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一

首頁
    為本字。

    問。

    總料簡何物耶。

    答。

    總料量選擇一切所教·所學。

    下文雲。

    前總聊簡義通諸教。

    所餘有學宜應用之等(雲雲)問。

    總言統括何物耶。

    若總舉異計·大乘。

    将括叙彼彼所立耶。

    答。

    此總言非總舉異計·大乘義。

    亦非總括大綱明彼彼所立之義。

    檢下文。

    至一一結文。

    雲上來總是教益有殊。

    或雲總是叙古說。

    或雲總是叙其非。

    或雲總是述今文若雲總舉異計·大乘。

    則何但述今文。

    雲總是耶若亦雲總略括示彼彼所立則何雲上來總是述今文。

    而次複雲略示教者。

    總略示耶。

    是故應知。

    此總之言有深意趣。

    于一切教門料簡教益義益等故。

    謂就此異計執大乘名教。

    則悉是異計。

    亦就大乘觀異計名教。

    則悉是大乘。

    諸教不可定判。

    如下文雲。

    定判諸經為頓漸者。

    義即難解。

    又雲無頓漸别定教門。

    又雲。

    前總聯簡義通諸教。

    所餘有學宜應用之。

    若講别問。

    用此文義。

    于一一門中。

    應結歸自義(雲雲)若談唯識中。

    可言唯識。

    證入中道也。

    又談般若空之處稱中道。

    是即空教。

    如唯識樞要初。

    以總料簡科示輪益義益有殊等。

    亦心經幽贊中。

    以般若空為第三時。

    複談蘊處界之處稱中道。

    是即大乘三科法門。

    如對法疏一說對法論所明三科。

    中道為宗。

    此且就中道言示耳。

    一切名教類是可知。

    有智學者須複翻觀。

    于談唯識亦談空教亦談真如。

    若如異計執着。

    則唯識真如等悉皆異計。

    非大乘教。

    又如破古說立時妄謬。

    亦定但劉虬等。

    設談三時教。

    亦封執定判雲此是局第一時教。

    局是第二三時等。

    則如古說。

    共同為非。

    故次下文雲總是破古說非等也。

    總言意趣甚深微妙。

    不可以容易論。

    如至下具辨也。

    又若以章言雲諸章之通名。

    則總料簡之章。

    依主得名。

    又此一章段一條所談。

    離總料簡無别所談。

    此章即總料簡。

    持業得名。

     【章】第一總辨諸教業宗體名。

    鈔曰。

    将今釋此章。

    且由西國有部相傳。

    大分為三段。

    初立章标法。

    二作門釋法。

    三釋結勸信(問。

    何故雲由有部立科耶。

    答。

    初立章次立門。

    是婆沙說。

    爾大乘教于其教言所阙。

    多分由有部教。

    如表無表章辨)今即初也。

    總者。

    此一章眼目。

    如上所辨。

    辨者。

    料簡也剖判也分别也。

    諸教業等者。

    諸言通五。

    具雲諸教諸業諸宗諸體諸名。

    今略置初。

    是即今章所料簡法式。

    次所列五門也。

    教業宗等者。

    周記曰。

    教·業·宗·體·名之五字。

    如次是下所列五門。

    時利差别者。

    有利之業。

    名為業也。

    餘四可知(雲雲)今雲。

    此釋尤好。

     【章】于中略以(至)得名懸隔。

    鈔曰。

    自下大段第二立門釋法。

    此中亦大分為二段。

    初分大科。

    二随科随成。

    此即初也。

    門者有四義。

    一通入義。

    二出入義。

    三方便義。

    四差别義。

    夫大乘教法皆是離言境。

    若非設方便。

    則難通入其境。

    故今施設五種方便以令通入。

    問。

    何由雲大乘離言境耶。

    答。

    顯揚第作說乘施設建立雲。

    無上大乘施設建立者。

    緣離言說一切法真如無分别平等出離慧。

    此慧所依·所緣·伴類·所作業。

    助慧資糧·所證果(雲雲)瑜伽真實義品說大乘教離言法相。

    無性攝論第八說菩薩所緣不可言法性。

    又門者。

    即料簡分别義也。

    如下章以五門分别雲五門聊簡。

    若不作為差别。

    猶如彩畫虛空。

    故今立五種差别聊簡分别。

    一教益有殊者。

    教益者說教利益。

    教謂教示。

    益謂饒益。

    秋篠義鏡一曰。

    若論诠彼雲教。

    教能益根機故名教益(雲雲)有殊者。

    辨設教有輪益與義益之殊也。

    二時利差别者。

    秋篠曰。

    機熟前後。

    故教時異。

    當時蒙利故雲時利也。

    (雲雲) 【章】第一教益(至)後明大乘。

    鈔曰。

    自下立門釋法中。

    第二随科釋成。

    此中有五料。

    即五門分别。

    此下即初門分别也。

    此初門中大分為二。

    初輪益。

    次義益。

    輪者法輪摧破義也。

    此就能诠語言有益雲輪益也。

    義者了義不了義。

    此就所诠義有益雲義益也。

    輪是摧伏摧惑即益。

    持業得名。

    義益亦持業釋也。

    明輪益中下。

    初明輪益。

    此中大分為三。

    初分子科。

    二就異計明。

    三就大乘明。

    今即明二益。

    科及分子科之二文也。

    有二重科。

    自可知已。

    輪者由章主意有四義。

    一圓滿義。

    具毂辋輻。

    或擇法覺等體用周備。

    名之為輪。

    二摧壞義。

    此四種法(眼智明覺)若伏若斷若助若正。

    未斷煩惱皆能摧故。

    三鎮遏義。

    已伏煩惱令勢遠故。

    四不定義。

    從自見至自修。

    從自修至自無學。

    智發言教。

    他從言教解于谛理。

    他從谛理起于正行。

    他從正行。

    起于果智。

    如是展轉複為他說。

    如轉輪王所有輪寶。

    能降未伏諸煩惱故。

    能鎮已伏諸煩惱故。

    往複往故。

    瑜伽論說。

    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于阿若憍陳如身中。

    此複随轉置餘身中。

    彼複随轉置餘身中。

    以是展轉随轉義故。

    說名為輪(已上玄贊四法輪章意)如是如來所說言教。

    展轉随轉作利益事。

    雲輪益也。

    玄贊四曰。

    轉者。

    動也顯也運也起也。

    動宣言教顯揚如理。

    運聖道于聲前。

    起真智于言後。

    圓摧障惱。

    名轉法輪(雲雲)此即就能诠名輪義也。

    上所言四義之中。

    第四不定義亦就能诠雲也。

     【章】明異計者(至)經量等十部鈔曰。

    此下二就異計明。

    此中有四。

    初總标。

    二舉佛教有非法輪計。

    三舉佛教皆轉法輪計。

    四總結異計明異計者四字。

    此初總标也。

    其多聞等下。

    第二舉佛教有非法輪部計。

    此有五文。

    初舉同計執部名。

    二示計唯八聖道是正法輪。

    三示一切教有非法輪。

    四舉示非法輪語。

    五結成佛教計有非法輪之部。

    今即初也。

    此中多聞部。

    本從大衆部流出此部。

    多聞部說。

    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

    二苦。

    三空。

    四諸法無我。

    五涅槃寂靜也)此五能引出離道故。

    如來餘音是世間故。

    若離此五。

    雖八道支(見道所修)七覺等教(修道所修)皆非出世。

    其八道等作此行相。

    亦是出世。

    如次下釋。

    此多聞部自大衆部出。

    而違本部卻同有部。

    雖非全同。

    不雲佛音一切能引出離道故。

    今此中攝。

    薩婆多已下九部。

    本從上座部流出。

    故同計執。

    今雲同說也。

     【章】同說非諸(至)名為輪故鈔曰。

    此二示雲唯八聖道是正法輪。

    非諸佛語皆為利益者。

    薩婆多等說。

    八聖道支是正法輪。

    見道稱輪。

    亦非佛語皆為轉法輪(雲雲)要逗物機等者釋利益字。

    意謂。

    佛語中說有非有如是利益事。

    故雲有佛非法輪語也。

    唯八聖道是正法輪等者。

    正明薩婆多等立法輪。

    彼說輪有二種。

    一者梵輪。

    二者法輪(梵輪者。

    如來應供是梵增語。

    彼所轉故亦名梵輪。

    法輪者。

    法謂可軌持義。

    正見等法所成性故。

    說名法轉)俱舍論二十四說。

    所說沙門性亦名婆羅門。

    亦名為梵輪。

    真梵所轉故。

    于中(梵輪)唯見道說名為法輪。

    由速等似輪。

    或具輻等故(雲雲)就言唯見道名為法輪為薩婆多等義。

    有二說别。

    第一說者。

    唯見道說名為法輪。

    為薩婆多本義。

    謂即于梵輪中。

    依見道世尊有處說名法輪。

    如世間輪有速等相。

    見道似彼故名法輪。

    謂見谛道速疾行故(十五刹那)有取舍故(取集舍苦等)降未伏故。

    鎮已伏故。

    上下轉故(觀下四谛觀上四谛)具此五相似世間輪。

    故顯宗曰。

    如聖王輪取前舍後。

    見道亦爾。

    舍苦等境取集等故(雲雲)此意顯示。

    見四谛理必不俱時。

    如聖王輪降未伏故。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

    如世間輪有輻等故。

    八聖道支似彼名輪。

    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

    正語·正業·正命似毂。

    正定似辋。

    故名法輪。

    甯知法輪唯是見道。

    憍陳那等見道生時。

    說名已轉正法輪故(雲雲)此是俱舍·顯宗中。

    就妙音義立唯見道(八聖道支)名法輪之義也。

    第二說者。

    以雲一切聖道皆名法輪為薩婆多本義(今雲。

    此薩婆多異義)謂天親論主依經部宗破薩婆多言。

    三轉行相非唯見道。

    如何可說唯于見道立法輪名。

    是故唯應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為法輪。

    可應正理。

    雲何名轉。

    由此法門往他相續令解義故。

    或諸聖道皆名法輪。

    于所化生身轉故。

    于他相續見道生時。

    已至轉初故名已轉。

    此等說。

    有釋言。

    初說見道名為法輪。

    非薩波多正義。

    雜心論亦叙不正義雲。

    牟尼說。

    見道速疾名法輪。

    俱舍複言。

    或諸聖道皆是法輪等。

    此是薩波多師本意。

    故顯宗雲。

    毗婆師本意。

    總說一切聖道皆名法輪。

    以說三轉三道攝故。

    于他相續見道生時。

    已至轉初故名已轉。

    非唯見道以八聖道支獨名法輪。

    妙音所說非正義故(雲雲)今雲。

    法輪章中法輪章中舉此兩說。

    然以妙音為不正說。

    非迦濕彌羅國義。

    雜心論主亦有部之異計。

    顯宗論說。

    亦救俱舍破之義。

    是故以妙音為婆沙正說。

    此章所言亦由妙音。

    雲唯八聖道是正法輪(婆沙百八十二所說。

    往彼可考)毂辋輻圓等者。

    釋名法輪。

    毂者。

    說文輻所湊也(雲雲)老子曰。

    三千輻共一毂毂者。

    居輪之正中而為輻之所湊(雲雲)辋者。

    車之牙辋輮也(車網也)輻者。

    說文輪轑也。

    詩正月員子爾輻。

    注謂輪中木之直指者。

    下有災以指辋。

    上有爪以湊毂(雲雲)今雲毂·辋·輻之三圓滿具足名輪。

    即具五相。

    一速疾義(譬見道十五刹那)二有舍取義(譬舍前谛取後谛)三降未伏義。

    四鎮已伏義。

    五上下轉義(譬觀上苦等已觀下苦等)此中第三章主雲摧壞義。

    如前舉。

    俱舍論中雲毂辋輻圓滿具足。

    今雲摧破煩惱者。

    俱舍說五相。

    第三相摧壞義。

    今文由俱舍釋成。

    即以圓滿·摧壞二之義釋成也。

    法即輪。

    持業釋也。

    若雲轉法輪則所轉即法輪。

    法輪之轉。

    持業·依主二釋皆得。

     【章】故世友說(至)不名法輪。

    鈔曰。

    三示一切教有非法輪。

    故世友說者。

    周記曰。

    此世友尊者說婆沙論。

    于此論中所說。

    非如來語皆轉法輪(雲雲)今雲。

    周記所言未了。

    婆沙五百羅漢所造。

    如何世友獨說耶。

    若言四評家中以世友為正義故。

    今雲世友說婆沙論亦無害。

    則不應理。

    論世以世友為正義。

    說極微觸不觸。

    論主既判大德說可愛樂。

    雲何但以世友為正義耶。

    準此應知。

    論法輪義以妙音為正義婆沙文分明。

    豈但以世友為正義耶。

    況世友二字。

    一本作妙音。

    文為穩當。

    複雲故世友之故言。

    既承上唯八聖道正法輪毂辋輻圓等文。

    而雲說非如來語皆為法輪。

    婆沙·俱舍中毂辋輻等說。

    亦說唯八聖道正法輪。

    皆妙音說。

    炳然可知。

    故世友二字是傳寫所緻。

    應改作妙音也。

    故周記訓釋甚為不是。

    世尊所言亦有不如義等者。

    開發曰。

    十部同說。

    非諸佛語皆轉法輪。

    唯八道教名為法輪。

    世尊所言非皆利益。

    未必如義。

    八聖道教鹹為利益。

    其必如義。

    見道因故。

    又已輪者如是引生見通果。

    故名法輪也。

    佛所餘教不名法輪(雲雲)诠八正道教等者。

    周記曰。

    問。

    此宗何故不取此教以為其因。

    而以為境耶。

    答。

    見道已前有漏之智。

    名為因故。

    彼宗不取以法輪言教為因。

    即證摧破智所以。

    彼教說為輪境。

    苦谛等法即是教也。

    (雲雲)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