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現前界。
現于欲界入見道故。
上二界名不現前。
現觀忍法真見道無間道見分。
現觀智法真見道解脫道見分。
欲界四谛四十。
上界各三十六。
谛各除瞋。
故一百一十二也
資等五位
五位謂一資糧位。
二加行位。
三通達位。
四修習位。
五究竟位也。
十住·十行·十回向謂之資糧位。
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
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名加行位。
加功而行故曰加行。
近見道故立加行名。
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真相見道名通達位。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
名通達位。
出相見道已住出地心乃至第十地終金剛無間道來并名修道。
為斷餘障證得轉依複數修習無分别智。
故名修習位。
二轉妙果名究竟位。
即是究竟無漏界故
三大僧祇
一切菩薩因位修行必經三大阿僧祇劫。
阿僧祇此雲無數。
斯乃超過一切算數故曰無數。
非全無限。
璎珞經下雲。
言一切菩薩行道劫數久近者。
譬如一裡二裡乃至十裡石。
方廣亦然。
以天衣重三铢人中日月歲數三歲一拂此石乃盡。
名一小劫。
若一裡二裡乃至四十裡亦名小劫。
又八十裡石方廣亦然。
以梵天衣重三铢即梵天中百寶光明珠為日月歲數三歲一拂此石乃盡。
名一中劫。
又八百裡石方廣亦然。
以淨居天衣重三铢即淨居天千寶光明鏡為日月歲數三歲一拂此石乃盡。
故名一大阿僧祇劫矣。
資糧·加行經初僧祇。
自極喜地至第七地經第二劫。
從第八地至第十地經第三劫。
三祇時量未必齊等。
但約修行淺深不同以建立之。
劫石等喻且顯長遠。
非雲齊等。
不同行相種種差别其旨如下
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者。
菩薩所修之行也。
一布施波羅蜜。
施有三種。
謂财施·無畏施·法施。
施财名财施。
施他不令豺狼等畏名無畏施。
為他說法名法施。
财益他身。
法資益善根。
無畏資他心。
二戒波羅蜜。
戒有三種。
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轉舍不善謂之律儀。
律謂法律。
儀謂儀式也。
轉生善法謂之攝善。
轉生利生謂之饒益。
三忍辱波羅蜜。
忍有三種。
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雖遇敵在愍彼不舍。
謂之耐怨害忍。
雖遇寒熱等苦更無退轉謂之安受苦忍。
真如理體是無生法。
證彼之智謂之谛察法忍。
亦名無生法忍也。
***進波羅蜜。
精進有三種。
謂被甲精進·攝善清進·利樂精進。
發猛利樂欲名被甲。
如着鉀入陳即無所畏有大威勢。
餘二可知。
五靜慮波羅蜜。
靜慮有三種。
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
安住現法樂住故名安住。
引發六通故名引發。
辨利生事能令止息饑儉等苦。
故名辨事。
六般若波羅蜜。
般若翻慧此有三種。
謂生空無分别慧。
法空無分别慧俱空無分别慧。
簡異後得言無分别。
七方便波羅蜜。
方便善巧有二種。
謂回向方便善巧·技濟方便善巧。
此由般若及與大悲。
以諸善根回求無上菩提是般若。
作諸有情一切善利是大悲。
八願波羅蜜。
願有二種。
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
九力波羅蜜。
力有二種。
謂思擇力·修習力。
以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度無間現行。
思擇諸法而修習故。
十智波羅蜜。
智有二種。
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
由施等六成立此智。
複由此智成立六種名受法樂。
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戒等饒益有情。
名成有情。
波羅蜜多此雲到彼岸。
到涅槃名
三波羅蜜
十波羅蜜有三種名。
一名波羅蜜多。
謂初無數劫。
爾時施等勢力尚微。
被煩惱伏未能伏彼。
由斯煩惱不覺現行。
純是有漏。
去無相遠。
帶相修習。
由此但名波羅蜜多。
二名近波羅蜜多。
謂第二無數劫。
爾時施等勢力漸增。
非煩惱伏而能伏彼。
由斯煩惱故意方行。
是通無漏。
鄰無相故。
或近無加行。
故名曰近。
三名大波羅蜜多。
謂第三無數劫。
爾時施等轉增。
能畢竟伏一切煩惱。
由斯煩惱永不現行。
是純無相。
任運長時。
故名為大。
初地已前一行中修一行。
謂以當位行為首。
兼修餘一行。
初地已去一行中修一切行。
謂以當地行為首修諸。
八地已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
謂非唯以當地行為首。
亦以施等為首修餘也。
所謂當地所修行者初地修檀。
乃至。
十地修智度也
功無功用
七地已前謂有功用。
八地已上謂無功用。
若對佛果八地已上尚有功用。
謂二乘聖者十地菩薩于能治藥所治之病。
俱不能遍了知盡。
故于後得智中為他說法必須假藉尋·伺二法。
與佛稍别。
佛無功用而說法故。
八地已去雖無功用。
果未滿故尚有任運功用也。
又功用有二。
一自利。
二利他。
前八地已去皆無。
後八地已上猶有。
七地已前二用并有。
八地已去無功用者。
無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