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說有五種姓别。
故知定有法爾差别種子也
三時教相
如來說教随機所宜。
機有三品不同。
教遂分三時。
諸異生類無明所盲起造惑業。
迷執有我于生死海淪沒無依。
故大悲尊初成佛已。
仙人鹿苑轉四谛輪。
說阿笈摩除我有執。
令小根等漸登聖位。
彼聞四谛而斷我愚。
尚于諸法迷執實有。
世尊為除彼法有執。
次于鹫嶺說諸法空。
所謂摩诃般若經等。
令中要品舍小趣大。
彼聞世尊密義意趣說無破有。
便撥二谛性相皆空為無上理。
由此二聖互執有空。
迷謬競興未契中道。
如來為除此空有執。
于第三時演了義教。
解深密等會說一切法唯有識等。
心外法無破初有執。
非無内識遣執皆空。
離有無邊正處中道。
于真谛理悟證有方。
于俗谛中妙能留舍。
如瑜伽論七十六·解深密經第三廣說其相。
為對漸悟說教三時。
若對頓悟無三時别。
若對漸悟即有年月前後次第。
若從所說未必如是。
唯約義類相從以為三時。
若夫華嚴屬第三時。
豈拘說時前後者哉
定有七名
定有七名。
一名三摩呬多。
此雲等引。
通有無心。
唯定非散。
何故名曰等引。
謂引等故名等引。
以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時名之為等。
由定力故引生此等。
或等所引故名等引。
以前加行入定之時制伏沉掉。
名之為等。
此等引生在定分位。
二名三摩地。
此雲等持。
唯是有心而通定·散。
謂以平等持心心所但于境轉名為等持。
三名三摩缽底。
此雲等至。
通有無心。
等引寬通攝一切有無心位諸功德法。
等至不爾。
何故名為等至。
謂至等故名等至。
定數勢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
名之為等。
或等至故名等至。
由前加行伏沉掉等至此安和分位也。
四名馱那演那。
此雲靜慮。
通攝有無心定漏及無漏染與不染依色四地。
定慧平等故名靜慮。
五名質多翳迦阿羯羅多。
此雲心一境性。
即是等持也。
心專一境依教而緣。
證解所緣心便明淨。
非是定心唯緣一物。
即随所注心多少境或一刹那别欲注心處深取所緣定即得生。
非要前後唯緣一境。
六名奢摩他。
此雲止。
唯是有心。
淨定不通散位。
能止住心故名曰止。
七名現法樂住。
唯在靜慮。
根本非餘。
淨不通散。
從果得名也
聞等三慧
三慧有二。
别體·義說也。
别體三慧者。
一聞所成慧。
二思所成慧。
三修所成慧也。
聞所成慧依止于文。
但如其說未善意趣。
謂依聽聞以文為先而觀義者也。
以聞為因因聞所成之慧名聞所成慧。
依主釋也。
思所成慧亦依于文。
不唯如說能善意趣。
謂依思慮以義為先而觀文者也。
由思籌度勝慧方生。
因相應思所成之慧名思所成慧。
鄰近釋也。
或因于思所成之慧。
依主釋也。
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
亦如其說亦不如說。
能善意趣。
謂依于修俱于文·義證解明了也。
修者證義。
明證境故。
體即定數。
因定相應所成之慧。
鄰近釋也。
或因于定所成之慧。
亦依主釋也。
修慧是定。
聞·思二慧是散非定。
義說三慧者局在八地已上。
雖一慧體一刹那中。
義分為三。
實無别體。
但是修慧。
假說聞·思。
謂能取外境而尋于義名為聞慧。
能善籌度先理後文名為思慧。
于此二中能證明顯即名修慧。
聖智迅速于一念慧義分如此。
七地已前雖無漏心而聞教法。
或先文知義。
或先義緣文。
或文義俱時而照。
不同八地已上常恒無間文義俱照而已
四重出體
凡論出體總有四重。
一攝相歸性體。
即一切法皆性真如。
故大波若經理趣分說。
一切有情皆如來藏。
勝鬘經說。
夫生死者是如來藏。
無垢稱言。
一切衆生皆如也。
衆賢聖亦如也。
至于彌勒亦如也。
諸經論說如是非一。
二攝境從識體。
即一切法皆是唯識。
華嚴等說三界唯心。
如是等文證非一。
三攝假随實體。
即諸假法随何所依實法為體。
如說瓶等以四塵為體說諸不相應是色心分位是也。
此類非一。
四性用别論體。
色心假實各别處收。
如瑜伽等說色蘊攝彼十處界是也。
此類衆多。
又有四重。
一真如。
二無相。
三唯識。
四因緣。
此二四體攝法義周随其所應釋一切法也
故不故思
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
謂之三種思。
前二種思是發身語遠近加行。
此與意俱故作動意故名曰意業。
第三勝思正發身語。
是其身語二業體也。
如是造業謂之故思業。
除此已外不覺誤犯。
謂之不故思業。
瑜伽第九十卷雲。
故思所造業者。
謂先思量已随尋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
彼或錯亂或不錯亂。
其錯亂者。
謂于餘處思欲殺害。
或欲劫盜。
或欲别離。
或欲妄語及欺诳等。
如是思已。
即以此想别處成辨。
不錯亂者。
當知其相與此相違矣
增不增業
起造諸業而令習氣增益。
謂之增長業。
設有故思不起身語等。
及雖起身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