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毗奈耶。
後對法次第。
五義次所申次也。
【章】一依說次(至)後說對法鈔曰。
此三申第一義依說次等者。
依佛出世說教次第。
經為初律為次對法為後普曜經說者。
經第七文次于舍衛下。
經第八文後于毗耶離等下。
普曜經中無同此文。
五怖畏者。
如前已明。
【章】二結集(至)子集對法鈔曰。
此四申第二義。
初命阿難下。
智論第二說。
如前已引然普曜經等文。
現流經本無此文。
阿難集經論二藏。
智論二四分律說。
如前已引真谛雲下。
部執疏說。
如前。
【章】三所化次(至)說對法藏鈔曰。
此五申第三義所化者。
所化益次第為初入者。
為未入者令初入佛法。
為已入法者。
為已入佛法者立戒。
令護持善為有斷證者。
非惠不能斷證故。
【章】四本末次(至)惠方得起鈔曰。
此六申第四義從此生者。
戒學從契經定生也惠方得起者。
由定戒二惠方生起。
【章】五寬狹次(至)對法為後鈔曰。
此七申第五義。
文易了。
【章】第二次第(至)阿毗達磨鈔曰。
三種類中第二種類。
依修行次第。
如文可知。
【章】第三依次第(至)後毗奈耶鈔曰。
三種類中第三種類。
依勝劣次第。
如文易了。
【章】又無次第(至)準義應知鈔曰。
此門大文第四。
由無次第明。
然諸經典下。
明通所用次第。
文相易了。
【章】第十釋通疑難者鈔曰。
自下第十釋釋通疑難門。
此中有九文。
初标門名。
二結集緣起中通疑。
三名數增減中通疑。
四辨廢立中通疑。
五出體性中通妨。
六釋總别名中通疑。
七辨差别中通疑。
八彰總别部類中通疑。
九師資建立中通疑。
今即初也。
【章】第一結集(至)未可為難鈔曰。
二結集緣起中諸部說。
互成違故。
論疏亦自違文。
此是諸部傳說相違。
今也末代。
不能為難是非。
不可強責。
【章】第二名教(至)非大乘義鈔曰。
三名數增減中通疑。
問意難知。
今由意雲。
分别功德經說有雜藏。
又瑜伽論中雲如雜事說。
既是大乘教中用雜事品說。
何故不别立雜藏耶。
答。
分别等者。
今以分别功德經說有雜藏為證。
難大乘别不立雜藏。
非我大乘宗所許經證。
不及成藏答是為答意。
設同瑜伽下。
設難意雲。
分别功德經。
大衆部義。
非宗許故為證不成。
既瑜伽論中雲如雜事說。
分别功德經說有雜藏。
亦與瑜伽所說雜事相同。
何故大乘不别立雜藏耶。
是設難意。
此雖無難有。
答者設難作釋通也。
如法蘊足下。
通設難。
通意雲。
瑜伽說有雜事。
如蘊足論八薩婆多部說有雜事品。
别不立雜藏。
本是經文下。
彰薩婆多大乘共說有雜事品。
不立雜藏所由。
雜事品本是經文。
随經說雜事所诠。
屬經律論中彼彼藏。
唯诠行雜下。
委釋随彼所诠。
如文可知。
若三俱雜下。
由具阙攝三藏。
三謂行·事·理三然非大乘下。
結不立别有雜藏。
此依所诠下。
彰雜藏中所诠以三藏攝若部帙别下。
明部帙别雜藏。
亦其中說所說多分相從。
三藏中彼彼收胎藏經者。
菩薩處胎經。
第五卷說八藏中有雜藏。
大衆部義非大乘義。
【章】第三辨廢(至)教不立也鈔曰。
四辨廢立中通疑。
機運濟者。
運哉即乘。
機之能運濟也。
機攝持者。
機根之能攝持故即藏也。
故準一乘五乘應有一藏五藏。
此問意也勝鬘經雲下。
舉理證為有一藏五藏。
約機論藏下。
成諸教中雖不立一藏五藏名。
以理應有。
約機論藏。
諸三藏教唯小機藏。
是故不立一藏五藏。
又乘依機行下。
明乘說一五藏不立由。
【章】第四門中(至)前已具述鈔曰。
五出體性中通妨。
前總料簡章中具明。
【章】第五釋總别名中鈔曰。
自下六釋總别名中通疑。
此中有四。
初标牒。
二二藏别名問答。
三三藏别名問答。
四六藏别問答。
今即初也。
【章】問何故二(至)名如來藏鈔曰。
二二藏别名問答。
此中有兩重問答。
此初重問答也問意易了。
答之中有三支。
初明但名聲聞藏不名獨覺藏二明名菩薩藏不名如來藏。
三約因果明二藏名獨覺之教下。
随教多少。
但名聲聞藏不名獨覺。
教少分故又初入法下。
明獨覺初入亦依聲教。
獨覺教亦名聲聞藏不名獨覺藏。
若名如來藏下。
明但名菩薩藏不名如來藏。
此有二文。
初由願行名字弘不弘别釋。
後由世人可成難易釋。
願行名字不弘等者。
凡如來名。
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之義。
故願行名字不弘遠。
菩薩名如前明。
大誓願大志求之名故。
廣大志願勇健心行。
于菩薩名自顯。
故名菩薩藏。
不名如來藏。
又菩薩德行下。
由世人可成難易釋文義易了又小乘之中下。
三約因果明二藏名從小為名者。
從因劣少名聲聞藏。
不名獨覺。
次所雲從小之言。
亦從菩薩因比如來果德是劣小。
但名菩薩藏。
不名如來藏。
【章】問何故菩(至)誓願為号鈔曰。
二藏問答有兩重中。
此即第二重問答以誓願所求等者。
如先已明。
不以境緣等者。
菩薩自證無相為緣境。
其聲聞藏以境等者。
聲聞名是境緣為稱。
名涅槃薩埵藏者。
涅槃聲聞所求。
薩埵聲聞利生。
問意以菩薩藏為例。
離聲聞藏名菩薩以願求為名。
不以境緣。
然聲聞返以境緣為名。
不以願求。
如何意。
答意以願求有深淺異。
立名有異。
是答意也。
且約一德者。
菩薩願求利益。
廣大悲智深廣成德。
欲顯此德但名菩薩藏(菩謂上求菩提薩謂下化衆生)不以境緣名無師藏。
聲聞亦有願求。
而俱不深。
但欲顯依聲教緣成德為勝。
名聲聞藏。
不名菩薩藏也。
由此獨覺下。
申獨覺亦依境緣為名雲聲聞藏。
【章】問三藏中(至)各一得名鈔曰。
三三藏别名問答。
問意除素呾覽餘二藏。
應有貫生理義故。
經律論亦應名經。
契經調伏。
應有對向果等義故。
經律亦應論名。
是問意也。
答意三藏俱互有貫穿。
調伏對向。
雖爾貫穿生理。
契經為本。
律論不得名契經律調伏為本。
論對向果等為本。
從本立經律論三藏名。
不得互名。
是答意也。
如色法法處等者。
色有軌持義。
應名法處。
色義青黃等是根本故。
名色不名法也又貫穿理下。
答。
第二義。
約勝一得名非餘。
經貫穿勝。
律調伏勝。
論對法勝故各一得名也。
【章】問六藏之(至)不分成九鈔曰。
三六藏别名問答。
問意可知答有别部下。
有二意答。
答獨覺教無别部帙故。
别立經律論。
以無為九藏義。
又機性全别下。
第二意答。
獨覺中品機根種姓。
普曜經等。
以三獸渡水喻示三品機。
由是可念三藏。
教法少分别多分同。
與聲聞教各别。
不可立經律論成九。
是第二意答。
【章】第六辨差(至)差别藏攝鈔曰。
七辨差别中通疑。
有兩重問答。
初問意易知生無悔等者。
先造罪惡。
委忏悔已。
住淨屍羅。
故無悔自得心寂靜。
雲漸次得定也。
應俱名對法者。
律論俱應名對法。
此問意也答戒定俱下初答。
此答意。
以福智簡别并調伏者。
依戒得定俱福。
所诠所生俱調伏。
異藏攝者。
定與惠。
福與智。
所诠所生各别。
經與論異藏所攝。
問定惠類殊下。
第二重問答。
問意承初答此問起。
初二句牒初答。
散定差别二句正難意。
謂調伏藏中别解脫戒散無表為體故。
不可如前答雲戒定俱福并調伏是難意也。
答中易了專擇異者。
專謂專注一境名定。
擇謂簡擇諸法是惠。
惠必斷惑。
定不斷惑故福智殊别藏攝。
【章】第七彰佛(至)如自門說鈔曰。
八彰總别部類中通疑。
此第七門中廣明故今略。
【章】第八師資(至)及三藏等鈔曰。
九師資建立中通疑有兩重問答。
此即初重問答也。
問意易了。
答中若爾者。
牒問意。
謂若佛滅後弟子。
說三藏十二分教者。
無師資别。
淺法者弟子說。
深法者佛說。
比法者弟子說。
比量以理知法證法者。
佛說如來以無分别智自證所說。
聖法者佛說凡法者。
弟子中有凡夫故。
一切智法者佛說一切種智者。
弟子說生聖智。
弟子說一切種智所生法。
若無師資别。
則一向無如是差别又許造者下。
答不許造意。
謂佛滅後。
弟子雖不許說三藏十二分教。
許造此者。
佛說藏教應雲佛說。
弟子說應雲造三藏。
故藏教自為殊。
故佛不許滅弟子造三藏等也。
【章】問如是諸(至)瑜伽等說鈔曰。
第二重問答。
問答文少有二問意。
一三界五趣中。
何處三藏具足有耶。
二三界五趣中。
何衆生被此化耶。
兩問意有。
答中不分兩問答。
以被化處。
直為三藏彼彼弘通處也。
仁王經中者。
舊譯經此章造時無新翻經。
故無色界衆現身。
皆是定果變色身。
又無色界天等者阿含經說陀羅尼經等者。
大力等陀羅尼經第一卷說此經四卷。
北涼法衆譯。
智契經下。
結經弘通處真身色身共被益。
盧舍那佛經下。
明調伏藏弘通蒙益。
盧舍那佛經者。
下卷梵網經所說俱能解語今雲。
此四字恐寫誤。
應作但能解語。
梵網經說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淨者故故知調伏下。
結調伏藏所被身無色界中下。
時調伏但蒙欲色二界五趣實身。
不被無色等化身無有耳識等下。
明不被由。
何故無耳識不被耶。
答。
如梵網經。
說但解法師語聞聲不解語。
不被益故。
故知但被下。
結二界五趣實身蒙益以經威力下。
明地獄趣蒙益。
結二界五趣無遮然得戒者下。
明得戒差别。
五趣中三惡趣得戒三歸得。
三之中令歸一心起名為三歸。
是大乘三歸也。
大乘用薩婆多十種得戒。
十種得戒中有三歸得。
具如表無表章尋伺上地下。
明上地身借下地身起尋伺等蒙益。
阿毗達磨下。
明對法藏弘通蒙益處。
大乘宗者下。
明大乘無色無中有。
若中有有無色衆生。
則化衆生定非實身無業果故者。
明非真身由。
無色業果現身。
中有無故。
瑜伽等說者。
論第一說中有除無色界等言等顯揚論一也。
上來諸藏章十門竟。
大乘法華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尾)
安永第五(申)五月晦日。
于皇都和泉式部境内通庵随講早筆記之
法相大乘末學沙門基辨(大同坊五十九歲)
天明元年(醜)五月十五日。
于東武江府淺草延命院。
講此義林章之砌加一校已。
同六年(午)十二月二十一日。
于南都興福寺妙光院加第二校。
為明年末三月于京師京極善長寺開演此義林章用意。
寡學拙智。
謬錯多多。
後學勿诽謗已回向四恩法界海回向無上大菩提。
法相大乘末學沙門基辨(大同坊生六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