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九

首頁
    見道解脫道頓斷。

    欲愛等三修所斷習雖種子金剛心斷。

    習于地地中斷所知障時煩惱習随斷滅。

    如麝體有香氣先滅。

    故今雲随同所知等也。

     【章】或說六煩(至)說餘所除鈔曰。

    大文第八。

    以所餘推餘章。

    六煩惱者。

    貪·嗔·癡·慢·疑·見也。

    如對法一(十丁)說。

    七随眠者。

    一欲愛随眠。

    二瞋恚随眠。

    三有愛随眠。

    四慢随眠。

    五無明随眠。

    六見随眠。

    七疑随眠。

    具如對法六(十八丁)說八纏者。

    一惛沈。

    二睡眠。

    三掉舉。

    四悔。

    五嫉。

    六悭。

    七無慚。

    八無愧。

    如斷章中具辨。

    九結者。

    一愛結。

    二恚結。

    三慢結。

    四無明結。

    五見結。

    六取結。

    七疑結。

    八嫉結。

    九悭結。

    如對法六(十六丁)說十煩惱者。

    十根本煩惱。

    如對法六(十四丁)說十分别者。

    無性攝論四(二十三丁)曰。

    一根本分别。

    謂阿賴耶識。

    二緣相分别。

    謂色等境為所緣相所起分别。

    五識俱第六識。

    三顯相分别。

    謂眼等五識并所依根(五根)識(第八識)四緣相分别。

    謂第六識。

    五顯相變異分别。

    謂前五·第八識變異者老等變異·樂受等變異·貪等變異·逼苦時節等變異。

    六他引分别。

    由他教所起分别即第六識。

    七不如理分别。

    八如理分别。

    九執着分别。

    六·七識。

    十散動分别。

    諸菩薩擾亂無分别智分别也。

    即前五·第六識。

    十散動者。

    此十分别中第十散動分别。

    故十分别先舉十散動後舉為正。

    無性四曰。

    一無相散動。

    二有相散動。

    三順益散動。

    四損減散動。

    五一性散動。

    六具性散動。

    七自性散動。

    八着别散動。

    九如名取義散動。

    十如義取名散動。

    等者等取十一障二十二愚。

    此說唯識等者。

    此門明斷說但唯識觀斷。

    不說餘觀所除也。

     【章】第十歸攝二空者鈔曰。

    自下當章第十門明以唯識觀攝生法二空觀。

    此中有十。

    初标牒。

    二舉二空名。

    三明唯識觀通二空觀所以。

    四會難。

    五難雲法空必帶生空。

    六釋通前難。

    七明生空觀是唯識觀。

    八立五門釋(此有五)九結定會二十論。

    十以餘義推餘章。

    今即初也。

     【章】諸論說二(至)空二法空鈔曰。

    二舉二空名諸論者。

    瑜伽·唯識·攝論。

    處處廣說。

     【章】其唯識觀(至)通生法空鈔曰。

    三明唯識觀通二空觀所以尋思實智等者。

    今雲。

    尋思觀觀所取空伏除生法二執。

    如實智觀能取空唯伏除法執。

    故尋思如實兩觀通生法二空觀。

    故知唯識觀通二空觀。

     【章】為生所依(至)論識說故鈔曰。

    四會難。

    難雲。

    唯識觀通二空觀。

    則何故論雲為入我空說六二法為入法空複說唯識耶。

    今文以四義答釋此難為生所依等者。

    第一義答。

    意言。

    以法空為生空所依但說法空唯識觀。

    意求種智等二句第二義答。

    謂菩薩所修本意為斷法執得佛種智。

    專觀法空。

    故說法空唯識觀。

    秋篠雲。

    種智者。

    盡所有性一切種智即後得智是也。

    為于二空等二句第三義答。

    三十論初曰。

    今造此論。

    為于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

    既言為令悟二空明唯識。

    雲何不通生空觀耶。

    然且法觀等三句第四義答。

    三十論五說。

    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

    我執必依法執而起。

    如要迷杌等方謂人等。

    同論第十疏曰。

    明法空觀必帶生觀。

    加行入心雖獨法空。

    入必細故帶其粗意(雲雲)論誠說故者。

    佛地論曰。

    必執有法。

    而計我故(雲雲)三十論亦處處說。

     【章】何故翻悟(至)不迷于體鈔曰。

    五難雲法空必帶生空。

    又有二。

    初難。

    後難數。

    今即初也。

    難意言。

    不約求悟觀。

    但由迷執說我執必由法執起帶法執。

    何故不約迷執。

    說求悟觀不雲生空必帶法空耶。

    若以解有等七句設救難。

    此中初二句救。

    亦應迷有下正難救。

    救言以觀解有淺深。

    悟生空未必悟法空。

    今難救雲。

    若爾以應迷執亦有淺深。

    迷我用應不迷法體。

     【章】今釋未有(至)未必帶法鈔曰。

    六釋通前難未有解體等者。

    未有已知機木者迷為鬼恐怖者。

    悟有淺深。

    但悟淺者不能達深。

    故生空未必帶法空也。

     【章】二十唯識雲(至)亦唯識故鈔曰。

    七明生空觀中唯識觀。

    餘教者說十二處之餘即說唯識教。

    此唯識教已下章主文。

    此言指餘教。

    以說唯識教示悟入法空獨作生空等者。

    單生空觀。

    如内遣有情假緣智是也。

    亦言亦法空唯識觀。

     【章】但是法空(至)唯識觀故鈔曰。

    此下八立五門釋文有五。

    此第一門以二空觀對唯識觀以定不定辨。

     【章】唯識觀寬(至)唯是唯識鈔曰。

    此次二門以生法觀對唯識觀以通局辨。

     【章】生觀義寬(至)有生空非鈔曰。

    此第三門以生空觀對唯識觀以通局辨。

    唯識觀者。

    菩薩所修生空觀。

    非唯識觀者。

    二乘生空觀。

    有生空非者。

    二乘生空觀即非唯識觀。

     【章】由此唯識(至)乘生空觀。

    鈔曰。

    此第四門。

    以唯識觀對生空觀。

    明無唯識觀非生空。

    前句者第三門也。

     【章】法空對唯(至)其義可知鈔曰。

    此第五門。

    以法空觀對唯識觀明。

    此二作句者。

    子島雲。

    作字作俱不是。

    今雲。

    作俱為是。

    生空亦唯識句法空亦唯識句。

    自應知在前門中也。

     【章】總相而言(至)據決定說鈔曰。

    九結定會二十唯識論。

     【章】複說諸空(至)如空章說鈔曰。

    十以餘義推餘章空章者。

    子島曰。

    義寂纂第十唯識章次有空章。

    以五門分别。

    第一明增減。

    說一空(乃至)二十二空。

    第四三乘得門雲。

    上諸空中生空所顯者三乘皆能入。

    法空所顯者唯菩薩入(雲雲)又秋篠雲。

    此章二執義末略标五頌說諸空義。

    子島評雲。

    此強寄釋也。

    非全空章也。

    今雲。

    不爾。

    以秋篠釋為穩。

    然下二執義末空章文初有大脫落顯然可知。

    至下應辨。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第八尾 安永第十(巳)四月即天明元年有改元。

    于東都淺草延命院講演之砌清書一校了。

     草案安永五年記之。

     慈恩末學受菩薩戒近住基辨書。

     天明六年(丙午)十一月八日于南都興福寺妙光院對屋校正清書已。

    明年未歲三月下旬于皇都京極善長寺東武緣山并高野山京東山禅林寺所衆依有懇望欲義林章令講演。

    為其用意由總料簡章校閱漸至此章已冀以此功德慈父悲母報恩謝德往生佛國四恩法界平等利益回向無上大菩薩。

     法相大乘沙門釋基辨(大同坊生年六十九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