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略述法相義卷下

首頁
    不着諸行。

    一切善根由皆悉回向。

    為一切衆生作功德藏。

    普覆一切拔出生死。

    令得衆善等無差異。

    名等心随順一切衆生回向。

    第八如相回向。

    謂成就念·智安住不動。

    心無所依寂然無亂。

    不違一切平等正法。

    嚴刹度生。

    所修諸善皆順如相而為回向。

    名如相回向。

    第九無著無縛解脫回向。

    謂所攝善根離憍慢等。

    所有縛着得解脫心行普賢行。

    所習諸善不執為己及以他人。

    以無縛着解脫之心回向饒益品物一切。

    故名無著無縛解脫心回向。

    第十法界無量回向。

    謂離垢繪系頂。

    受大法師記法施他生。

    嚴淨世間出生智等。

    悉同虛空而無限量。

    凡有善根修于回向悉等法界。

    故名法界無盡回向矣。

    何故通名回向。

    在斯位已凡修行皆為回向。

    立回向名 十地位次 一極喜地。

    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

    四焰慧地。

    五極難勝地。

    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善慧地。

    十法雲地。

    謂之十地。

    第一極喜地。

    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第二離垢地。

    具淨屍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

    第三發光地。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第四焰慧地。

    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

    第五極難勝地。

    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

    第六現前地。

    住緣起智引無分别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第七遠行地。

    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第八不動地。

    無分别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第九善慧地。

    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

    第十法雲地。

    大法智雲含衆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滿法身故矣。

    何故通名地耶。

    如是十地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

    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

    故名為地。

    能證所證以為地體。

    即通真如·正智皆能生長。

    真如何名令得生長。

    今者不言如為能生。

    但言行是所生。

    彼為增上緣行自從種子生故 妙覺果滿 頌曰。

    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矣尼名法。

    此謂二轉依果。

    由轉煩惱得大涅槃。

    轉所知障證無上覺。

    謂之二轉依果。

    即是究竟無漏界攝。

    諸漏永盡非漏随增。

    性淨圓明故名無漏。

    界是藏義。

    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

    或是因義。

    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

    微妙甚深超過尋思言議道故言不思議。

    清淨法界遠離生滅極安穩故。

    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巧便故。

    并順益相而違不善。

    故說為善。

    清淨法界無生無滅。

    性無變易。

    故說為常。

    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無斷盡故亦說為常。

    清淨法界衆相寂靜。

    故名安樂。

    四智心品永離惱害。

    故名安樂。

    此二自性皆無逼惱。

    及能安樂一切有情。

    二乘所得二轉依果唯永遠離煩惱障縛無殊勝法。

    故但名解脫身。

    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

    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

    亦名法身。

    體·依·聚義總說名身。

    如是法身有三相别。

    一自性身。

    二受用身。

    三變化身。

    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淨法界。

    受用·變化平等所依。

    離相寂然。

    絕諸戲論。

    具無邊際真常功德。

    是一切法平等實性。

    亦名法身。

    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

    此有二種。

    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

    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

    二他受用。

    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

    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化身。

    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随類化身。

    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衆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也 入等三心 十地各有入·住·出心。

    入地未久謂之入心。

    久住時分謂之住心。

    久住之後漸近後位謂之出心。

    三心各經多俱胝百千大劫也。

    似如十地各有三心。

    地前諸位亦當得有入·住·出心也 四加行位 第十回向滿心之位修四加行。

    謂暖·頂·忍·世第一法。

    此位菩薩修四尋思·四如實觀。

    四尋思者。

    尋思名·義·自性差别·假有實無。

    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

    名如實智。

    名者謂色受等。

    亦攝名因·名果等。

    尋思名因者。

    謂字·字身·多字身及聲等。

    名果者。

    句·及名身·多名身·多句身等皆名之果。

    名召法勝但說尋名。

    義者如名身等所诠表得蘊處界等若體若義總名為義。

    以義寬故不說自體。

    自性謂體也。

    差别謂體上差别也。

    名義各有自性差别。

    名義相異。

    故别尋思。

    二二相同故合尋思矣。

    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