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
此雲止。
爾何無性釋文雲由三摩呬多(以三摩呬多梵名而釋)今案(子島案也)梵雲奢摩他此雲止者。
諸定通名。
定有三種。
謂等持·等至·等引。
通雲止即專注義也。
本論相對觀言故總雲止(總指定雲止也)無性釋文别為出其定體雲三摩呬多。
即表三種中等引定也(雲雲)(已上子島)基辨私雲。
梵雲三摩呬多。
此雲等引。
但定非散。
通有無心。
為等所引。
能引等(等引)二釋如常。
檢攝大乘本論之文。
此文答為何義利入初地唯識性耶之問文也。
然本入初地唯識性之心依第四靜慮心(舍受心也)而起故。
緣總法真如之心是等引心非通欲界等持定心。
若但雲止則諸定通名在欲界。
故本論中雖總作言。
釋論中彰緣真如智由第四定等引雲由三摩呬多也。
故能觀智但無颠倒智也。
以慧為體。
由三摩呬多言非雲能觀體。
簡欲界散定為依起慧非能觀體也。
【章】或有解言(至)而為自性鈔曰。
此下第二破他師。
此中有二。
初舉他師義。
二今家破。
今即初也。
有解者未詳其人。
芳野雲。
神廓法師也(雲雲)子島雲。
檢廓疏無此說(雲雲)
【章】此亦不然(至)現觀智故鈔曰。
二今家破此亦不然者。
問。
亦言亦何物耶。
答。
右有二義。
一者義寂(廣章十二卷有之)廣章改文雲此不應然(雲雲)二者子島曰。
總料簡。
章中多破他師。
故至此章雲亦(雲雲)基辨私立二義雲。
一者彰除今家以慧為體義餘所言義悉皆不然。
亦之為言總也。
二者若如有解雲。
通以止觀為體則甚難了。
謂止之觀為體欤。
若爾則有太增過。
又通以止與觀為體。
則有太減失。
如次章文破。
進退生疑故。
今雲亦不然。
亦之為言俱也。
若取相應等下由子島意舉四失破。
四失者。
一太減失。
二太增失。
三名體不順失。
四聖教相違失。
初太減失者。
辨諸法體有三種。
一自性體。
二相應體。
三眷屬體也。
今家言能觀以慧為體者。
是自性體也。
若如有解雲通取止者。
三種體中何耶。
若取相應體。
則除色蘊以餘四蘊應雲為體。
如何但取四蘊中定心所雲唯取止耶。
有太減失。
又若兼取眷屬體。
則總以五蘊為體。
而雲唯取止。
則亦有太減失。
二太增失者。
觀謂慧名。
是非定名。
故今家取自性體雲以别境慧為觀之體。
而有人解。
并亦取定雲通以止為能觀體。
則望自性體其體甚增過也。
三名體不順失者。
既雲能觀體是慧數止體是定。
何雲定為能觀體耶。
雖章文中不舉過數。
委探率趣有此三失也。
四聖教相違失者。
次引無性一(五十右文)雲唯識現觀智故之文。
是即示聖教相違失也。
論第一(五丁)取意也(今雲。
子島四失釋誠妙釋。
我黨所不及也)問。
雲何有相違失耶。
答。
無性釋能入智雲唯識現觀智。
何雲通止與觀耶。
故有聖教相違失也。
唯識者。
無分别智入真觀時。
離其相見能所分别但有自體故名唯識。
現觀者。
現觀真如故雲現觀也(已上神廓取意)
【章】又雲由三(至)止為觀體釋曰。
三通難。
此有二。
初正通難。
二引證。
今即初也。
他師難今家雲。
若唯以慧為觀體。
則何故無性釋雲由三摩呬多耶。
今文通雲。
無性于無颠倒智上加由三摩呬多之言為簡資糧位散慧唯取加行位定慧。
定為所依觀慧起故。
所以何者。
修尋思如實智勝唯識觀必居定中所修故也。
若唯散位慧獨起時不修唯識觀耶。
答。
亦修之。
但有推求之用。
簡釋力用難專注一境故尤為微劣。
是凡夫所修唯識觀行相也。
資糧之位定散間雜少勝凡位。
然不如加行位居定而修(觀修也)也(已上子島取意)。
【章】攝論又雲(至)乃至廣說鈔曰。
二引以定中所起之智為觀體證。
無姓攝論六(七丁右)之本論文也四尋思者。
于名義自性差别推求籌度假有實無名四尋思。
推求名尋。
籌度雲思四如實者。
從前尋思所引果相。
如實遍知此名等離識乃識非有名如實智。
如是皆同等者。
由四尋思四如實智了達名等四種境義實不可得。
是即尋思如實智行相。
此文既以推求籌度至無妄倒處名四尋思四如實觀。
故知以定中所起慧為能觀體。
周記曰。
由尋思實智二種之觀名義相屬而不可得相屬名同(雲雲)今雲。
此釋實爾。
名義屬着不可得觀是四尋思觀也。
問。
何故以此如是皆同不可得加行位文為以定中所起智為觀體之證耶。
答。
此文既以推求籌度至無颠倒處名四尋思四如實觀之證。
所以如何者。
分别瑜伽論中說此二觀雲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
故定無觀之二字說定中起智觀唯識也。
以諸菩薩如是等者。
明以推求釋尋思字以慧為能觀體。
諸菩薩者舉能修人如是者承上如實為入等者明四尋思觀相。
似文者能诠教。
似義者所诠義。
影像文義似于本質。
依他文義似于心外。
故名為似。
意言者能緣意識。
周記曰。
似文似義意言推求等者。
即能所诠名為文義。
識變此二名之為意言境。
即此文義及大乘法等為所觀境。
以為方便而能引得唯識觀也(文)推求文名等者。
正明尋思觀行相。
故知既雲推求以慧為能觀體也。
乃至廣說者攝論文長故存略也。
【章】喻伽對法(至)皆慧為體鈔曰。
第四結今家義。
喻伽者。
論三十六(二十一紙已下)說四尋思四如實智對法者。
論第十一(九紙已下)說推求為四尋思由尋思如實了不可得名如實智。
喻伽中說于諸名等或離相觀或合相觀名四尋思。
又說如一切色等想事性離言說不可言說。
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事尋思。
所引如實智。
由此等義雲皆慧為體。
是即結成今義也。
【章】尋思唯有(至)智通無漏鈔曰。
此下第五明能觀通有無漏。
此中有二。
初正釋。
二會違。
此即初也。
謂四尋思觀唯有漏。
在地前故。
如實智亦是無漏。
通地上故。
瑜伽論真實義品說如實智正智所攝。
約無漏如實觀說也。
【章】攝大乘雲(至)非加行智鈔曰。
二會違也。
無性攝論六(初紙)之文也。
多聞熏習所依者。
所依謂依聞所熏習體及身名為所依也。
此雲有漏多聞熏習種子也。
攝大乘論釋是說非阿賴耶識所攝。
若以此說雲爾。
則可言唯識觀不通有漏(周起如是)此文唯舉無漏等者下正會。
意雲。
彼攝論文唯舉法爾無漏種子。
在地前位被聞等熏功能增長假名聞熏。
稱非藏識。
非謂能觀皆唯無漏(已上子島)在彼位者。
四加行位也名為聞熏者。
以有漏善心聞淨法界等流教法熏第八識名為聞熏。
故其實雖聞熏是有漏。
今由有漏熏種本熏無漏種子自用增長。
今取其邊設名聞熏。
稱非藏識者。
本熏無漏種子增長非阿賴耶識所關不爾四尋思等者。
立理成也(已上能觀體中初正明能觀體訖)
【章】此雖總說(至)一因二果鈔曰。
自下明能觀體三段之中。
第二以位配釋。
此中大分有三。
初結前生後舉位别。
二約因位釋。
三約果位釋。
今即初也。
此雖總說等四句承上起下。
此者指上來所說。
不分二位說能觀體。
故雲總說也。
一因二果者。
秋篠曰。
地上名果。
地前名因。
非唯佛果即名為果(雲雲)又周記曰。
有漏名因無漏名果。
因中無漏亦名為果。
因所生故(雲雲)今雲。
此章所言如此等釋。
【章】因通三惠(至)非生得善鈔曰。
此下第二約因位釋。
此中有二。
初約因位明觀體。
二舉證。
今即初也。
因通三慧者簡果位唯修慧。
唯有漏者示加行位觀體。
秋篠曰。
此即能入非是正入。
故唯有漏(雲雲)此釋尤妙。
以有漏善根聞熏增長本熏無漏種子世第一法無間無漏種子始方現行。
故正入無漏智現行也。
今論有漏觀體。
是即能入也。
此唯明利者簡生得善微劣。
今所言三慧能觀是加行善。
故雲明利也。
【章】故攝論雲(至)道修等鈔曰。
二舉證。
有二個證此是第一證也。
論(無性)六(二紙左)之文也似法似義等者。
周記曰。
意引勝解證其自觀。
餘見道等文同故來(雲雲)今雲。
此釋尤妙。
說勝解行地故。
是因位以慧為能觀之證也似法似義者明所入之境界之相也。
觀實無似假法義有也。
意言者顯境界之體也。
謂似法似義相皆意言識能觀心上所變現也。
大乘法相等者明境界之因也所生起者明境從因生也。
子島明此意雲。
即此所緣似法似義意言是華嚴等大乘法相聞熏所生起(雲雲)今雲。
聞淨法界等流教法從所熏習所生意言識上似法似義之相是從聞慧生故。
能觀是以慧為體也。
勝解行地者明能入位。
資糧·加行二位名勝解行地。
謂于此二位觀一切法唯識相性。
但随聽聞思量生勝解印持。
故生印持行解雲勝解行地也。
見道修道等者。
周記·睿記俱雲。
正說勝解行地。
見道修道同文舉來。
(雲雲)
【章】成唯識雲(至)引發真見。
鈔曰。
此第二證也。
論第九(四紙右)取意也。
聽聞思惟等者明因能觀通三慧起尋思等者。
明加行位雖有聞思專在修慧。
【章】果唯無漏(至)為自體故。
鈔曰。
此下以位配釋中。
第三約果位釋。
此中有三文。
初約果位明觀體。
二舉證三辨根·後二智。
今即初也。
果唯無漏者簡因位能觀慧唯有漏。
修所成慧等者。
别體三慧中修慧也。
通以正智等者。
加行·根本·後得三智之中以根·後二智為果位能觀體也。
【章】大乘等(至)如其次第。
鈔曰。
二舉證無性攝論六(三紙左)之文也。
等言等成唯識也無性釋曰。
如理通達故者。
能入在見道中。
如理通達此意言故(雲雲)治一切障故者。
同釋曰。
能入在修道中。
由此修習對治煩惱所知障故離一切障故者。
同釋曰。
能入在究竟道中。
最極清淨離諸障故(雲雲)見修無學等下章主略文配屬。
【章】證真理識(至)不引教成鈔曰。
三辨根·後二智。
真理識者即真如識實性也。
俗事識者淨分位他四智。
心現諸法識為主故。
文多義顯者。
秋篠曰。
佛地論三雲。
緣真義邊名無分别智。
緣俗義邊名後得智。
此等諸文處處非一故雲文多(雲雲)已上明能觀體。
三假之中第二以位配釋也。
【章】上來雖複(至)而為自體鈔曰。
自下第三段諸門分别。
于此中由子島釋分橫豎科。
私記曰。
此中有豎有橫。
豎中有四。
一唯識。
二唯識觀。
三唯識三摩地。
四正證唯識。
橫中有五。
一能觀所觀門。
二有漏無漏門。
三定散分别門。
四三慧分别門。
五三智分别門。
豎中一一各有橫五門。
基辨雲。
此橫豎釋誠妙哉矣。
實所不及。
此中豎者常途諸門分别。
橫者橫通。
通豎四門。
各有門故。
次二個文豎科中初二門也。
上來雖複辨等者結前起後複辨。
今雲。
上來别明能所觀。
然今文不雲雖别辨而雲複辨。
以何義雲複耶。
答。
複者重也。
上來所明初所觀體後能觀體為兩重明已。
簡次總合能所觀分别雲複辨也。
總義說者者。
總合能所觀作分别也。
若總言唯識者豎初門也。
通能所觀者以橫初門分别。
即五門分别。
子島曰。
但言唯識(豎初門)境智合故通能所觀(豎初門中橫初門也)若加觀言(豎第二門)但是能觀(豎第二門中橫第二門也)諸法唯識是智之所觀。
智觀唯識從境(所觀)為名雲唯識觀。
此名橫論漏·無漏·定&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