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略述法相義卷下

首頁
    純淨佛土。

    周圓無際衆寶莊嚴。

    自受用身常依而住。

    如淨土量身量亦爾。

    佛土章雲。

    唯以無漏色蘊色香味觸相續四塵·間斷亦聲五塵為體性。

    具事相色法功德 他受用土 唯識論十雲。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

    謂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

    随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

    或小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轉。

    他受用身依之而住。

    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佛土章雲。

    亦以無漏色蘊四塵五塵而為體性。

    亦以成十地菩薩五蘊及金銀等所成四塵等器土以為體性。

    又雲。

    佛所變者定唯無漏。

    菩薩變者通有無漏。

    第八·五識所變唯有漏。

    第六意識或第七識及所變通有無漏 有邊無邊 佛地經明受用土雲。

    周圓無際其量難測。

    佛地論有三義。

    一有邊際。

    一無有邊際。

    一自受用無邊。

    他受用有邊矣。

    後解為正。

    彼正義雲。

    二他受用。

    謂諸如來為令地上諸菩薩衆受大法樂進修勝行随宜而現。

    或勝或劣或大或小改轉不定。

    如變化土。

    如是淨土以有邊故。

    地上菩薩及諸如來皆測其量。

    但就地前言不能測 自性身土 唯識論十雲。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

    雖此身·土體無差别。

    而屬佛·法相·性異故。

    此佛身·土俱非色攝。

    雖不可說形量小大。

    然随事相其量無邊。

    譬如虛空遍一切處。

    疏雲。

    以佛義是相。

    謂有為功德法所依故。

    衆德聚義故。

    二身自體故。

    法者是性義。

    功德自性故。

    能持自性故。

    諸法自性故。

    體為土。

    義為身 摩醯首羅 淨居天上有他受用淨土。

    名曰摩醯首羅。

    即是大自在宮也。

    第十地菩薩将成正覺必往此處。

    若第十地滿欲受佛位。

    所居之土非必住在自在宮處。

    處所不定也。

    十地經論言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者據初往而說。

    問。

    此自在宮為三界攝将否。

    答。

    若論處所非是三界。

    色究竟天外有别處。

    佛土章雲。

    土非界系言超三界矣。

    若論相攝即是色界攝。

    佛土章雲。

    異熟識在必是三界攝。

    何得出界矣。

    問。

    于論相攝即色界攝。

    若爾為是淨居攝将否。

    答。

    是非淨居攝。

    瑜伽第四雲。

    色界之中十八住處。

    無想天者廣果天攝。

    非别處所。

    既雲。

    十八複言無想廣果天攝。

    故自在宮非五淨居。

    若淨居攝。

    處應十七非十八也。

    問。

    第十地菩薩依何業力往自在宮耶。

    答。

    初以廣果天穢業感彼天果。

    至生自在宮以無漏定願資令殊勝而往淨土也 三身成道 問。

    三身成道為是同時。

    将前後欤。

    答。

    古有二義。

    一謂同時。

    若不爾者應有佛果增減過。

    三身章雲。

    故成三佛不增不減。

    一謂異時。

    準天親無性解釋。

    八相化儀并事智之所現。

    報前化後其理分明也。

    故法華玄贊三雲。

    果道滿已住知足天乃至下生成等正覺。

    樸揚三身章記雲。

    自在宮中成正覺已。

    知足化身即下閻浮亦成正覺矣。

    是當以後為正。

    佛身餘身相雖異并是變化身。

    何有三身阙減失耶 三種常住 常有三種。

    曰自性常。

    曰不斷常。

    曰相續常也。

    自性身謂之自性常。

    其性無為不生不滅也。

    自他受用謂之不斷常。

    有為智品雖有生滅無有間斷也。

    變化身謂之相續常機緣不恒稍有間斷。

    雖不恒會機緣無盡。

    雖有間斷化道無絕也 淨八識聚 淨八識聚于自他身互相展轉皆有所緣。

    同時心心所亦得互緣。

    以彼功能遍現影故。

    識自證分與相應見分同緣緣自見分。

    餘淨心所義例亦然。

    相分必無有能緣用。

    自餘三分互緣一切。

    故名遍緣。

    見分緣自證分亦能緣證自證分。

    證自證分亦能緣見分相分者唯在佛位。

    餘者不能也。

    三分若能遍緣一切。

    三分差殊雲何得别。

    謂前所得者親得。

    餘新所得影得。

    故成差别矣。

    果位諸識與幾心所相應。

    謂各與二十一心所相應。

    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也 五重唯識 觀門次第從粗至細。

    總有五重。

    一遣虛存實識。

    謂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無體用應正遣空。

    情有理無故。

    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

    理有情無故。

    若爾何故得言唯識。

    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顯真如。

    識自相故。

    識相應故。

    二所變故。

    三分位故。

    四實性故。

    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

    二舍濫留純識。

    謂雖觀事理皆不離識。

    于此内識有境有心。

    識唯内有。

    境亦通外。

    恐濫外故但言唯識。

    三攝末歸本識。

    謂見相二分俱依識有。

    若離識自體本末法必無。

    是故攝末歸本名曰唯識。

    四隐劣顯勝識。

    謂心及心所俱能變現以心王勝而心所劣。

    隐劣顯勝名為唯識。

    五遣相證性識。

    謂識言所表具有事·理。

    事為相用。

    遣而不取。

    理為性體。

    應求作證。

    遣事證理名曰唯識 略述法相義卷下(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