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看稿子的經驗,我可以這麼說:文藝通俗化是件不容易的事。
從我所能看到的文稿裡,我發現:有許多人似乎還沒注意過這回事。
他們寫來的稿子,從通俗化這一點來看,大概有三個毛病。
(一)篇幅太長:文章長本不算毛病,假若我們有那麼多的話要說。
我們不能因為求文章緊煉,而把該說的不說完全了。
可是,我所看到的長稿子,多數的是本無須乎寫那麼長,卻硬寫成那麼長。
這就不對了。
這不該長而長的原因,據我看,是:
1.在提筆之前,并沒有任何準備,沒想想怎樣組織這篇文章,怎樣安排層次;于是,拿起筆來,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失去了控制。
話要說亂了,就必說的多,東一句西一句地拉扯不斷。
為矯正這個毛病,我們不論寫什麼,都須事先想好:寫什麼和先說什麼,後說什麼。
有了通盤的打算,就有了清楚的思路,而後才能順理成章,不亂說,不多說。
請記住,文章是有組織的東西,不是閑聊天兒。
由上邊所說的,我們可以看出來:長而亂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簡短而有組織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那麼,我們應當給人民哪種文章呢?要通俗化,就是要把文藝交到人民手裡去;那麼,我們能把又臭又長的東西交給人民麼?那就太看不起人民了!
2.有的長文章并不亂七八糟,可是長而沒勁,通篇的話都平平常常,可有可無。
這也是沒有重視通俗化。
通俗化的文章既是給人民大衆看的,就不許浪費大家的時間,教他們念些不疼不癢的文字。
我們給人民大衆寫東西,必須短而精,好教大家念起來,既省力省時間,又能真有所得;否則對不起人民。
所以,在提筆之前,我們必須詳加考慮:我們要寫的,值得寫還是值不得寫?然後,還要找重點去寫。
一般的冗長的文章,并不是完全要不得,它之所以成為冗長者,是因為沒有選擇重點,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一視同仁,全寫了下來;于是,不重要的就把重要的拖下水去,大家因讨厭那些不重要的地方,就容易忽略了那重要的地方。
假若我們一下筆就抓住要點,豈不就容易寫得精彩麼?寫文章不是算計字數多少的事。
我們必須把要寫的東西,都在心裡掂一掂,留着重要的,丢開不重要的。
這也就是說,我們誠心地把真有價值的給人民寫下來;可有可無的就放在一邊。
這樣寫文章,文章必能精彩。
通俗化不是多說廢話,而是供給人民最有營養的精神食糧。
俗語說得好,愣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
我們得記住這句話。
我們要抓緊突出的幾點,簡單幹脆地寫出來;不要老牛破車,慢慢往下拖。
給老百姓寫東西,不是降格相從,敷衍敷衍,而是要取精去粕。
盡管言語通俗,可是要思想精,道理深。
假若我們寫好了一篇東西,連自己都覺不出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就該扔掉,萬不可交給人民;假若自己覺得隻有一二突出的地方,便該删去其餘,從新寫過。
通俗的作品必須對老百姓負責!通俗化不是減低思想性,而是設法使思想更容易宣傳出去,更普遍宣傳出去。
(二)文字不通俗:在我所看到的文稿裡,有許多篇的内容很好,可是文字不通俗。
我看,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隻顧了寫作,而忘了通俗化的重要,于是不知不覺的就轉起文來,離開了人民日用的語言。
所以,我們下次寫文章的時候,最好先警告自己一下:要通俗化!能不忘了這件要緊的事,我們自然會多少地把文字通俗化了,因為大白話是人人會講的。
斷定通俗不通俗,我們的耳朵比眼睛更可靠。
我們寫完一段或一篇,不要隻憑眼睛去看應如何加工,那可能越加工越不通俗。
我們須朗讀一遍。
我們的耳朵會聽出文字順溜不順溜,接近口語與否。
經過耳朵的審定,再去加工,我們必定能把文字修改得通俗一些。
這樣作,即使不能很快地教我們完全掌握住通俗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