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一

首頁
    章】如問慶喜(至)不如義言。

    鈔曰。

    四舉示非法輪語。

    開發中舉四個語。

    此章三語。

    一問天雨不。

    二乞食易不。

    三氣力安不。

    開發增少病少惱不語。

    今按。

    氣力安與少病惱。

    意全無違。

    法華經(見寶塔品)等中。

    有少病少惱氣力安穩不之語故。

    此章為三語。

    義意無違。

    問。

    天雨不者。

    出婆沙十六(初左)問。

    諸比丘等。

    出四分律第二(十四丁)此何利益等下。

    此文以十部計執立佛說非法輪之理。

    如說逆害等者。

    引經立非利益非如義之理。

    此阿含經文(對法十六所引)開發中雲如經言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随行。

    是人說清淨。

    今此章中。

    但舉逆害父母。

    以等言等取餘語。

    欲以次大衆部等十部而對叙。

    則如開發中。

    悉知有所餘語而當對叙。

    此教所言等下結不如義。

    此教者。

    說逆害等之經教。

    開發雲如經言等。

    或雲。

    大寶積經中有此教文(雲雲)雜集論第十六。

    引此契經偈等成秘密決擇。

    如次下引。

     【章】此等十部(至)而無利益。

    鈔曰。

    五結成佛教有非法輪部。

    總說諸經等者。

    開發曰。

    此等聖教何必如義。

    故諸佛語非皆轉法輪。

    有不能生他聖道故。

    又已轉者解心生故(雲雲)今雲。

    此等十部任文局執作解也。

     【章】其大衆部(至)飲光部十部。

    鈔曰。

    自下第三舉佛教皆轉法輪計。

    此有四文。

    初舉同計執部名。

    二示佛教皆轉法輪計。

    三會薩婆多等為非法輪語以為法輪。

    四結成佛教皆轉法輪皆如義語。

    今即初也。

    此十部中。

    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之三部。

    于佛滅後第二百年。

    從根本大衆部流出此三部。

    真谛部執異論疏曰。

    第二百年。

    大衆部并度行央掘多羅國。

    此國在王舍城北。

    此部引華嚴·涅槃·勝鬘·維摩·金光明·般若等諸大乘經。

    于此部中。

    有信此經者。

    有不信者。

    遂分三部。

    若不信者。

    謗言無般若等諸大乘經。

    言此等經皆是人作。

    非是佛說。

    簡置一處還依三藏根本而執用雲。

    小乘弟子唯信有三藏。

    由不親聞佛說大乘故爾(雲雲)今案。

    設不信大乘經者。

    亦從引用大乘根本大衆部而流出部故。

    計執固義雲佛語皆轉法輪也。

    說假部佛滅第二百年分部。

    制多山·西山·北山住三部。

    第二百年滿時。

    皆從大衆出。

    法藏·飲光二部。

    從有部出。

    同大大衆計。

     【章】同說佛一切(至)故号為輪。

    鈔曰。

    第二示佛教皆轉法輪計。

    周記曰。

    問。

    此等部說與大乘如何為别。

    答。

    亦有别。

    彼部等說。

    一切佛語皆正輪體。

    大乘所說。

    唯八聖道名正法輪。

    餘非正輪。

    故與彼别。

    如文自悉(雲雲)皆為利益等者。

    大衆等四部說。

    佛所說語令他利益。

    無有虛言不利益者。

    義謂義利。

    皆饒益故。

    又佛所說皆無違失。

    稱可道理。

    不可立難。

    名為如義(已上宗輪疏)非唯八聖道等者。

    大衆等四部說。

    佛所說語皆為法輪。

    故佛法輪非唯八道。

    非唯見道獨名為輪。

    佛所說語無非利益。

    故所說皆是法輪(已上宗輪疏)能摧諸惑等者。

    一切功德有能摧用故名法輪。

    法輪因境等者。

    一切聖言教示。

    若約能诠。

    則能诠教生正法輪(八正道一切功德)為因。

    名起能緣智緣法輪聖教。

    則一切聖教悉為所緣境故。

    一切聖教亦名法輪。

    由此等說。

    八聖道及一切功德·諸聖教。

    皆名法輪。

    因境二字相違釋也。

    宗輪論說等者舉證。

    大衆等四部執之文。

    摧伏轉動下。

    章主文也。

    摧伏煩惱雲摧伏。

    自在說法雲轉動。

    玄贊四曰。

    轉者動也。

    運聖道于聲前。

    起真智于言後。

    圓摧煩惱(雲雲)佛說轉動者。

    一本作佛語為是。

    轉動者自義也。

    在他身已者。

    開發作至他身為是。

    能聽者聽佛說法。

    其語聲轉動至他身之耳根時。

    有他身中惑自摧破之義。

    無知惑者。

    染污無知。

    不染污無知。

    今合雲無知。

    無知即惑也。

     【章】如問慶喜(至)必不如言。

    鈔曰。

    第三會薩婆多等為非法輪語以為法輪。

    此有三文。

    初立二所由會第一語。

    二立二利由會第二語。

    三會引逆害父母等經為不如義。

    如問慶喜等下。

    初立二所由會第一語也。

    此中如問慶等二句牒第一語。

    為令阿難等下。

    立第一所由會第一語。

    未圓智者。

    指除佛一切人。

    亦除餘人等下。

    以第二所由會第一語。

    增上慢者。

    不知為知是增上慢。

    于除未了等者。

    謂于餘未知諸法性相。

    不作審問。

    何為已知。

    自高舉耶。

    由是多義二句結成第一語法輪如義語。

    佛顯慈悲等下。

    二立二利由會第二語。

    此中問比丘等二句牒第二語。

    令生喜心下。

    立第一利由會第二語。

    此四句第一利也。

    問。

    乞食易不。

    顯佛悲心。

    若不問者。

    謂佛無慈悲不知弟子安危之事故發問耳。

    為令比丘歡喜修道。

    佛問說我生大歡喜而修學道故。

    亦令未來行此事故。

    亦令未來等者。

    立第二利由會第二語。

    令順世俗而令勤修學業。

    然以慶為母等下。

    會薩婆多等以逆害父母等經為不如義。

    是示秘密決擇為如義語。

    由對法十六(十四丁)釋是。

    則秘密決擇者。

    謂說餘義名句文身。

    隐密轉變更顯餘義。

    如經說言。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随行。

    是人說清淨。

    今此頌中诠表世間共可極重罪惡文字。

    轉變密顯餘清淨義。

    何等世間共可極重罪惡。

    謂逆害尊人及大衆。

    尊人有二。

    一别二共。

    别亦二種。

    一父二母。

    共亦有二。

    一護世間。

    二應供養。

    護世間者。

    謂王。

    應供養者。

    謂多聞梵志。

    世間共許最清淨故。

    若總殺害名逆尊人。

    若誅國人及随行畜生名害大衆。

    顯此義者。

    名诠表世間共可極重罪惡文字。

    雲何轉此文字密顯清淨義。

    謂逆害父母等言轉變。

    密顯永斷愛等餘義故。

    所以者何。

    若愛·若業·若有·取·識·戒見二取·眼等六處·及所行境。

    如其次第名母父等。

    法相似故。

    愛為發因。

    業為生因。

    由此能植習氣種子。

    類世間父。

    由此二因令有·取·識流轉不絕。

    于流轉時。

    雖求解脫。

    然由二種非方便法降解脫得。

    謂妄計度清淨最勝。

    戒·見二取猶如世間多聞梵志恒妄計着最勝清淨。

    此有·取·識·所依所緣六處境界。

    猶如世間國及随行。

    若能永斷如是等法。

    當知是人最為清淨(已上對法)今雲。

    由此論文應解此文。

    此是秘密決擇。

    大衆部等由大乘經起計執故。

    言陳是大乘。

    封執是異計。

    非害生母等者。

    結歸如義語(有取識為玉者。

    取是愛增俱一切煩惱之名。

    愛支潤業支種五果種名為有。

    取支潤業五果種名有支) 【章】故佛所說(至)無有虛言。

    鈔曰。

    此第四大結佛教皆轉法輪皆如義語。

     【章】此則是初明異計也。

    鈔曰。

    明異計中。

    大文第四總結異計也。

     【章】明大乘者(至)是助法輪。

    鈔曰。

    自下示輪益有二所立。

    科中第三就大乘明。

    此中有九段文。

    初标牒。

    二正示大乘立正·助二法輪。

    三立正法輪理證。

    四立助法輪。

    五立五法輪。

    六釋法輪名。

    七示佛教皆如義。

    八結大乘所立。

    一切佛教皆名法輪悉是如義。

    九總結輪益。

    今即初·二也。

    雖無正文等者。

    九段文中。

    二正示大乘立正·助二法輪(此中二文。

    初示但以理證立。

    即此文是也)然正法輪下。

    二正示大乘立正·助。

    次下立理證具辨。

     【章】無垢稱經(至)是正法輪。

    鈔曰。

    第三立正法輪理證。

    有三理證。

    無垢稱經等者。

    第一理證。

    即經第一(六左)佛國品偈頌文。

    具文雲。

    三轉法輪于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于是現世間(雲雲)疏曰。

    贊雲。

    此明轉法輪三寶出世也。

    法輪有三。

    謂聲聞·獨覺·菩薩法輪。

    随機有異。

    法成此三。

    且準法華等(乃至)廣說。

    具如次下。

    于大千者。

    大千世界。

    百億釋迦一時同轉。

    俱釋迦化。

    故言大千。

    其輪能寂。

    本性寂。

    本性寂者。

    即是真如本體寂理。

    法輪境性。

    可名法輪。

    昔未轉時。

    為種煩惱生于現行。

    嚣煩所覆。

    今轉法輪。

    生聖道故。

    煩惱都盡。

    本性真寂。

    其理便顯故。

    能寂其本性寂(雲雲)餘文非今所用故略雲等。

    法花又雲等者。

    方便品文。

    即第二證也。

    彼具意雲。

    于三七日中思惟是事已方趣波羅捺。

    為五比丘衆轉四谛法輪。

    此四谛輪。

    聲聞之人于三生等行修習已。

    依蘊處界證四谛故。

    名聲聞法輪。

    獨覺之人于四生等行修習已。

    依十二緣證四谛故。

    名獨覺法輪。

    菩薩之人三大阿僧祇劫。

    修六度行十善巧。

    觀于三性證四谛故。

    名菩薩法輪。

    又瑜伽論九十五說等下。

    第三理證。

    此非瑜伽全文。

    取意引是。

    佛轉三周等者。

    伽正文雲。

    即于此四聖谛中。

    三周正轉十二相智。

    是名得方便。

    是名三性(雲雲)今将釋三種三周義。

    大分為三。

    初就小乘明。

    二就大乘明。

    三正釋今文。

    初就小乘明者。

    俱舍賢聖品說。

    雲何三轉十二行相。

    三周循曆四聖谛故。

    謂此是苦。

    此是集。

    此是滅。

    此是道(光雲。

    此一周轉四谛。

    此名示相轉也。

    說見道也)此應遍知。

    此應永斷。

    此應作證。

    此應修習(光雲。

    此第二周轉四谛。

    此名勸學轉也此說修道也)此已遍知。

    此已永斷。

    此已作證。

    此已修習(光雲。

    是第三周轉四谛。

    此名引證轉。

    此說無學道也)由此法門。

    于他相續令解義故(光雲。

    是由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

    往他相續身中令解義故。

    故名為轉。

    約教法輪名為轉也。

    又雲。

    或諸見修無學聖道皆是法輪。

    于所化生身中轉故。

    故為轉。

    約聖道法輪轉名為轉也。

    于憍陳那他相續身見道生時。

    已至轉初。

    理實三道皆名法輪也。

    經雲見道名法輪者。

    法輪初故。

    從初立名。

    不依餘二。

    文)是名三轉。

    一一轉時。

    别别發生眼智明覺(雲雲)又婆沙百八十二曰。

    轉法輪有二種。

    一自相續中轉。

    二令他相續中轉。

    菩薩樹下是自轉法輪。

    婆羅痆斯國是令他轉法輪。

    佛以饒益他為正事故。

    依令他轉說初轉法輪。

    二就大乘明者。

    總有三種三轉。

    一随機三轉。

    二自為三轉。

    三為他三轉。

    初随機三轉者。

    無垢稱贊釋經三轉雲。

    法輪有三。

    謂聲聞·獨覺·菩薩法輪。

    随機有異法成此三。

    且準法花等。

    廣如彼明。

    二自為三轉者。

    由法輪章雲。

    初轉在見道名即相轉。

    次轉在修名應作轉。

    後轉在無學道名已作轉。

    三為他三轉者。

    同章雲。

    一示相轉。

    示其五人四谛相故。

    謂此是苦。

    此是集。

    此是滅。

    此是道。

    二勸修轉。

    勸其五人修四谛故。

    謂此是苦。

    汝應知。

    此是集。

    汝應斷。

    此是滅。

    汝應證。

    此是道。

    汝應修。

    三作證轉。

    恐其不信。

    佛引自身而終作證明。

    此是苦。

    我已知。

    此是集。

    我已斷。

    此是滅。

    我已證。

    此是道。

    我已修。

    如是雖有三種三轉。

    同一時轉。

    謂佛為他示四谛相初轉轉時。

    憍陳那等随聞自即四谛相得入見道。

    次佛為他勸修轉時。

    自應作轉得至修道。

    後佛為他作證轉時。

    自已作轉成無學道。

    此且佛約對聲聞機說。

    佛一音說法故。

    同時緣·菩二機亦如是轉。

    故三種三轉同一時轉。

    是為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