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略述法相義卷下

首頁
     生死有二。

    一分段生死。

    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粗異熟果。

    身命短長。

    随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

    取名言熏習識等五種而為親因。

    福·及非福·不動三業為勝增上能招感緣。

    一切煩惱總能為發業潤生之緣。

    由斯分段異熟得生。

    二不思議變易生死。

    謂諸無漏有分别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

    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

    故名變易。

    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有分别業即後得緣事智俱之思。

    思亦即願。

    故不别說。

    由所知障執彼菩提有情為有而起悲願。

    即以識等五果種子而為親因緣。

     欲界福業并色不動除無想天及五淨居為近勝緣。

    依四靜慮緣事無漏後得悲智相應定·願而為遠勝緣。

    雖實變易用名言種而為親因福·不動業為增上緣。

    若無無漏無勝堪能感變易生。

    由所知障方發悲願。

    故起無漏資身故業。

    今隐所資但舉能資及以能發勝劣兩緣。

    明變易生體是有漏。

    說無漏界外生死者依勝緣說焉。

    二種生死正取異熟第八為體。

    兼通餘識異熟五蘊也 二生死位 或有菩薩初地即能伏諸煩惱故初地得變易生死。

    或有乃至八地方得。

    謂有唯受分段非變易。

    謂諸凡夫·四果定性。

    或唯受變易非分段。

    謂二乘無學不定性者·八地已上菩薩。

    或亦受分段亦受變易。

    謂前三果不定性·七地已前。

    以由自在受變易。

    煩惱未盡受分段。

    有起煩惱謂悲增上者。

    有不起煩惱謂智增上者。

    或雖悲智等而所樂行不同。

    一怖故伏惑。

    恐為失。

    一不怖故起。

    利生故。

    或伏或不伏有此差别也 鏡智心品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

    謂此心品離諸分别。

    所緣行相微細難知。

    不忘不愚一切境相。

    性相清淨。

    離諸雜染。

    純·淨·圓德。

    現種依持。

    能現能生身土智影。

    無間無斷窮未來際。

    如大圓鏡現衆色像。

    不愚者不迷闇義。

    由此如來名一切種智及一切智。

    不忘者恒現前義。

    由此如來成不忘失法。

    純者無雜。

    淨者離染圓者滿義。

    純簡因無漏。

    淨簡一切有漏。

    圓簡二乘無學功德。

    現行功德之依。

    種子功德之持矣。

    何故名大圓鏡智耶。

    謂依佛智鏡諸處境識衆像影現平等平等。

    故以為喻。

    圓鏡即智。

    持業釋。

    相應心品言通相應法。

    此品緣一切法。

    緣真如故是無分别。

    緣餘境故後得智攝。

    其體是一。

    随用分二。

    了俗由證真。

    故說為後得。

    餘一分二。

    準此應知。

    此轉有漏第八識相應品而得矣 平等心品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

    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

    大慈悲等恒共相應。

    随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妙觀察智不共所依。

    無住涅槃之所建立。

    一味相續窮未來際。

    随諸有情所樂示現者随十地菩薩所宜現也。

    遍緣真俗為境。

    二智所攝焉。

    何故名為平等性智謂平等性真如理也。

    智緣于此故言平等。

    此在因中有我執故自他差别。

    今我無故自他平等也。

    此轉有漏第七識相應品而得矣 察智心品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

    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

    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

    于大衆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别皆得自在。

    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攝觀無量總持定門者。

    雖餘二智非無此德。

    此智勝能攝藏。

    故名為攝。

    示常觀察此總持·定門故名為觀。

    功德珍寶者。

    謂六度·道品·十力等法。

    作用差别謂現通等。

    神用莫方稱之為妙。

    具緣諸法自共相等名為觀察。

    籌量境相妙用勝故也。

    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

    二智所攝。

    此轉有漏第六識相應品而得矣 成智心品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

    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所作之成。

    成所作即智。

    故名成所作智。

    此品亦能遍緣三世諸法。

    随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法或多。

    随作意生。

    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

    此轉有漏前五識相應品而得矣 妙平初起 平等性相應心品。

    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

    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起。

    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

    菩薩見道頓斷二障。

    是故二智起必同時。

    若能觀智識因唯第六。

    通真俗三智。

    餘不能起行總緣觀理趣入真故。

    第七由他引亦為此觀。

    通中後智。

    有漏第七唯緣第八見分不能廣緣諸法。

    無廣行故。

    不成能對治道。

    第六斷惑成妙觀察智。

    第七所引亦證無漏成平等性智。

    故雲他引成能觀。

    七地以前以漏無漏間雜而起。

    第六若有漏則第七亦有漏。

    若第六入法空妙觀第七亦法空平等性智。

    若第六入生空妙觀第七猶起法執也 鏡事初起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成所作智相應心品佛果初起。

    異熟識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猶未頓舍。

    與無間道不相違故。

    非障有漏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定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