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為暖位。
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
初獲慧日前後相。
故立明得名。
即此所獲道火前相。
故亦名暖。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
立為頂位。
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
明相轉盛故名明增。
尋思位極故複名頂。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于無所取決定印持。
無能取中亦順樂忍。
既無實境離能取識。
甯有實識離所取境。
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印·順忍時總立為忍。
印前順後立印順名。
忍增識空故亦名忍。
下忍起時印境空相。
中忍轉位于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印可。
上忍起位印能取空。
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
謂前上忍印能取空。
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
從此無間必入見道。
故立無間名。
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真相見道
見道者。
唯在初地入心。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以初照理。
名曰見道。
無漏正智照理名見。
行人遊履而趣極果。
名之曰道。
見即是道。
然上此見道略說有二。
一真見道。
二相見道。
初真見道亦雲一心真見道。
謂若時菩薩于所緣境無分别智都無所得。
不取種種戲論相故。
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
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
此緣真智狹帶真如之體相起。
故名所緣。
非帶彼相分而起名緣。
雖無相分而可說此帶如相起。
不離如故。
雖有見分而無分别。
說非能取。
非取全無。
實證二空所顯真理。
實斷二障分别随眠。
雖多刹那事方究竟。
而相等故總說一心。
多刹那者。
無間·解脫二道也。
謂合三界分别煩惱以為一品。
又合三界分别所知以為一品。
合此二障而一念斷。
以生空智斷煩惱障。
以法空智斷所知障。
斷惑一念名無間道。
證理一念名解脫道。
問。
斷證之位當是俱時如彼明來闇去之時。
何有二道耶。
答。
此有二因。
一雖無間道已無惑種證彼無為由加行期心别故。
謂無間道能斷惑解脫道能證滅。
有此用别起解脫道。
二無間道時雖無惑種而未舍彼無堪任性。
為舍此故起解脫道。
次相見道者。
真見道後方得生起。
前真見道證唯識性。
後相見道證唯識相。
前真見道根本智攝。
後相見道後得智攝。
此智二分俱有。
思惟似真如相不見真實真如性故。
此複有二。
一觀非安立谛。
二緣安立谛。
初觀非安立谛者此有三品心。
一内遣有情假緣智。
能除耎品分别随眠。
二内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
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能除一切分别随眠。
何故得有如是三心。
謂人·法二障各分上下。
粗者為上。
細者為下。
合為四類。
然二粗者各别除之。
以智猶弱未雙斷故。
若上品智方能雙斷。
然初二智未能殊勝。
但緣内身除我·法假。
第三心時其智上品能廣緣一切内外我法。
故三别也。
内遣者唯緣内身而遣假故。
有情假者先解有情皆妄所計。
但有内心似有情現。
談其無體名之為假。
緣智者能緣心。
即緣内身為境。
遣有情假之緣智也。
下皆準知。
初起名耎。
次智名中。
勝前劣故。
後起名上。
于斷見惑此智最上故。
以惑從智說三品也。
問。
真見道時已實斷證。
何得重有如是斷證耶。
答。
今此斷證非實斷證。
但以假相法則彼真也。
如何法則。
謂真見道有二空見分。
二空見分各有無間·解脫二道。
有四見分。
無間道中分·法見分各别法故有初二心。
解脫道中人·法二見總法有第三心。
無間所斷有差别故各别法則。
解脫所證唯一味故總而法則。
次緣安立谛有十六心。
此複有二。
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别立法類十六種心。
二者依觀下上谛境别立法類十六種心。
初十六心者。
謂于苦谛有四種心。
一苦法智忍。
謂觀三界苦谛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别随眠。
何故名曰苦法智忍。
苦者苦谛。
法者苦谛教。
智者加行道中緣苦法之智。
忍者無漏忍。
忍前苦法智。
是故名曰苦法智忍。
二苦法智。
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法謂苦如。
能緣苦如之智名苦法智。
三苦類智忍。
謂智無間無漏慧生緣苦法忍。
以後聖法是此苦智之類名為苦類。
苦智有之稱于苦智名苦類智。
緣此之慧名苦類智忍。
四苦類智。
謂此無間無漏智生緣苦法智。
審定印可苦類智忍緣苦類之智名苦類智。
決斷言智。
慧即不爾。
忍智無别随用标名。
如于苦谛有四種心。
集滅道谛應知亦爾。
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
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别建立名相見道。
所取謂谛理。
能取謂緣理之智。
法忍法智緣谛理為境觀所取也。
類忍類智證前智品觀能取也。
法忍法真無間道見分。
法智法真解脫道見分。
類忍法無間道之自證分。
類智法解脫道之自證分。
印前智故差别立也。
次十六心者。
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谛各有二心。
一現觀忍。
二現觀智。
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谛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别随眠。
名相見道。
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