漸重重根機可有階級(如下分别)其心德顯現位者。

    若人或時不起貪等一切染念住非執心。

    于六塵境不舉念慮。

    而亦明了必然有之。

    是即佛心。

    非泛爾妄情。

    是即本有非始修得。

    故覺者見之一切衆生本來成佛。

    愚夫不知故自回六道。

    若得知之。

    深信護之。

    常住此心不舉念情。

    次第轉勝漸漸明淨。

    速至圓滿。

    若其上機于一念頃頓成正覺。

    能現八相。

    具足神力。

    然從三性門談其分齊者。

    彼本所有之無分别明了者心。

    即是第六生得善中無相善心。

    其得覺知。

    常住此心。

    漸明淨中。

    初修習位猶是生得。

    久習心後聞思修慧次第成滿。

    其滿位者即應十住初住等位。

    初住菩薩能現八相。

    具神通故。

    其上機者前世修習解脫分善。

    近初住人。

    今生始運此法緣時。

    速疾頓得入其位也。

    如是寄事寄相談門。

    雖未成佛。

    今入無性門直指理性。

    不寄于事而見之。

    故不論分得全得階位皆名佛也。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酬因感果皆夢中事。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分得全得是迷前想。

    譬如虛空雖無遠近及無大小一味平等不可分别。

    相寄色物名遠近空。

    及分大小。

    故理成佛速疾也。

    事之成佛漸次也。

    理一體故。

    事衆多故。

    如是辨時。

    三祗修行一念成道猶如乳水。

    然諸凡夫乍具此心不能斷惑。

    不知此心即是佛心。

    不知動念即妄源。

    既迷邪正故無厭患對治。

    何有簡擇力。

    既無簡擇力何得滅雜染。

    即如是故其心雖有而甚微劣。

    心微劣故不能斷惑不能滅罪。

    然有微細勢力。

    猶超自餘善心。

    何亦強遮乎。

    然而其分甚輕微故。

    又舉念情甚繁多故。

    有宿惡業感苦報。

    設又雖造諸善業等。

    于此心中不能達之。

    加行等中起諸妄念。

    故輪回也。

    而今覺悟有此之妙心。

    能知動念是邪。

    能知無念是正。

    長時修練之。

    無始罪障甯不滅哉。

    是即一實廢诠觀故。

    是即唯識一乘極故。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思實相。

    豈不信哉。

    煩惱所知一切惑障亦漸漸伏除。

    速至斷位必然無疑 次三量中是現量也。

    五俱意或五後意随時不定欤。

    五後之意雖是獨頭五識無間故。

    或現量何失。

    見五心章。

    五後意識非唯緣于過去五塵。

    亦緣現在等。

    然約多分緣前念境。

    又唯比非不通現量。

    仍通現義不可存之。

    是故此觀若五後時可有微細遍空行解。

    即比量也。

    然微細故自不覺知欤難決。

    三性中是定善性。

    所以然者。

    非不善心。

    非有覆心。

    其義必然。

    今所疑者無覆無記。

    而于無覆有四類中非異熟心。

    極明了故(唯識論說第八行相雲微細。

    雲昧劣。

    雲闇味等。

    餘異熟心準亦可知)非威儀心。

    不緣發威儀故非工巧心。

    不緣發工巧故。

    非變化心。

    非為嬉戲發通心故。

    若為善事不舉分别。

    緣發威儀工巧等者。

    亦是善心全非無記。

    若爾善外是何性耶。

    但未審決。

    或可無記。

    亦無過失(已上遮初難也)次第二難甚以無用。

    不離三性之無性故。

    雖雲皆空不違法相。

    善惡因果宛然不亂。

    何況無性。

    問。

    所言無性者全非遍空妄見之空。

    有無一異俱不俱等一切妄執皆遮空也。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者即此義也。

    以三性門诠顯之者。

    假我假法三界六道三科四谛有漏無漏困果行相皆悉具足。

    無一所阙。

    何及疑耶其第三難先已遮之次第四難亦不可來。

    我宗意者。

    依解深密經誠說故三世門立五姓。

    無性門立一乘。

    依諸淨道清淨者。

    唯依此一無第二故。

    于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姓無差别。

    其說分明。

    是即一切歸一真如。

    定姓無性皆成佛故。

    真如佛性一切皆有故。

    有佛性者皆當成佛故。

    其理真實故。

    其事虛假故。

    無定相故。

    非凝然故。

    今此門中全不為痛。

    但從三性門決判性相時。

    定性無性有理佛性故雖當得成佛。

    而阙行相故終不能成也(可謂雖有理而阙事緣也)今所成立本有佛心是專理故全不違也。

    今此心德本無分别分。

    清淨分既是有漏生得善故。

    無性有情亦具足之。

    有何相違。

    然有性人必覺悟之修行成佛。

    無種性人雖有不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