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略述法相義卷中

首頁
    功能據于别處。

    立因即随轉因。

    謂由大種變異能依造色說随亦異。

    持因即是住因。

    謂由四大種持諸造色相似相續而令不絕。

    養因即是長因。

    謂由大種養彼造色色得增長。

    謂之五因也 變異因緣 由三因緣大種變異令所造色變異而轉。

    一士夫用故。

    二業所作故。

    三由勝定故。

    士夫用者。

    謂由地大所拆觸故器有差别。

    由差别故令所造色變異可得。

    或由水所潤等火所熟等風所燥等令所造色變異可得。

    業所作者。

    随業勢力先大種生後随彼力色變異生。

    由勝定者。

    勝定力故。

    先起大種然後造色變異而生也 二種造色 大種能生二種造色。

    一自類差别。

    二異類差别。

    自類差别造色者。

    謂諸大種造澀滑等。

    由如是因如是緣故。

    此諸大種各各變異而至。

    以澀滑等是觸分位名曰自類差别。

    異類差别造色者。

    諸眼耳等五内色處·四外色處·法處一分。

    唯除觸處。

    謂之異類差别也 瓶等假有 問。

    何緣故知色香味觸如是如是别安立中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諸想事物皆是假有。

    答。

    由彼想物或于是處色等想物聚中而轉。

    或于是處色等想物聚中不轉。

    若于是處色等想聚有食想轉非于是處飲等想轉。

    若于是處車乘想轉非于是處衣等想轉。

    如是所餘諸假有想若轉不轉。

    當知亦爾。

    一切色香味觸想事遍于一切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諸想事中無差别轉。

    是故飲食車乘等皆是假有。

    色香味觸是實物有 不相離色 不相離色有其三種。

    一一處不相離。

    二相雜不相離。

    三和合不相離也。

    一處不相離者。

    謂諸大種及所造色同住一處。

    能造所造更互相望。

    大小量等互相涉入不相障礙。

    處所無異名為同處。

    無别極微一處而住名不相離。

    且如一眼七物相望互相涉入同一處住。

    謂眼·身·根·色·香·味·觸·能造地大七各極微同一處也。

    問。

    所造有六。

    能造何一。

    答。

    有二釋。

    一雲雖一地大通能造六。

    故能造一也。

    一雲。

    雖有六能造。

    據地類同合而言也。

    如言一眼七極微成而實一根有無量微。

    但言七者據類談也。

    能造亦爾。

    二相雜不相離者。

    如一眼根有多極微。

    一根微處七物同住。

    以此七物對彼七物。

    雖非同處然相和雜。

    鄰近而住名之為和。

    七七各别名之為雜。

    無間隔故名不相離。

    三和合不相離者。

    如多豆等雖以蜜等之所攝持和合一聚。

    然不相涉入。

    複是異大所造異聚相望故名和合。

    無間隔故名不相離 大種得名 其性廣大能生諸色。

    故名大種。

    或種是類義也。

    此四能為生等五因生起衆色種種類别。

    大有四義。

    一為所依故。

    謂與諸造色為所依處。

    二體性廣故。

    謂體性寬廣于造色。

    三形相大故。

    謂大地水大火大風其相廣大。

    四起大用故。

    謂成壞世界作用最大。

    以有四義各得大名。

    四大即種。

    帶數持業也。

    虛空雖大不能為因。

    内種子等雖能為因。

    體相非大。

    所餘諸法非大非種。

    由此地等亦大亦種得名大種也 共不共相 且諸種子總有二種。

    一是共相。

    二不共相。

    多人所感謂之共相。

    雖知有人人所變各别名為唯識。

    以有相似共受義說為共相。

    實非他用自變自用他變。

    以不可緣心外法也。

    然我此物為增上緣令多人可共受用。

    如山河等是也。

    唯自能用。

    他不得用。

    謂之不共。

    如色根等是也。

    共不共中總分為四。

    共中有二。

    一共中共。

    如山河等。

    非唯一趣用而他起不能用。

    二共中不共如己田宅及鬼等所見猛火等物。

    餘人餘趣不能受用。

    餘房衣等準此可知。

    不共相中亦有二種。

    一不共中不共。

    如眼等根。

    唯是自識依用。

    非他所用二不共中共。

    如自扶根塵。

    他亦得受用也 共變不障 共變諸法同在一處不相障礙。

    譬如衆多燈明共在一室。

    各各遍室一一自别共相相似處所無異。

    燈明既多人影亦多。

    雖一燈去餘光尚遍。

    故知涉入不隔其相似一。

    雖似一相各各自别。

    共變諸法喻而可知 受用細辨 問。

    且有一有情伐用一樹。

    為用自變為兼用他。

    若唯局用自變。

    餘人所變應存不亡。

    若亦兼用他變。

    違唯識理。

    答。

    樹等既是共相種生。

    皆相随順互有增益。

    是故以他所變為增上緣。

    用自所變。

    當知于自所變親緣親用。

    于他所變疏緣疏用。

    自為所順。

    他為能順。

    由所順無能順亦滅。

    問。

    如燈明喻。

    一燈光滅餘光猶在。

    何故今言由所順無能順亦滅耶。

    答。

    喻取少分。

    故不相違 共不共業 若業能令諸器世間種種差别。

    謂之共業。

    能令有情世間種種差别。

    謂之不共業。

    由共業種為增上緣共相種子得生現行。

    由不共業種為增上緣不共相種子得生現行。

    其旨應知矣 不相應行 不相應行有二十四。

    一得。

    二命根。

    三衆同分。

    四異生性。

    五無想定。

    六滅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