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七

首頁
    iddot散等皆具足也(雲雲)秋篠雲。

    且所觀中真如識性唯是無漏。

    此能觀智唯在定非在散。

    何故不分别之耶。

    解雲。

    雖有餘義今約能所故且不論(雲雲)子島亦由此義。

    又周記中以此豎四門雲四重聊簡從寬向狹。

    初唯識門通能所故為寬。

    次唯識觀門此能非所故雲向狹也。

    通有無漏者橫第二門。

    通散及定者橫第三門。

    以聞思修者橫第四門。

    加行根本等者橫第五門也。

    既豎第一唯識門為寬。

    故橫五門悉具應知。

    所觀境中一切唯識變故。

    次第二唯識門橫第一能所觀中但欠所故為狹。

     【章】若言唯識(至)思通三智鈔曰。

    此豎第三門。

    三摩地者此雲等持。

    中邊論疏雲。

    平等持心專緣一境故名等持。

    通有無漏者。

    三摩地平等持心故通有無漏心。

    以有漏智觀唯識故。

    唯定非散者。

    問。

    瑜伽釋中雲三摩地名通定不定。

    本疏及義燈中俱有此文。

    何故雲唯定非散耶。

    子島答曰。

    但雲三摩地必通定散。

    若加唯識言雲唯識三摩地之時。

    唯定非散。

    作尋思等勝唯識觀必居定故也(雲雲)唯修慧非聞思者。

    基辨雲。

    四加行中四如實觀。

    故唯修慧。

    四尋思觀通聞思故。

    今問。

    此唯識三摩地者。

    是能觀也。

    何故橫初門分别不雲能非所耶。

    答。

    雖是亦能非所。

    既雲三摩地故。

    非所顯然故今略也。

    又前門既舉故今此略也。

    問。

    以何所由雲能非所。

    既雲三摩地。

    明是定非觀。

    何唯雲能觀耶。

    子島意答曰。

    是為出定中唯識觀之體雲唯識三摩地。

    非雲三摩地為能觀體也。

    問。

    以何以唯識三摩地為狹于唯識觀耶。

    答。

    唯識觀通定散。

    此唯識三摩地唯定非散。

    彼通三慧。

    此唯修慧。

    故從寬向狹也。

     【章】若言正證(至)得非加行鈔曰。

    此豎第四門。

    根本智證真如後得智悟依他。

    名之為證。

    從寬向狹。

    思準可知。

     【章】此非義說(至)至下當知鈔曰。

    此遮難。

    難雲。

    若唯識三摩地及正證唯識之時無聞思者。

    何故十地經說八地已上于一切法能堪能思能持。

    即論雲。

    如次即是聞思修慧(雲雲)八地已上既有聞思。

    何況地前及七地以前乎。

    而何雲唯修慧耶。

    今通雲。

    唯識三摩地及正證唯識中雲唯修慧此非義說。

    約别體三慧。

    十地論等說約八地已上義說三慧。

    于一修慧以義分三也。

    不爾等下立理。

    若義說則後二門唯識應通聞思。

    十地論說故者。

    論第十二(七紙左)說義說三慧通聞思。

    至下當知者。

    下三慧章具明。

     已上明能觀唯識已。

    自下第一出體中第三段明五種識之文也。

     【章】然總遍詳(至)不過五種鈔曰。

    當章大段十門之中第一門有五文(如前已别)自下其五文中其第四門也。

    明五種唯識。

    此有七文。

    初總标。

    二明境唯識。

    三明教唯識。

    四明理唯識。

    五明行唯識。

    六明果唯識。

    七結成。

    此即初也。

    遍詳諸教等者。

    總攝經論散說唯識束為五類也。

    子島曰。

    心經幽贊雲。

    有情不知真妄境界起惑造業受衆苦果。

    哀愍如是等立此五種唯識。

    一為令知真妄境說境唯識二為合舍惑立教唯識。

    三同為令舍惑立理唯識。

    不知大乘正教理者立邪教理起諸惑故。

    四為令舍惡行業立行唯識。

    五為對治苦果立果唯識也。

    (雲雲) 【章】一境唯識(至)皆境唯識鈔曰。

    二明境唯識。

    就所觀境說唯識故雲境唯識。

    阿毗達摩經雲等者。

    無性攝論四及成唯識七明悟入唯識四智之中說第一相違識相智之文也。

    又對法五(六紙)曰。

    由四種因知所緣境體非真實。

    謂相違識相故。

    無所緣境識可得故。

    不由功用。

    應無倒故。

    随三智轉故。

    由此道理能取體性說非真實。

    三智者謂自在智·觀察智·無分别智·為顯四因乃說頌曰。

     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于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雖所緣非實。

    而境相成就。

    若義義性成。

    無無分别智。

    此若無佛果。

    證得不應理。

    得自在菩薩。

    由願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生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義皆顯現。

    無分别智行。

    諸義皆不現。

    當知無有義。

    由此亦無識。

     鬼傍生等者。

    六頌之中第一頌也。

    無性釋此第一頌曰。

    此相違者識所變現各别同一處也。

    餓鬼由業力江河悉成火見膿血處。

    魚等傍生即見舍宅遊路。

    人是處見有清冷水波浪湍洄。

    天見種種寶莊嚴。

    若入虛空無邊處定。

    即于此處唯見虛空。

    若以是等實有非心所變。

    何故一水成火等。

    皆是業類各變不同。

    故知一切境唯識所變(已上無性釋意)各随其所應者。

    鬼畜人天等各各自類共中不共業現不同雲随所應等事心異故者示四境同一處有也攝大乘四釋等事言說同于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别故(已上攝論)又成唯識七雲即于此處(此處二字釋等事言于言境第七聲)又玄範對法疏曰。

    事是處義。

    以四境相違因在一處故。

    知識外本來無境(雲雲)心異者。

    心言含二義。

    一集起名心。

    二能緣名心。

    今二義共得。

    雲何二義共得。

    謂由業緣從賴耶識所積集種現起能緣觀所緣(相分)心。

    在同一事處各各緣見差異。

    此雲心異也。

    許義非真實者。

    靈隽(唐三藏門人)對法疏曰。

    既相違事(相見二分事體)同一處有故。

    說義非真實(雲雲)子島曰。

    義者境也(雲雲)如是等文等已上經文此下章主文也。

    如是等者子島曰。

    等取對法論有五行頌。

    遠取一切唯識之所觀境名境唯識也(雲雲)但說唯識所觀等者。

    此七字境唯識之要也。

    但言簡說能觀者。

    今但說所觀境者雲境唯識也有随從他家講學者。

    來餘講場發問雲。

    此等事心異故文以梁擇攝論并讀雲一境應四心。

    成唯識疏(七末)破是雲。

    今(新譯意雲今)言。

    境非定一故應言一處解(解者見等三分變現緣了究竟)成差證知唯有識(雲雲)舊人翻雲一境。

    大唐譯雲一處。

    雲何為此違耶。

    答。

    舊人未識盡識變實義漫雲一境四心。

    畎浍相承膠執舊譯文者謂别有一境于其處四心起。

    今家學徒如是膠執為非知識變現實義焉也。

    今詳。

    為汝開演識變實義。

    謂境是所緣相分。

    離能緣見分上餘無别處現相分者。

    如無離鏡光處别有面影現。

    說離能緣無所緣離所緣無能緣故。

    是即說能所緣如實義也。

    複今由共不共變現彰等事心異如實義。

    按瑜伽六十六說共不共之相分為四種。

    一者共中共相。

    二者共中之不共相。

    三者不共中共相。

    四者不共中之不共。

    此四種中三與四非今所用。

    以一與二而當開示等事心異之如實義令了知識變相。

    蓋諸趣業果變現中諸趣共起同一能緣所緣同一受用雲共中共業感相。

    又諸趣中于同一共起能緣所緣處因由諸趣随類各别共業增上一趣共同起能所緣以為受用雲共中不共相。

    分所言等事心異者。

    謂共中不共者。

    于鬼傍生人天四趣同一共起水之能緣(見分)所緣(相分)處。

    因有四趣各别業緣。

    鬼忽起火能(見)所(相)緣。

    魚龍等傍生忽起宅路能(見)所(相)緣。

    天起琉璃寶莊嚴地能(見)所(相)緣。

    人起清冷波浪湍洄能(見)所(相)緣。

    入空定者忽起唯空能所緣(見相)由此道理經說等事心異。

    等事者彼四趣共業所感相。

    心異者四趣各别不共業相。

    我宗意謂。

    等事之事具能所緣。

    若雲不具。

    則應非事。

    應不名事。

    一切不具能所緣者如龜毛等體自應無。

    無雲何得名事。

    今不名事不可名火或水等也。

    又心異之心亦複應爾。

    必應具能所緣。

    若雲不具。

    則應非心。

    應不名心。

    悉許心是能緣。

    此心不具所緣。

    則何能緣之。

    有面影不現。

    則何名鏡。

    由是應知。

    經說等事論雲一處。

    此處之言如十二處之處釋雲生長門義彰六根六境是六識之生長門。

    今所言處亦義章同。

    謂四趣共見相四趣同能所緣遊履處故。

    論說為處。

    經約四趣共能所緣之相為四趣各互不共(水火含琉璃之能所緣)相遊履處說之為事。

    事謂體相。

    無事相指何物名遊履處。

    若有人雲鬼趣初不見水唯見猛火(乃至)入空定者初不見水唯見虛空。

    則如人趣初見水為水見火為火有何差别。

    為四趣各感不共業相故于共能所緣各各不共能所緣起。

    說共中不共相。

    且如薄福鬼惡業深重由饑渴不可堪見水走往欲飲膿血滿不可飲饑渴深極縱雖膿血将飲忽為猛火。

    初見水是四趣共相。

    欲飲見火是薄福鬼一趣不共(乃至)人趣初見水亦是四趣共相。

    複見清冷波浪湍洄為可愛思。

    是人趣不共相。

    子島釋雲。

    共變水處鬼變一猛火。

    傍生變一宅路。

    人變一水。

    天變一琉璃(雲雲)問。

    若爾何故大唐三藏如舊人不雲境。

    新翻雲處耶。

    答。

    若但雲境則如小乘學者恐謬雲但所緣境實有一物。

    為用示離能緣無所緣離所緣無能緣如實義故。

    翻雲處不雲境也。

    又如無性釋四說雲。

    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于同事見彼所識有差别(雲雲)今釋此文雲。

    此中見彼者見四趣共相。

    所識者所了别。

    了别謂見相二分變現。

    又可。

    所謂所緣。

    識謂能緣也。

    有差别者四趣不共相有别也(已上基辨私釋)又無性論曰。

    若許外境都無實性。

    一切皆從内心變現衆事皆成(雲雲)又成唯識疏曰。

    菩薩之智了知此相唯是内心故。

    一切法亦唯心變(雲雲)由此等理以廣大平等心觀察。

    于一切有情同一共見處各自業緣種種能所緣相變現。

    若于此相不生固執觀察法體。

    非共相非不共相。

    是即大乘絕言緣起妙理。

    問。

    如是四趣不共相三類境中何。

    答。

    此是因緣變性境。

    業緣所生任運變。

    由此等理舊人翻雲境。

    不盡心變實義也。

     【章】二教唯識(至)皆教唯識鈔曰。

    三明教唯識。

    謂教示唯識名說唯識也。

    秋篠曰。

    前後諸佛說唯識教互傳彼說故名教唯識也(雲雲)今雲。

    此釋尤好。

    通指說唯識教故也。

    芳野曰。

    如來說唯識略教未廣研核成立道理故名教唯識。

    理實而說。

    通教·理二。

    有能诠所诠故(雲雲)今雲。

    此釋亦好。

    總顯如來說唯識教故。

    子島雲。

    樞要曰。

    成論本教釋彼說故名教唯識(雲雲)(今詳子島釋雲。

    此釋未盡。

    樞但位就三十唯識本釋二論釋教唯識也。

    餘四種亦複相同。

    今此章所明取一切唯識唯心等如來及菩薩所說名言名教唯識。

    故今但以樞要釋未盡。

    設雖不說唯識言成唯識本教釋論。

    一切雲教唯識也已上)今釋章文雲。

    此章所明五種唯識。

    謂境之唯識名境唯識。

    雖不說唯識名就所觀境談唯識理雲境唯識。

    說鬼傍生人天等文是也。

    二教唯識。

    謂如來菩薩說唯識名言開示諸佛證智不可言境雲教唯識三理唯識亦複如是。

    謂非示但唯識名言專說示唯識中道理也。

    行果唯識亦準可知。

    由自心執着等者。

    此是十卷楞伽十卷文。

    經說言由自心執着心似外境轉。

    彼所見非有。

    是故說唯心(雲雲)今雲。

    此頌中說唯心名。

    故教唯識文也。

    章主既雲說唯識教者皆教唯識故。

    華嚴深密等者。

    晉譯華嚴二十六說三界唯心文。

    及解深密經第三分别瑜伽品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等文也。

    等言等取瑜伽·對法·攝大乘·唯識等論。

    說唯識教等者。

    此四字為教唯識之要也。

     【章】三理唯識(至)皆理唯識鈔曰。

    四明理唯識三十頌者論第七卷文也。

    是諸識者三能變識及心所轉變者有護法安慧二意。

    廣如彼疏。

    分别者見分。

    所分别者相分也由此彼皆無者。

    由謂故也。

    由故義也。

    論釋上句說能取相故亦說見所取故。

    而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