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來,上海南京西路的靜安寺一帶,商店栉比,車輛輻辏,已變做了滬西區唯一的鬧市;而在明末清初之際,卻是一個非常清靜的所在,現在所有的屋子,都是後來才造的。
元明之間,這裡更是一個風景區,高人雅士,常來遊覽,單以靜安寺本身而論,就有所謂靜安八景:一曰陳桧,二曰湧泉,三曰赤烏碑,四曰蝦子禅,五曰講經台,六曰滬渎壘,七曰蘆子渡,八曰綠雲洞。在元代時,靜安寺的住持法名壽甯,字無為,号一庵,上海人,工吟詠,是一位有名的詩僧。他在寺中治丈室,兩旁種滿了許多桧竹桐柏,春夏時綠陰森森,因自号綠雲洞,連同寺中其他古迹,合為靜安八景,求詩人們賜以題詠,成《靜安八詠》一卷,大名鼎鼎的楊鐵崖給他作序,傳誦一時。
壽甯自己的八首詩古音古節,作得很不錯,中如《湧泉》雲:“坤之機兮下旋。湧吾水兮泡漩。一氣孔神兮無為自然,籲嗟泉兮何千萬年。”《蘆子渡》雲:“蘆瑟瑟兮水溶溶,望美人兮袁之崧。雁呖呖兮心忡忡,眺東城兮江之中,吾将踏葦兮歌清風。”《綠雲洞》雲:“萬樾兮森森,雲承宇兮陰陰。洞有屋兮雲無心,我坐石兮鼓瑤琴。耶之溪兮華之喦,雲之逝兮吾将曷尋。”如今靜安八景,除了寺前那個湧泉外,其餘都已蕩然無存。就這一方湧泉,在一九四九年以前,也好像成為公衆的痰盂和垃圾桶,肮髒不堪。近年來再也沒有人去作踐它,四周又圍了起來,對于這前代遺留下來的唯一古迹,保護得也好了。對日抗戰期間,我在愚園路田莊曾住過七年,靜安寺一帶,是我每日必到之地,對它有特殊的好感;而近二年來,每到上海,住在兒子铮的梵王渡路(今萬航渡路)寓所中,每天出入,又必須經過這裡,可說是與靜安寺有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