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原本之《
多于七十回的一類是先叙洪太尉誤走妖魔,而次以百八人漸聚梁山泊,打家劫舍,後來受招安,用以破遼,平田虎,王慶,擒方臘,立了大功。
最後朝廷疑忌,宋江服毒而死,終成神明。
其中招安之說,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為當時社會擾亂,官兵壓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離而為盜。
盜一面與官兵抗,官兵不勝,一面則擄掠人民,民間自然亦時受其騷擾;但一到外寇進來,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時候,人民因為仇視外族,便想用較勝于官兵的盜來抵抗他,所以盜又為當時所稱道了。
至于宋江服毒的一層,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統一天下之後,疑忌功臣,橫行殺戮,善終的很不多,人民為對于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見,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
——這也就是事實上缺陷者,小說使他團圓的老例。
《
因為多于七十回的《
然而這施耐庵恐怕倒是後來演為繁本者的托名,其實生在羅貫中之後。
後人看見繁本題耐庵作,以為簡本倒是節本,便将耐庵看作更古的人,排在貫中以前去了。
到清初,金聖歎又說《
于是他把“招安”以後都删了去,隻存下前七十回——這便是現在的通行本。
他大概并沒有什麼古本,隻是憑了自己的意見删去的,古本雲雲,無非是一種“托古”的手段罷了。
但文章之前後有些參差,卻确如聖歎所說,然而我在前邊說過:《
況且描寫事業成功以後的文章,要比描寫正做強盜時難些,一大部書,結末不振,是多有的事,也不能就此便斷定是羅貫中所續作。
至于金聖歎為什麼要删“招安”以後的文章呢?這大概也就是受了當時社會環境底影響。
胡适之先生說:“聖歎生于流賊遍天下的時代,眼見張獻忠,李自成一般強盜流毒全國,故他覺強盜是不應該提倡的,是應該口誅筆伐的。
”這話很是。
就是聖歎以為用強盜來平外寇,是靠不住的,所以他不願聽宋江立功的謠言。
但到明亡之後,外族勢力全盛了,幾個遺民抱亡國之痛,便把流寇之痛苦忘卻,又與強盜表起同情來。
如明遺民陳忱,就托名雁宕山樵作了一部《後水浒傳》。
他說:宋江死了以後,餘下的同志,尚為宋禦金,後無功,李俊率衆浮海到暹羅做了國王。
——這就是因為國家為外族所據,轉而與強盜又表同情的意思。
可是到後來事過情遷,連種族之感都又忘掉了,于是道光年間就有俞萬春作《結水浒傳》,說山寇宋江等,一個個皆為官兵所殺。
他的文章,是漂亮的,描寫也不壞,但思想實在未免煞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