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雲雲)今雲。
子鳥科不爾。
總結前文也。
非但成深密。
故以海住山為是。
三十頌及釋論文亦攝相見末歸識本故。
皆是攝末歸本之證。
于一一證文下雖應有此二句。
恐煩但于末證結為此重證。
所說事理等者。
明諸經論所說理事真俗等亦本與末故皆此門攝。
問。
其以理事真俗攝此門如何。
答。
芳野曰若攝事末歸理本名為唯識。
若于事中攝相見末歸于識本名為唯識。
皆是攝末歸本門攝(雲雲)(已上芳野)問。
以事末歸理本名唯識。
則與第五重遣相證性有何差别耶。
粗顯相是事微隐性是理故答。
第五重遣事相證理性名唯識。
此攝事相歸理性名唯識。
彼遣此攝。
此為二差别也。
(已上私說)
【章】四隐劣顯(至)唯顯勝法鈔曰。
自下第四重所觀唯識。
此中有四。
初标牒。
二示此觀方法。
三舉慈尊頌成此重觀。
四舉佛說結。
今即初·二也。
海住山曰。
此觀起前重攝相見末歸自體已。
其自體中有心王亦有心所。
說唯心不說唯心所。
所以心所劣心王勝也(雲雲)今雲。
心王與心所如日與光非即非離。
如十卷楞伽七(十六丁)二十論疏(上)三十論疏(七末)具明。
或承他家講學者問予雲。
心王可稱唯識。
心所不可名唯識。
如二十論疏言。
若約世俗。
心王與心所别。
若約勝義。
心王與心所如日與光非即非離(雲雲)由是今約世俗雲。
則心王與心所各别。
故應非唯識。
複隐劣顯勝名唯識。
則既隐劣心所已但顯勝心王雲唯識故。
心所應非唯識耶。
如之何。
餘答雲。
二十論疏中雲約世俗。
就心王心所之相有别而論故。
是五蘊相四重俗谛中第二道理世俗。
複雲約勝義如日與光。
是即四重勝義中第一世間勝義。
故以心王心所别即說如日與光。
明即非離絕言。
所以何者。
心王心所相應緣了境時。
如畫師資作模填彩。
無離總相取别相理。
如離光無日。
無光非日。
故心心所緣境同時同處非即非離。
而其緣境影像相分四分合識體故。
心心所體同時同處非即非離。
真與俗亦如是。
非即非離是雲大乘真俗妙理。
如三十論及疏七說。
汝由小乘取說真俗實有固執。
問難大乘真俗妙理說。
汝于大小乘不辨菽麥。
識知無上大乘施設建立于緣絕言真如無分别慧已後應扣我門戶求已。
複此隐劣顯勝唯識觀于攝末歸本觀已起。
所以顯勝言中隐劣唯識觀。
如言王來非無臣從。
攝末歸本而隐劣故心王心所俱入唯識言也。
複問。
既此章文雲唯顯勝法。
明知唯以心王名唯識如何。
答。
唯顯勝法法。
經說唯心不說唯心所。
如雖雲王來但顯勝法非無臣從。
複唯識之言彰唯識變現義。
心所亦四分變現故。
唯識言攝心所已心及心所等下。
二示此重觀方法。
子島由。
是标重意。
雖心心所各自體分變似相見二分顯現。
然諸教中但說唯心不言心所者。
心是所依。
為主勝故。
心所能依。
如臣劣故。
隐劣心所顯勝心王。
但言唯心不言心所也。
(雲雲)
【章】故慈尊說(至)别染善法。
鈔曰。
三舉慈尊頌成此重觀。
此中有二。
初舉慈氏頌。
二章主釋成莊嚴頌意。
今即初也。
此頌無著大莊嚴論所說慈氏頌也。
釋此頌文大有二家。
一楞伽中百論師及經部妙音等。
諸心所立心分位。
二論主護法論師義立心心所别體。
緣起各别故也。
如成唯識七具明二家。
今由護法正義釋也。
子島叙論疏意曰。
心所法與心王别體。
然言心王似心所現者。
心所如臣。
依心王勢力生故。
雲心王似心所現。
非謂心王即心所(雲雲)許心似二現者意言許心王似見相二變現也。
如是似貪等者。
似心外所許實有二分等法故名為似。
貪等者。
等取瞋等一切染法。
謂心所依心勢力生故。
如心王似相見現。
心所亦現相見似實有貪等一切染法相見或似于信等者。
是亦如前心所亦現相見似實有信等一切善法。
無别染善法者。
無心外别實有染善法。
皆是心心所相見。
然心所依心勢力生故說似彼現。
是雲如日與光之義也。
【章】雖心自體(至)非不能似。
鈔曰。
二章主釋成慈尊頌也。
論有二家中。
是由護法正義釋也。
心所離心王有别體之義也。
亦各能變者。
亦心王能變相見。
是有别體義也。
以心勝故等者。
音石導曰。
以心勝故者。
初句應雲許心心所似二現。
今但雲許心者。
以心勝故。
(雲雲)
【章】無垢稱言(至)皆此門攝鈔曰。
此門大文第四舉佛說結。
經第三聲聞品之文也(舊經弟子品文)今所引文舊經之文。
而題無垢稱經言用之也。
無垢稱經文曰。
心雜淨故有情雜染。
心清淨故有情清淨(雲雲)心者第八本識。
有情者五蘊假者。
具釋如本論四秋篠釋此章引用意曰。
理而言之。
心所垢故有情垢等。
以心勝故偏但舉心也。
(雲雲)
【章】五遣相證(至)應求作證鈔曰。
自下第五重所觀唯識。
此中有九。
初标牒。
二釋遣相與證性示此觀方法。
三舉證成。
四章家引無性解意釋先頌意也。
五章家成前此中所說等文義。
六别釋遣相。
七釋不遣淨依他由。
八二性相對明遣斷義重成上義。
九漏無漏二智相對明其行相。
今即初·二也。
子島曰。
前第四重隐劣心所顯勝心王名唯識已。
今此重意其心王中事·理相對遣事證理名唯識。
此重意也(雲雲)海住山曰。
前重隐心所說唯心已。
其心王有事相用有理性體。
今重(觀依他細分故一切相用事自不現。
是雲遣相。
一切性體理自顯然。
是雲證性也)(雲雲)雲。
海住由子島也。
識言所表等下。
二釋遣相與證性示此重觀法。
子島科曰。
明正體智證圓成理(雲雲)今雲。
子島但釋證性名也。
恐意不盡。
文既雲遣而不取。
明知釋遣相與證性。
秋篠釋此文雲。
識言所表具有五法。
謂識自相等。
五中前四事後一理。
今遣事相用證理性體。
即顯遣二性證圓成也(雲雲)子島曰。
識言所表等者。
前四重識言有事與理。
事為相用等四句正此重方法也(雲雲)(今雲。
諸家釋意言。
識言者。
前四重識言有事理也。
已上子島具有事者。
秋篠雲。
五法事理。
五法之中前四事後一理雲雲基辨詳此意雲。
識言即八識。
識自相事。
複有心王必有心所。
如日與光。
今第四重隐劣顯勝。
是識相應故之事也。
又其心心所必有所變境。
此境中有舍濫留純。
其留純識内境有所變相見色法。
第八識及前六識之境也。
此有攝末歸本。
即識所變故事也。
又其能變所變顯現中有得·非得·衆同分·命根·名句文等分位差别。
是攝末歸本識中所雲識分位故事也。
如是前四位事前四重識言具故。
今此第五重識言亦前四重具足。
理者識實性故。
理即二空所顯真如。
是亦前四重識言具足識實性故之理。
今此第五重遣證為肝要。
諸學者須審知遣證意。
故秋篠為是。
又詳雲。
事為相用者。
相謂識相。
即心·心所·色·不相應等也。
用謂義用。
即俗谛相有别義也。
何故遣之不取。
謂此是凡夫所執境故。
染依他帶實有相故理為性體等者。
性謂識性。
即絕言真如雲也。
體謂體實。
即真谛相無别一實如也。
若求作證修達至佛智境。
諸佛證智不可言境故也。
絕言緣起處一切相用同時圓成也。
依圓絕言依他起。
亦名圓成也。
)
【章】勝鬘經說(至)性清淨心鈔曰。
三舉證而成。
此中有二。
初舉經。
二舉論。
今即初也。
經說自性清淨藏中文也。
具文曰。
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雲雲)此經述記下曰。
自性清淨藏在纏也。
性雖本淨而為客塵所染污故。
不可思議如來境界。
何以故。
刹那善心非煩惱所染。
是無垢如故。
刹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
此心與煩惱既不和合一味何得說有染心耶。
心者真實義。
謂真如也。
然雖性淨為五住地之所染也。
此自性清淨心有情染淨依。
二名實難了知。
惟佛世尊如實知見。
非除上智菩薩所餘聲聞情能測處(雲雲)(已上述記)又嘉祥寶窟曰。
自性清淨心言亡慮絕故難可了知(雲雲)由此等說芳野先德釋此章曰。
此文通證。
不取染淨依他起性(此遣相義)唯說真如性離諸染污諸法中實心之本體(此證性義)(雲雲)(已上芳野)次第三門中章主釋曰。
明體不染真實法性名自性清淨心(雲雲)故知。
唯真如圓成實性即唯識實性。
自體殊勝應求作證。
染淨依他義不爾故遣相證性。
是證離言唯識中道也。
故以此文為遣相證性唯識也。
【章】攝論頌言(至)如蛇智亂鈔曰。
二舉論而證。
攝論頌言者。
無性釋論六(九丁)雲如有頌言于繩謂蛇智等。
今所引文此是陳那所造解舉論中由無著所造攝大乘本論意所略出頌文也。
無性引之雲有頌言。
而今雲攝論頌言也(解舉論一卷二紙半陳三藏真谛釋。
其頌文曰。
于藤起蛇智。
見藤則無境蛇。
若見藤分已藤智如蛇智雲雲)今章所引新譯三藏雖訂譯文。
至實理全無違。
問。
無著本論如何說耶。
答。
彼論曰。
如闇中繩顯現似蛇。
譬如繩上蛇非真實。
以無有故。
若已了知彼義無者。
蛇覺雖滅繩覺猶在。
若以微細品類分析。
此亦虛妄。
色香味觸為其相故。
此覺為依繩覺當滅。
如是于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
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亦當除遣。
由圓成實自性覺故(已上無著本論)今雲。
此是本論之中悟入三性之文也。
悟入初二性是相似觀。
悟入後一性是實證觀也。
于繩起蛇覺者。
無著本論曰。
如何悟入唯識性。
謂名與義·自性·差别·假自性·差别義。
如是。
六種義皆無故。
所取能取性現前故。
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
如闇中繩顯現似蛇。
譬如繩上蛇非真實。
似無有故(已上本論)無性釋曰。
如闇中繩顯現似蛇。
由此譬喻成立通達三種自性。
譬如繩上蛇非真實。
以無有故。
如是似名似義意言依他起上名等六種遍計所執亦非真實以無有故。
名等六種者。
一名。
二義。
三名自性。
四名差别。
五義自性。
六義差别也(已上無性釋文)(袖廓攝論疏曰。
于繩謂蛇智者。
迷于繩境。
謂是實蛇。
此譬迷内意言所現法義。
謂外實有文。
神泰曰。
疏曰。
于繩上起是蛇之覺。
喻依他上起有計所執覺已上二師疏文)今雲。
二疏所釋與今章意全無違。
是繩了又無者。
無著本論曰。
若已了知彼義無者。
蛇覺雖滅。
繩覺猶在(已上本論)無性釋曰。
又于此中如依繩覺舍蛇覺。
如是依止唯識顯現依人起覺舍于六義遍計執覺(已上無性釋)(神廓疏曰。
見繩了義無者。
見繩之時了蛇義無此。
譬證意言時了彼心外情有義無也文神泰疏曰。
見繩了義無。
喻見依他性了遍計所執也已上二疏文)今雲。
與此章意無違證是彼分時知如蛇智亂者。
無著本論曰。
若以微細品類分折。
此亦虛妄色香味觸為其相故。
此覺為依繩覺當滅。
如是于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
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亦當除遣。
由圓成實自性覺故(已上本論)無性釋曰。
如依色等細分之覺除遣繩覺。
如是依止圓成實覺遣依他迷亂之覺也(文)神廓攝論疏曰。
證見彼分時者。
證見彼繩覺猶迷如蛇智亂故須除遣。
此譬證意言智如向外執猶如是迷亂故須除遣也(雲雲)神泰疏曰。
證見彼繩色香味觸分時。
證見彼圓成實分時。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