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講 清小說之四派及其末流

首頁
    講妖怪,人們大概也很覺得厭氣了,而《三俠五義》則别開生面,很是新奇,所以流行也就特别快,特别盛。

    當潘祖蔭由北京回吳的時候,以此書示俞曲園,曲園很贊許,但嫌其太背于曆史,乃為之改正第一回;又因書中的北俠,南俠,雙俠,實已四人,三不能包,遂加上艾虎和沈仲元;索性改名為《七俠五義》。

    這一種改本,現在盛行于江浙方面。

    但《三俠五義》,也并非一時創作的書,宋包拯立朝剛正,《宋史》有傳;而民間傳說,則行事多怪異;元朝就傳為故事,明代又漸演為小說,就是《龍圖公案》。

    後來這書的組織再加密些,又成為大部的《龍圖公案》,也就是《三俠五義》的藍本了。

    因為社會上很歡迎,所以又有《小五義》,《續小五義》,《英雄大八義》,《英雄小八義》,《七劍十三俠》,《七劍十八義》等等都跟着出現。

    ——這等小說,大概是叙俠義之士,除盜平叛的事情,而中間每以名臣大官,總領一切。

    其先又有《施公案》,同時則有《彭公案》一類的小說,也盛行一時。

    其中所叙的俠客,大半粗豪,很像《水浒》中底人物,故其事實雖然來自《龍圖公案》,而源流則仍出于《水浒》。

    不過《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這一類書中底人物,則幫助政府,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處,大概也因為社會背景不同之故罷。

    這些書大抵出于光緒初年,其先曾經有過幾回國内的戰争,如平長毛,平撚匪,平教匪等,許多市井中人,粗人無賴之流,因為從軍立功,多得頂戴,人民非常羨慕,願聽“為王前驅”的故事,所以茶館中發生的小說,自然也受了影響了。

    現在《七俠五義》已出到二十四集,《施公案》出到十集,《彭公案》十七集,而大抵千篇一律,語多不通,我們對此,無多批評,隻是很覺得作者和看者,都能夠如此之不憚煩,也算是一件奇迹罷了。

     上邊所講的四派小說,到現在還很通行。

    此外零碎小派的作品也還有,隻好都略去了它們。

    至于民國以來所發生的新派的小說,還很年幼——正在發達創造之中,沒有很大的著作,所以也姑且不提起它們了。

     我講的《中國小說的曆史的變遷》在今天此刻就算終結了。

    在此兩星期中,匆匆地隻講了一個大概,挂一漏萬,固然在所不免,加以我的知識如此之少,講話如此之拙,而天氣又如此之熱,而諸位有許多還始終來聽完我的講,這是我所非常之抱歉而且感謝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