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三

首頁
    時散一切物散。

    是故我論中說。

    如被弓箭射時。

    不至不死。

    時到則小草獨即死。

    一切物時生時滅。

    是故時常。

    生一切物(雲雲)彼等立量雲。

    去來定有。

    世所攝故。

    猶如現在。

    廣破如諸大乘論中。

    又百論疏下曰。

    釋時有二。

    一内二外。

    内外各二外中二者。

    一計時常是萬物了因。

    故智度論雲時是不變因。

    時體是常。

    故名不變。

    了出萬物故稱為因。

    又名不變者。

    物自去來。

    而時無改易。

    故名不變。

    衛世師九法中時。

    是主谛之一法。

    二者計時是生因能生萬物。

    亦名生滅因。

    謂由時故萬物滅也。

    内法二者。

    一數論明。

    因法假名時。

    離法無别時。

    二譬喻部别有時體。

    是非色非心(雲雲)此中取外二時今作第三異論也。

     【章】四計我實(至)薩埵覺等。

    鈔曰。

    四示第四異論計我實有宗者。

    提婆論中說。

    第十二外道摩陀羅論師也。

    亦雲事我外道。

    彼計。

    别有一我。

    實有一物。

    能生萬物。

    謂獸主等者。

    謂有外道名播輯缽多。

    翻為獸主。

    俱舍(三十)雲牛主。

    如一瞿聲别目于牛通名于獸。

    但言牛主。

    未善方言。

    非但與牛而為主故。

    如伏犧等(已上成唯識疏意)獸主外道計。

    我量極小如極微量。

    有自在用。

    小輕利故。

    潛轉身中能作事業為能作者。

    一切外道等者。

    一切外道離蘊我皆此中攝。

    如數論神我·勝論我實·尼犍子我等。

    故開發曰。

    勝論等一切外道皆作此計(雲雲)是故雲獸主等。

    等言等一切外道離蘊我也。

    有我薩埵等者。

    瑜伽·顯揚舉我六名。

    一我。

    二薩埵。

    三命者。

    四生者。

    五養育者。

    六數取趣。

    今等五·六。

    然瑜伽八十三(十五丁左)說有八名。

    今此六加意生及摩納縛迦為八。

    若依大般若(四百十一)合說有十三。

    加士夫·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又說十五。

    加使者·作者·及使受者。

    又般若第七說有十七。

    前十五中加起者·使者。

    又說十九。

    前十七中加使知者·使見者。

    若依世親金剛般若論。

    但有四種。

    約三世總别。

    我(總)衆生(過去)命者(現在)壽者(未來)具釋如樞要上本。

    有我者。

    我謂主宰。

    即我我所見。

    現前行故。

    舉有能緣以顯所緣我體有。

    有薩埵者。

    此雲有情。

    謂諸賢聖如實了知唯有此法更無餘故。

    顯有法性更無餘物。

    情是性義。

    或複于彼有愛着故。

    愛者是情義。

    能生愛故名為有情。

    此準瑜伽釋。

    若依世間釋。

    情謂情識。

    我有情識故名有情。

    有命者者。

    色心相續名之為命。

    者是主義。

    我有此命故名命者。

    有情愛故名有薩埵也。

    生者等者。

    謂具出現起等十事故名生者。

    具如樞要釋。

    由起五覺等者。

    周記曰。

    謂我見色。

    我聞色等是(雲雲)開發曰。

    謂若無我。

    見身色時。

    即應于身唯起色覺。

    不應起于有情之覺。

    如是(乃至)于心境界識随轉已。

    唯應起于心覺。

    不應起于薩埵之覺。

    既于五蘊各别見已。

    不起蘊覺。

    起有情愛情覺。

    故知決定實有我也。

    又無我者。

    不應起覺。

    我能見色。

    或複起心。

    我不當見。

    如是(乃至)謂我以身當觸諸觸。

    或複起心我不當觸。

    又于善業我當造作。

    或複止惡。

    不善亦爾。

    如是等事。

    皆由我覺行為先導。

    故定有我(雲雲)今按。

    此開發釋。

    由瑜伽論文。

    今章文雲五覺。

    色等五蘊覺。

    及色聲香味觸五覺。

    唯前文應知。

    謂見色時等者。

    舉五覺中一。

    令例準知。

    等言等取餘四覺時。

    然瑜伽·顯揚先不思量我有情覺。

    卒爾而起有情之覺。

    與由先已思我當作等而有作業之二上。

    立起五覺令知有實我。

    并讀應知而已。

    破此異論如瑜伽·顯揚·及成唯識等。

    此師本計離蘊有我故。

    計所見色等為我覺是颠倒覺。

    若彼異蘊計有我者。

    我有形量等。

    不應道理。

    彼離蘊我或如指量。

    或如芥子。

    故有形量(獸主遍出無漸等類也)此難我有色不成。

    總立量雲。

    離蘊之我應無形量等五。

    許離蘊故。

    如兔角等。

     【章】五諸法皆(至)亦是此攝。

    鈔曰。

    五示第五異論。

    伊師迦計者。

    下章雲。

    僧佉喻名(雲雲)謂喻常見雲伊師迦。

    非計執人之名。

    伽抄曰。

    伊師迦者。

    西方二釋。

    一近王舍城有伊師迦山。

    大而且固。

    譬我高大常住堅固。

    或複有草名伊師迦。

    其性貞實曾無衰落。

    譬我常住。

    按涅槃經雲。

    七法不可毀害。

    如伊師迦草(雲雲)瑜伽·顯揚中。

    說積聚而住如伊師迦。

    此即譬常住堅固也。

    然今章及開發中雲伊師迦計。

    似計執人。

    西方呼常見人雲伊師迦故。

    今以譬示計執人。

    故雲伊師迦等作如是計。

    亦雲伊師迦計。

    雖似違論。

    意味無違。

    我及世間等者。

    伽抄曰。

    世間有二。

    一五蘊世間。

    二國土世間。

    數論師計二皆常住。

    或随其所應。

    餘師所計。

    我者自我。

    世間者他我。

    下諸常見皆依此計。

    皆是常住者。

    瑜伽·顯揚作皆實常住。

    即論釋皆實常住雲。

    非作所作。

    非化所化。

    不可損害。

    積聚而住。

    如伊師迦(雲雲)伽抄釋雲。

    作者有二。

    一自作。

    謂宿作因。

    二他作。

    謂空·時·方·我·本際等作。

    此非二作者作。

    名非作所作。

    亦非自在天及梵王等諸變化者之所變化。

    名非化所化。

    此依八十七卷釋。

    由性常故。

    不可損害。

    如山地等積聚而住(雲雲)即計全常等者。

    瑜伽·顯揚說。

    謂計前際說一切常者。

    說一分常者。

    及計後際說有想者。

    說無想者。

    說非想非非想者。

    後有計諸極微是常住者。

    作如是計(雲雲)抄釋曰。

    六十二見中。

    四十見是常見。

    謂四一切常。

    四一分常。

    有想十六。

    無想八。

    俱非八。

    諸論并計極微體性常住。

    勝論順世皆有此計。

    具釋全常分常等。

    如下六十二見章。

    破此等異執。

    如瑜伽·顯揚·成唯識等。

     【章】六諸因宿作(至)不複有漏鈔曰。

    六示第六異論。

    諸因宿作者。

    何雲諸因。

    謂彼家經說。

    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

    皆由宿作為因(雲雲)由是應知。

    諸世間所受果之因雲諸因也。

    謂離系親子等者。

    瑜伽·顯揚雲無系外道。

    謂尼虔子。

    今言昵犍陀弗呾啰。

    翻為離系子。

    苦行修勝因。

    名為離系。

    露形苦行離諸系縛。

    本師稱離系。

    亦雲親。

    彼門徒末部。

    名之為子。

    本末合呼雲親子。

    亦雲無漸等者。

    成唯識疏(一末八十九丁)雲。

    亦雲無漸。

    即無羞也。

    露形少羞恥。

    彼言離三界系縛。

    佛法毀其露形無漸羞。

    名曰無漸。

    西方外道裸形無衣者多。

    故雲裸形外道。

    則餘亦通(破涅槃論中。

    有為二師處已上三十疏一本末說)謂現所受苦等者。

    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現所受苦也。

    皆宿作為因者。

    論雲。

    謂由宿惡為因。

    若現精進便吐舊業者。

    周記曰。

    由現在時能引苦行。

    助舍宿業。

    不更常屈。

    由今作以為因故。

    害彼宿業不令感果便吐者棄舍之義。

    以其宿業有多種故。

    故現在行能修治故(雲雲)由不作因等者謂不作不善業雲不作因。

    伽抄曰。

    謂宿惡業苦行便吐。

    現新惡業由不作因之所害令不起。

    新舊二業既盡。

    後無有漏。

    問。

    若現精進吐舊業者。

    何故名宿作因耶。

    答。

    彼人但據感報正因必是宿業。

    故名宿作。

    複說由現苦行能吐宿惡也。

    如是于後等者。

    論曰。

    謂一向是善性故。

    說後無漏。

    由無漏故業盡者。

    謂諸惡業盡。

    由業盡故苦果盡者。

    為宿因所作及現法方便所招苦惱。

    由苦盡故得證苦邊者。

    謂證餘生相續苦盡。

    此即無系外道計也。

    又百論疏曰。

    勒沙婆者。

    此雲苦行仙。

    其人計身有苦樂二分。

    若現世并受苦盡而樂法自出。

    所說之經名尼犍子。

    有十萬偈(如方便心論。

    有五智六障四濁。

    以為經宗。

    五智者。

    謂聞智·思智自覺智·慧智·義智。

    六障者。

    一不見障。

    二苦受障。

    三愚癡障。

    四命障。

    五姓障。

    六名障。

    四濁者。

    一嗔。

    二慢。

    三貪。

    四谄也。

    而開因中亦有果亦無。

    果。

    說一亦異以為經宗。

    故名世尊)婆沙雲。

    尼乾子計内外物有命根。

    故不斷生草。

    不飲冷水(雲雲)又百論疏曰。

    尼犍子此雲無結。

    依經修行離煩惱結。

    故以為名。

    亦名那耶修摩。

    舊雲尼犍子。

    經說有十六谛。

    聞慧生八(一天文地理。

    二算數。

    三醫方。

    四咒術。

    及四韋陀。

    故雲八也)次修慧生八(修六天行為六。

    及事星宿天行為第七。

    修長仙行為八也)問。

    何因緣故尼犍子作宿作因計耶。

    答。

    瑜伽·顯揚說。

    彼見世間。

    雖具正方便。

    而招于苦。

    雖具邪方便。

    而緻于樂。

    彼如是思。

    若由現法士夫作用為彼因者。

    彼應颠倒。

    由彼所見非颠倒故。

    是故彼皆以宿作為因。

    由此理故。

    彼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雲雲)問。

    如是宿作因如何破耶。

    答。

    應難彼雲。

    若用宿作為因者。

    汝先所說由勒精進吐舊業故。

    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

    如是于彼不複有漏。

    不應道理若用現法方便為因者。

    皆由宿作為因。

    不應道理(雲雲)新亦作惡。

    非唯宿作。

    量雲。

    現在惡因于此身有能招苦。

    惡因攝故。

    如宿惡因。

    問。

    若爾。

    如實因相如何。

    答。

    或有諸苦。

    唯有宿作為因(自業增上力故。

    生諸惡趣或生貧家等)或複有苦。

    雜因所生(如因邪事王。

    因先善業得事王君。

    邪事為因而返招苦。

    二業果熟故名雜因。

    又如商賈等業。

    因先善業。

    應獲富财。

    诳語谄逗遂獲珍寶。

    二業俱熟。

    是名雜因。

    如是由先獲财善業。

    今者應熟。

    假現農業。

    或假劫盜。

    或假屠害。

    便獲富樂。

    名雜業。

    有雖商賈等乃至屠害。

    不獲财富者。

    先無善福可獲果故)如新所造引餘有業者。

    即是一切順現受業。

    養父母等(乃至)工巧業處現獲珍财。

    皆順現業(已上伽抄)。

     【章】七自在等(至)我等為因。

    鈔曰。

    七示第七異論。

    自在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