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菩薩。
得無生法忍(雲雲)說分别瑜伽品得益亦複如是。
此中六百千衆生發心。
是菩薩姓頓悟。
由是深密經頓教。
與華嚴同。
複三百千聲聞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者。
是則深密經被二乘漸悟之教。
聲聞相應破經。
與提謂經同應名第一時教。
又七十五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是被菩薩漸悟教。
即年月前後第三時教也。
今雲約多分。
深密經中。
漸悟菩薩得益在說四品(無自性品·分别瑜伽品地波羅蜜品·成所作事品也)其餘頓悟菩薩聲聞相應得益。
但在二品(無自性品·分别瑜伽品也)故此少分。
又華嚴經為被頓機教。
在前七會。
是多分故。
第八會但有聲聞得益。
是少分故。
華嚴深密俱約多分名頓漸教。
今此次文雲多分頓漸無别定教故。
由是義演但于華嚴釋為不是。
後學不識如是差别。
浪為妄評。
有智之人請審察諸。
然今此章中今文雲約其多分。
但雖似在華嚴。
次雲多分頓漸意。
與開發同。
故明知。
通華嚴·深密之多分也。
周記中釋約其多分。
但于華嚴被頓悟釋未盡。
今釋此文多分雲。
華嚴八會之中。
前七會第二七日說。
但被頓悟之教。
第八會在鹿苑後被漸機教也。
是故今此文雲即初成道華嚴等中說唯心是者。
取前七會說故。
今雲約其多分也。
前七會說頓悟法門。
更無餘故。
華嚴等中者。
舊華嚴二十六(三丁左)新經三十七(三丁左)說唯心義也。
已上約頓教辨三時已多分頓漸等下。
三示無别定教。
成唯識疏亦說此顯頓漸無别定教。
入法界品。
五百聲聞亦在座故(雲雲)意言。
今家意言。
一切經教中。
無此經全分頓教。
或全漸教。
随知。
有空中三時教。
亦無此經分分初時。
或此經是全分中時。
或此經全分後時。
多分頓或漸故。
三時教亦無别定教。
随一會中等者。
或華嚴會。
或阿含。
或般若·法華·涅槃。
悉其一會中。
頓漸諸機随蒙益。
雖諸機同時蒙益。
随彼彼機名頓。
說名漸教。
華嚴說有聲聞在會者。
示随一會中所應益。
舊華嚴四十五。
新經六十入法界品。
如開發雲。
彼經八會非是首末相續說故。
初之七會成道即說(第二七日)故在初七未列聲聞。
入法界品後時别說(雲逝多林說。
又雲祇園精舍說)故第八會亦有聲聞。
如大般若。
雖雲一部。
非十六分相續說。
謂佛成道終至涅槃所說大義相似。
聖者結集以為一部。
故佛經内諸有難思。
雖前後說。
合為一部。
雖第八會後時别說。
于事及理皆不相違。
上古諸師種種異說。
既不悟是。
所以皆非。
故華嚴通被頓漸。
不應唯說是頓教故(雲雲)然華嚴探玄記(二之九丁左)賢首法師以菩提流支雲前五會初七日說。
及今家雲第八會後時說。
同破雲。
此等所判恐不順文。
以初七日定不說法。
十地論雲。
何故不初七日說。
思惟行因級行故。
已言思惟。
明知非說法。
設有救言隻不說十地非不說餘法者。
則不得言思惟也。
下論又釋。
為顯己法樂。
是故不說。
故知初七定非說耳。
又第八會亦非後時。
何得于一部經。
前已說半。
中說餘經。
後方更續。
豈令佛無阿羅尼力。
不能一念說一切法。
祇園鹙子并是九世相入。
下文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
未來一切劫回置過去世。
又雲。
于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
乃至廣說。
如是等文處處皆在豈可所用鹙子祇園而非此類。
是故知。
此經定是第二七日說(雲雲)今雲。
賢首法師所難未穩。
彼據離世間·不思議二品文。
成第二七日說第八會。
然二品文既說于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
若以離世間·不思議如是成破。
一切世間悉皆應成所破。
唯非第八會第二七日說。
一切百千劫事。
悉皆第二七日所用。
如何但為成第八會二七日說義。
以離世間·不思議為證耶。
欲破成狹宗。
以如是寬因。
則無量過去來。
善因明者自應審察。
複以初七日思惟法樂義破菩提流支。
若以彼破今家。
離世間·不思議力今返破。
則初七日亦于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
如何雲初七日思惟不說耶。
複難今家雲豈令佛無陀羅尼力。
不能一念說一切法。
今亦以是難初七日思惟不說。
謂佛成道已即時應說法。
何陀羅尼力所阙。
初七日間不能說法。
有作思惟耶。
複顯己法樂者離世間不思議力故。
顯己法樂。
一念何不現他受用法樂耶。
故彼所難為未穩當。
今謂。
離世間不思議之說。
學者非世間。
以是不可難。
十地論說思惟不說法及自受法樂。
學者世間之說。
今家雲第八會後時說。
亦學者世間。
必以學者非世間不可難焉。
違印度設難法故。
賢首所難卻成過失。
菩提流支雲初七日說前五會。
違學者世間故。
成大過失。
違十地說。
即學者世間相違。
故以離世間不思議說。
難今家第八會後時說義。
為大過失。
若強雲違離世間不思議之說故。
第八會後時說義不成。
則自菩提流支以離世間不思議應成初七日思惟即現他受法樂。
故賢首難進退不成。
學者詳察。
餘讀阿含經有感今家義。
自成道思惟至雙林入滅。
是阿含經說相。
結集為一部。
俨然可觀。
今第八會亦如是已。
聲聞在會者。
如前已明故。
少分是漸教。
今雲頓教。
約多分說也。
深密亦有等者。
明深密亦通頓漸。
亦有聲聞下。
有得淨及六百千衆生八字。
現本脫落。
披者補焉。
下諸藏章亦引此得益文。
然有六百千衆生八字。
故知脫落。
深密通頓漸。
多分是漸。
如前已辨。
勝鬘經中等者。
明勝鬘經雖唯一乘被菩薩姓可雲頓教。
至意生身說。
通三乘說。
故通頓漸。
如前引經述記釋。
法華經中等者。
明法華亦通頓教。
經第六卷文。
周記雲。
八世界微塵數衆生等者。
是頓悟大乘人也。
故知法華不雲唯漸也(雲雲)法華是會三歸一教。
被漸機經。
然彼經中處處說頓悟。
普門品亦說八萬四千衆生發無上菩提心等。
是少分說頓悟。
故知頓漸無别教門。
随機以分。
故此通也。
故知法華等下。
結法華漸教通頓。
華嚴頓教亦通漸教。
稱頓漸名約多分說。
無一經一論别定頓漸教。
由是自知。
立初時·第二時·第三時名。
亦随機名故。
無别定判三時教。
是今家所判也。
近世他家講學。
膠執華嚴五教宗名。
定判一經為始為終。
大惑甚矣。
其弊及今家三時教判。
吾門學者鳴鼓攻之可矣。
固餘經通頓漸二悟益者。
無垢稱經中說序品時。
八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學心。
此是頓悟。
又說。
三萬二千人遠離垢得法眼淨。
此是漸悟。
又大般若第六分說。
佛在鹿野轉四谛輪。
無量衆生發聲聞心。
無量衆生發獨覺心。
無量衆生發阿耨菩提心。
無量菩薩得無生法忍。
住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
無量一生補處菩薩一時成佛(雲雲)又大品經第三(勸學品)說。
欲學聲聞地。
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讀誦。
正憶念如說行。
辟支佛地及菩薩地亦複如是。
何以故。
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
是中菩薩聲聞辟支佛當學(雲雲)由是應知。
此經雖般若雲第二時教。
随機初時教第三時教自可知。
鹿苑轉法輪亦複如是。
皆随機名初時等。
如提謂經說受記。
不可必膠執定判。
又涅槃經說。
【章】若依覺愛(至)故略不說。
鈔雲。
六段文中。
第六古今對叙結。
此中有五。
若依覺愛等下。
初結一時教無證。
若依對虬等下。
二結五時亦無證。
定有五時前後等者。
對一時教無漸次次第。
則此五時有次第故。
為有道理。
然雲五時。
為無證文。
亦定判五。
不識随機有教時故為妄所立。
今總不依者總結不依。
若依衆生等者。
三舉今家頓漸簡古說頓漸。
今家頓漸約理機故。
同一會中為有頓漸。
不同古說定判。
周記曰。
若有一機。
初悟生空。
後悟法空。
教被于彼名為漸教。
若有一機。
頓悟二空。
教被于彼即名頓教。
時亦準是。
要望機·理方名頓漸(雲雲)若不約機等者。
四正簡定判妄說。
周記曰。
或立一時立五時等。
名時增減。
不約理及機。
教時頓漸不成(雲雲)故唯識雲等者。
五遮難明一教被機通頓漸。
周記曰。
此即釋成。
一教被機得為頓漸。
唯識論說阿陀那之教不為凡愚開演。
而不遮定姓聲聞。
今有教示被此不定姓等。
即得為漸頓教也。
言定姓者。
定姓聲聞也。
問。
論言愚。
此即趣寂。
如何今取趣寂耶。
答。
趣寂之中有愚。
遮說愚法。
雲趣寂者。
不遮不愚。
若不爾者。
愚不愚二類何别。
疏解愚即趣寂。
亦同于此。
若言定姓是大乘定姓者。
理不可。
所以爾者。
阿陀那等教三為被說。
何所由說不遮耶。
又雲安姓大乘亦然。
今唯識意明一教有頓漸故。
定姓大乘即其頓故(已上周記)基辨雲。
唯識唯雲等者。
遮難明一教被機通頓漸。
難雲。
若雲一會教通頓漸者。
何故深密·唯識說阿陀那識甚深細。
我于凡愚不開演耶。
通雲。
此唯彰說阿陀那識正所被機。
定姓頓悟·不定姓為對機。
凡愚傍所被。
故今雲非遮不定及定姓。
文雲唯雲之唯言。
非簡持義。
此顯勝義也。
欲示勝正所被。
雲于凡愚不開演。
凡謂無姓。
愚謂定姓中愚法聲聞。
又非遮定姓者。
不遮不愚法聲聞定姓也。
此依證果等者。
周記曰。
今立三時。
但約得聖果。
不約人天。
若說人天。
即有四時教。
其二乘等者釋人天時。
問。
何故得知人天乘是聲聞方便。
答。
信解品雲。
以冷水灑面等。
即其事也(玄贊六雲。
用二乘權巧三歸五戒之教以被其心。
如冷水灑面。
且令悔滅制伏十纏惑。
暫息八難之苦得生人天。
少漸厭苦複本所忻。
名得醒悟。
雲雲)。
【章】今依師授(至)任情取舍。
鈔曰。
述今文大段第四結此三時教判師傳。
今依師授者。
上來三時教判之說。
非章主自作意悉是由大唐三藏和上所傳受義令知之。
雲今依師授也。
大乘法苑義林師子吼鈔卷二(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