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十一相者。
彼論二十(十六丁已下)曰。
雲何名為十一種相。
一世俗谛相。
二勝義谛相。
三菩提提分法所緣相。
四此行相。
五此自體相。
六得此果相。
七此領受顯了相。
八此障礙法相。
九此随順法相。
十此遍思相。
十一此稱贊相。
世俗相者。
當知。
宣說補特伽羅。
宣說遍計所執自性。
宣說諸法作用業等相。
勝義相者。
七種真如相菩提分法。
所緣相者。
當知。
宣說一切種所知事。
此行相者。
宣說八觀察行(八一謂真如。
二建立謂建立補特伽羅。
三過失。
四功德。
五理趣。
六流轉。
七道理。
八廣略。
此為八也)此自體相者。
謂能取若行若緣菩提分法四念往等。
得此果相者。
【章】八十五說(至)不能煩引鈔曰。
九舉瑜伽論說。
一本作八十一二十四處者。
八十五說。
雲何素呾覽事。
謂由二十四處。
略攝一切契經。
乃至廣說二十四處如彼。
【章】毗婆娑中(至)亦廣如波鈔曰。
十舉小乘執說。
有說無别下。
此小乘三無别說。
有說有别下。
小乘三藏有别說。
今問。
此無别有别說。
與大乘所言如何異耶。
答。
小乘所言無别。
決定無别。
必無三藏有别。
有别說亦決定有别。
必無三藏無别。
皆執說故。
大乘所言不爾無定說無别或有别。
但因所被所治所诠等緣有三藏。
能诠别。
約如來能證智根本。
從一真法界。
出三藏教說為無别。
而其一真法界三藏教相緣起因故。
本來三藏具足故。
非無别非非無别。
此即大乘三藏緣起妙理。
如餘處廣明。
【章】辨六藏别(至)辨差别也鈔曰。
當門第四辨六藏别結。
文自易了。
前所明三藏。
大小乘别辨為大藏。
可準前知。
是名第六等二句。
結第六門已。
【章】第七彰佛(至)别部類者鈔曰。
自下第七彰總别部類門。
此中大分為四。
初标牒。
二辨二藏。
三辨三藏。
四辨六藏。
今即初也佛自說者。
簡弟子集說佛語名為佛說雲自說也。
總别部類者。
無别部類雲總。
有别部類雲别也。
如資明。
【章】且二藏中(至)所以雲何鈔曰。
當門四科中。
第二辨二藏。
此中亦四。
初總明。
二别明有别部之義。
三别明無别部之義。
四結二藏别部有無。
今即初也。
若有别部類等者。
聲聞藏與菩薩藏。
有别部帙聖教差别。
無别部帙聖教二義總言也。
所以雲何者。
寄征而起。
【章】一念之中(至)菩薩也鈔曰。
辨二藏中。
二别明有别部義。
唯被聲聞等。
明聲聞藏。
如何含等者。
示有别部帙。
其一會中等下。
示别部菩薩藏。
如十地等者。
示有别部帙。
十地經列衆唯菩薩衆。
【章】若一念中(至)無生法忍鈔曰。
辨二藏中。
三明無别部帙二藏俱被二機者。
一念所說。
被聲聞菩薩二機。
一會有教益二種故名無别部如說深密者。
凡斯經教益二機。
一部帙教望聲聞機。
是聲聞藏。
望菩薩益。
是菩薩藏。
三乘衆生下。
明一會一經被三乘機悟入各自乘佛為勝義下。
無自性品得益。
被聲聞菩薩漸頓二悟定不定二機之說。
由此誠證。
立頓漸無别定教之判。
如總料簡鈔廣辨。
六百千衆生等者。
蒙頓悟機證三百千等者。
蒙決定性聲聞證遠塵離垢等者。
得初果益。
永盡諸漏等者。
得第四果益。
七十五千等者。
蒙不定姓菩薩之證。
【章】故知二藏(至)總别部類鈔曰。
四結二藏别部有無亦有别部等者。
聲菩二藏。
互亦有無互亦。
此說下結藏。
【章】素呾覽等三總别者鈔曰。
當門四科。
第三辨三藏。
此中有三。
初标牒。
二舉異部說。
三舉大乘同說。
今即初也。
【章】诠部師說(至)無别部說鈔曰。
二舉異部說。
此有三。
初經部說。
後舉薩婆多兩說。
此即初也。
三藏初二有别後一無别。
【章】薩婆多師(至)存于二解鈔曰。
後舉薩婆多兩說。
兩說共。
經律二藏有别。
但對法一藏。
存有無兩說。
有言世尊下。
第一師說。
周記曰。
攝名歸彼者。
由迦旃延集佛經中所說法所以。
彼論攝雲迦旃延造有雲由迦旃延請佛說(雲雲)歸彼者。
能集佛語人雲彼有說世尊下。
第二師。
立對法藏無别部師若作此解下。
章主評。
此解指評第二有說解既正理師等者。
薩薩婆多正理師。
既立對法有别說。
與經部廣為論诤。
明知。
佛别說對法。
是薩婆多正義。
故婆沙存有無别二義。
【章】今大乘中(至)是毗尼藏鈔曰。
三舉大乘兩說。
此有三文。
初标牒。
二舉有别部說。
三舉無别部說。
今即初二也西域相傳者。
印度大乘學徒。
相傳作此二說一師說雲下。
立有别部帙說。
世尊亦者亦弟子說。
舊人者。
舊譯釋家傳也。
【章】第二師曰(至)定無别部鈔曰。
三舉無别部說(多謂多分诠)首楞嚴經者。
姚秦羅什譯有三卷。
俱是修多羅者。
此亦約多分說。
如涅槃經從初至終。
戒定慧俱多分故。
今雲修多羅。
具足亦有者。
戒定慧具說。
直非直說者。
長行雲直說。
頌雲非直說。
故彼定非等者。
斥第一師雲阿毗達磨經。
為别部對法藏說。
彼謂。
指阿毗達磨經。
定非二字。
彰不決定。
三學俱多。
非别部對法。
此是師說。
故随多分等者。
結無别類義三學俱多下。
明随多分立藏。
此約佛說者。
簡弟子說對法。
西域相傳有别無别二師說。
就佛自說論。
非如弟子說有别部名唯對法其普曜經下。
彰無别部獨覺藏。
唯有餘二者。
聲聞菩薩二就機行等者。
獨覺機行果與聲聞少異。
如前已明故分三藏者。
有少異故。
分聲緣菩三藏立名。
然定無别部也。
【章】其六藏中(至)總别部類也鈔曰。
當門四科中。
第四辨六藏結第七門初師既許等者。
西域相傳二說中初師有六藏不同者。
大小乘經律論為六藏。
第二師意下。
不許别部說。
但随所诠立為六藏。
别部類說等者。
論弟子說别部論。
為别有六别有多小等者。
約佛自說但随所诠為六多。
今随诠說六。
若約弟子說。
有别唯對法。
少分唯有三。
聲·緣·菩。
但有對法一故。
此即第七等三句。
結第七門已。
【章】第八師資(至)幾通弟子鈔曰。
自下第八師資建立門。
此中大分為六。
初标。
二寄問起。
三舉證成弟子說對法藏。
四舉傳受釋。
立弟子說是對法藏。
五辨六藏師資建立。
六結弟子說亦對法藏攝。
今即初二也。
【章】如瑜伽論(至)阿毗達磨鈔曰。
此門六科。
第三舉證釋弟子說亦對法藏循環研核者。
諸經典義理循環研核倫記六曰。
論議者。
謂研究經義宣賜宗要。
又二十一曰。
論議者。
非直分别諸法體相名論義。
若解義用若解名相。
但令循環研核并名論議(雲雲)摩呾理迦者。
此雲本母。
論議經義本母也。
如次章明。
伽八十一說。
猶如世間一切書算詩論皆有摩呾理迦。
當知。
經中循環研核諸法體相。
亦複如是。
又如諸字若無摩呾理迦即不明了。
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
若不建立諸法體相。
即不明了。
若建立已。
即得明了。
又無雜亂宣說法相。
是故即此摩呾理迦。
亦名阿毗達磨。
又即依此摩呾理迦。
所餘解釋諸經義者。
亦名論義(雲雲)倫記二十一(下三十七左)雲。
又如諸字若無摩呾理迦。
即不明了者。
依西域記說。
劫初時。
梵王造百萬偈聲明論。
後天帝釋及波膩尼仙等。
略作聲明論。
當今盛行(雲雲)是即字本母也謂于是處者。
于一切了義經處也。
諸聖弟子者。
地上薩埵。
雲已見谛迦故。
見谛迹者。
四谛道理。
見謂見照。
以根本無漏無分别智。
照四谛理已。
依自所證淨法界理。
無倒後得智。
分别諸法體相。
名摩呾理迦。
亦名阿毗達磨(今文雖雲已見諸迹。
由此門結釋。
章主意為地前菩薩所造。
亦對法摩呾理迦攝)
【章】由此文故(至)此義非一鈔曰。
四舉傳受釋立弟子說是對法藏苦應頌等下。
明十一分教及經律二藏唯如來說。
不通弟子說改佛本頌故者。
示應頌等無佛說。
由必改作佛說頌為弟子說頌故逗機說經者。
示弟子說無契經由待犯說戒者。
示弟子說無毗奈耶由非佛自說等者。
示經律唯佛說由由此設令下。
明弟子說皆名對法名論議經。
若弟子造下。
立理成前義若佛左時下。
明佛在世弟子說。
立滅後弟子說。
對法論議攝無遮。
【章】由如是義(至)通弟子說鈔曰。
前餘文。
結成弟子說名對法藏。
生起次次文六藏中在弟子說對法藏。
【章】六藏之中(至)一切無遮鈔曰。
此門六科。
第五辨六藏師資建立。
二對法藏者。
聲聞菩薩對法藏。
佛自說諸弟子佛在世說亦滅後說。
說二藏三藏六藏。
弟子說一切對法藏攝無遮。
【章】然此經中(至)亦是彼攝鈔曰。
此門六科。
第六結成弟子說亦對法藏攝此經中等者。
前文所引瑜伽所說論議經中雲。
已見谛迹。
且舉地上菩薩有所證說無失。
若實而論下。
明通取地前菩薩所造。
亦論議經對法藏攝。
【章】第九次第分别者鈔曰。
自下當章十門中第九次第分别門。
此中大分為四。
初标牒。
二以二種次第明次第。
三以三種類次第明。
四以無次第明。
今即初也。
【章】勘檢諸處(至)次第亦爾鈔曰。
當門四科中。
第二以二種次第明次第。
二種次第者。
深淺次第·勝劣次第。
天親攝論者。
第一卷之文說聲聞藏等者。
攝論文說下乘上乘有差别故說二藏。
一聲聞藏二菩薩藏。
下為先上為後。
故淺深次第說也第二餘處等者。
餘處瑜伽三十八(七丁)顯揚六(九丁)對法十一(三丁)以菩薩聲聞次第說。
是勝為先。
劣為後也。
然對法十一。
雖非勝劣次第。
以勝劣藏為說。
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
又顯揚亦由勝劣義說三藏。
非勝劣次第說。
準說三乘下。
明準三乘次第說三藏次第。
若以勝劣次第。
菩薩為先雲三乘。
則三藏亦菩薩三藏為先。
次獨覺次聲聞。
若以淺深次第。
聲聞為先雲三乘。
則三藏亦聲聞三藏為初。
次獨覺次菩薩次第亦爾者。
亦三乘次第有二種。
說三藏次第爾。
【章】複有三種次第前鈔曰。
第三由三種類次第明。
此有四文。
初标牒。
二别标第一種類列次第。
三列第二種類次第。
四列第三種類次第。
今即初也。
【章】一種次第(至)後對法藏鈔曰。
二别标一種類列次第。
此有七文。
初正别标。
二标有五義作次第。
三申第一義。
四申第二義。
五申第三義。
六申第四義。
七甲第五義。
今即初也。
【章】此有五義作此次第。
鈔曰。
二标有五義作次第。
此者初素呾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