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靜坐的方法

首頁
    第一節 靜坐前後的調和功夫 一、調飲食 人身譬如機器,機器轉動必須加油加煤,人身運動就必須飲食。

    飲食先經過口腔的咀嚼,與唾液混和,再由胃液的消化變為糜粥狀,轉入小腸。

    所有各種食物,必須在小腸裡消化完畢,方變成乳狀的養分,入于血液,以供全身的利用,可知飲食與生命有重大關系。

    然吃的東西若過多,胃腸不能盡量消化、吸收,反要把未消化的餘物排洩于體外,叫胃腸加倍工作,結果必緻氣急身滿,靜坐不得安甯。

    又吃的東西若太少,就有營養不足、身體衰弱的顧慮,也于靜坐不相宜,所以飲食必須調勻。

    我們的習慣,總喜歡多吃,最不相宜。

    應該在進食以後,略有飽感就即停止。

    古人說:“體欲常勞,食欲常少”,這句話極有意味。

    又食物不宜過于厚味,能夠蔬食更好。

    凡在吃飽的時候,不宜靜坐,通常要在食後經過兩小時方可入坐。

    早晨起來,盥洗以後,但飲開水,空腹入坐,也最适宜。

     二、調睡眠 人們勞力勞心以後,必須有休息的時間,以回複其體力,睡眠乃是最長久的休息。

    常人以睡眠八小時為度,過多就叫精神困昧,于靜坐極不相宜;過少則體力沒有完全恢複,心境虛恍,也于靜坐不宜。

    所以睡眠必須有定時,有節制,常常叫神志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

    每夕入睡前可在床上入坐,或者半夜睡醒後起身入坐。

    入坐後,如覺得睡眠還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

    總之,睡眠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方為合理。

     三、調身 端正身體的姿勢叫作調身。

    調身于坐前、坐時、坐後都要注意。

    身體的動作,有行、住、坐、卧四種威儀。

    修靜的人,平常行住進退必須極其安詳,不可有粗暴舉動,舉動若粗,則氣也随之而粗,心意輕浮,必定難于入靜。

    所以在坐前應預先把它調和,這是坐前調身的方法。

    到入坐時,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坐凳上,須要解衣寬帶從容入坐。

    先安置兩腳,若用趺坐(雙盤),就把左腳小腿曲加右股上面,令左腳掌略與右股齊,再把右腳小腿牽上,曲加于左股,使兩腳底向上。

    這時兩股交叉呈三角形,兩膝蓋必緊着于褥,全身筋肉好像張弓,不緻前後左右傾斜乃是最正确的姿勢。

    然年齡稍長的人恐學不來,則可改用半趺(單盤),單以左腳小腿曲置右股上,不必再把右腳小腿牽加于左股上面。

    更有并單盤也不能作到,可把兩小腿向後交叉于兩股的下面也可。

    次要安置兩手,把右掌的背疊在左掌上面,貼近小腹,輕放在腿上。

    然後把身體左右搖動七、八次,就端正其身,脊背勿挺勿曲,頭頸也要端正,令鼻與臍如垂直線相對,不低不昂。

    開口吐腹中穢氣,吐畢,把舌頭抵上颚,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氣三次至七次,多寡聽人的便。

    于是閉口,唇齒相着,舌仍舊抵上颚,再輕閉兩眼,正身端坐,兀然不動。

    坐久若微覺身體或有俯仰斜曲,應随時輕輕校正,這是坐時調身的方法。

     坐畢以後,應開口吐氣十數次,令身中熱氣外散,然後慢慢地搖動身體,再動肩胛及頭頸,再慢慢舒放兩手兩腳,再以兩大指背互相摩擦生熱以後,擦兩眼皮,然後開眼,再擦鼻頭兩側。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