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一

首頁
    。

    西域記作擊大揵槌。

    梵雲鍵稚。

    此雲槌。

    由是誤作犍槌欤。

    得九百九十九人等者。

    大乘相傳說也。

    法苑珠林。

    此雲大乘結集。

    智度論為根本說處。

    金剛仙論中。

    亦雖有此說。

    真僞未決論故難依用也。

     【章】真谛雲得(至)唯除慶喜鈔曰。

    二明薩婆多傳說。

    由宗輪論疏。

    雲窟内有五百應真。

    外亦萬餘無學。

    是由菩薩處胎經說。

    今雲得四百九十九人。

    但取窟内應真也。

    阿育王傳付法藏傳雲五百人。

    是等有部傳說。

    名雲五百結集。

    雖有窟外大衆。

    非攝之雲五百。

    窟内居迦葉。

    為上座阿難結集素呾覽藏。

    優婆羅結集毗奈耶藏。

    富樓那結集阿毗達磨藏。

    是薩婆多部傳說也。

    次下廣明。

     【章】集藏傳雲(至)有學無學鈔曰。

    三舉集藏傳大衆部說。

    此傳說。

    不分窟内窟外及有學無學。

    得聖者八萬大衆(八十千者八萬也)迦葉請阿難結集四藏(經律論雜四也)此傳之說也。

    問。

    此傳之說何部所說耶。

    答。

    由下章文。

    此是窟外大衆部之說。

    西域記九(十四丁)曰。

    大衆部結集之處。

    諸學無學數百千人。

    不預大迦葉結集之衆。

    而來至此更相謂曰。

    如來在世同一師學。

    法王寂滅簡異我曹。

    欲報佛恩。

    當集法藏。

    于是凡聖鹹會。

    賢智畢華。

    複集素呾覽藏。

    毗奈耶藏·阿毗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

    别為五藏。

    而此結集凡聖同會。

    因而謂之大衆部(雲雲)今引集藏傳文。

    雲通說有無學。

    即此窟外結集。

    大衆部所傳之說顯然也。

    (今謂。

    第一迦葉結集時。

    雖分窟内外。

    然尚渾一知見。

    教示貝葉傳通所修學道未替。

    及大天五事亂。

    流傳異為二部。

    其時大天徒衆。

    襲窟外大衆稱大衆部。

    此集藏傳及西域記之說。

    大天已後大衆部所傳明。

    因不分窟内外。

    迦葉請阿難結集諸藏作此說明。

    學者審知) 【章】四分律雲(至)前後别也鈔曰。

    四申法藏部傳說。

    四分律者。

    五十四(九丁)之文也。

    彼意雲。

    大迦葉本俱五百人結集三藏已時雲富耶奢。

    更與五百阿羅漢。

    來至迦葉結集處欲聽。

    更為重集三藏故。

    根本迦葉五百人。

    與後富耶舍五百人合論雲有千人。

    至實義無相違(雲雲)(今雲。

    此律中會大乘相傳雲千人結集也)此是佛滅後第三百年。

    烏仗那國有化他部。

    從其分出法藏部傳說也。

     【章】真谛雲夏(至)供養舍利鈔曰。

    五申迦葉選取千人由。

    此中三文。

    初舉真谛說。

    次舉智度論說。

    後舉西域記說。

    今即初也真谛雲者。

    未詳所據今夏安居等者。

    入涅槃年。

    其夏安居。

    如佛在世。

    請諸佛弟子。

    朝暮日中三時。

    禮拜供養舍利。

    問。

    雲何此說為結集緣由耶。

    答。

    次所雲阿奢世王。

    供養千僧以令結集。

    是事自佛在世。

    如是供養。

    至入涅槃年之夏安居。

    三時供養舍利。

    其夏安居初十五日。

    大迦葉語阿阇世乞千僧食。

    為令意味連貫。

    舉真谛說為始。

    論為次。

    記為終也。

    以洴沙得道等者。

    洴沙謂頻婆沙羅王。

    論二(六丁)曰。

    頻婆沙羅王得道。

    八萬四千眷屬亦各得道。

    此時王教敕官中常設飲食供養千人。

    阿阇世王不斷此法。

    爾時迦葉思惟言。

    若我等常乞食者。

    當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阙法事。

    今王舍城。

    常設飲食供給千人。

    是中可住結集經藏。

    以是故選取千人不得多取(雲雲)是時夏安居等者。

    結集始日時也。

     【章】西域記雲(至)十五日集鈔曰。

    後舉西域記說。

    記第九(十四丁)文。

    此示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結集始日時也。

     【章】智度論雲(至)故留殘結鈔曰。

    示結集時相中。

    第二申除去居學地阿難。

    此中大分為三。

    初申阿難留殘結不令住。

    二申迦葉舉阿難罪不令住。

    三申阿難令去。

    今即初也。

    牽阿難出等者。

    西域記九曰。

    大迦葉召阿難而謂言。

    汝未盡漏。

    宜出聖衆。

    阿難曰。

    随侍如來多曆年所。

    每有法義曾未棄遺。

    今将結集而見擯出。

    法王寂滅失所依估。

    迦葉告曰。

    勿懷憂惱。

    汝親侍佛。

    誠複多聞。

    然愛惑未盡。

    習結未斷。

    阿難辭屈而去(雲雲)久可得道者。

    阿難自言。

    我能有力智疾應得道。

    但諸佛法。

    阿羅漢者不得随侍。

    我留殘結。

    故思供給左右。

    由此久謂疾也。

    故謂故思。

     【章】大迦葉言(至)故可聽度鈔曰。

    此下二申迦葉舉阿難罪不令住。

    此中六文。

    初舉度女罪。

    二舉索水不與罪。

    三舉不答罪。

    四舉蹈衣罪。

    五舉陰藏相示女人罪。

    六明舉罪違文。

    今即初也突吉羅忏者。

    對首忏悔也。

    至下具釋四分律雜揵度者。

    律四十八(十丁)犍度五十四(六丁)之說。

    此舉阿難答違文。

    犍度梵語此雲蘊。

    又雲法聚。

    真谛天親傳制為八伽蘭陀。

    即此間雲八犍度。

    伽蘭陀譯為結。

    亦雲節。

    謂義類各相結屬故雲結。

    又攝義令不散故雲結。

    義類各有分限故雲節(雲雲)雜者八犍度之一也。

    八謂一雜(明小乘不相似義)二使(百八煩惱)三智(十智)四業(三)五大(四)六根(練)七定(入)八見(六十二見也)大愛道尼者。

    摩诃波阇波提。

    此雲大愛道。

    佛摩耶夫人之妹佛姨母。

    具如大愛道比丘尼經中。

     【章】二者迦葉(至)令水清也鈔曰。

    二舉索水不與罪四分法雲者。

    律五十四(六丁)舉違文也。

    郁多羅僧者。

    此雲中價衣。

    如資明。

     【章】三者迦葉(至)非我惡心鈔曰。

    三舉佛問不答罪。

    若有能修等者。

    西域記七(十三丁)曰。

    庵沒羅國側有窣堵波。

    是如來告涅槃處。

    佛昔在此告阿難言。

    其得四神足者。

    能住壽一劫。

    如來今者當幾何。

    如是再三。

    阿難不答。

    天魔迷惑故也。

    阿難從坐而起。

    林中宴點。

    魔來請佛請入涅槃。

    佛許期。

    劫後三月吾當涅槃。

    魔聞歡喜而退。

    阿難林中感惡夢。

    驚問佛。

    佛告阿難。

    吾先告他。

    他為魔弊不時乞留。

    魔王勸我早入涅槃。

    許之期。

    斯夢是也(雲雲)又智度論(八丁)二曰。

    佛問汝。

    若有人四神足好修。

    可住壽一劫若減一劫。

    佛四神足好修。

    欲住壽一劫若減一劫。

    汝默然不答。

    問汝至三。

    汝故默然。

    汝若答佛。

    佛四神足好修。

    應住一劫若減一劫。

    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

    是汝突吉羅罪(雲雲)四神足者。

    四謂一欲·二勤·三心·四觀·此四皆以心所法中定為自性。

    言神足者。

    定所生果名神。

    謂神通變化靈妙德用也。

    足謂欲勤心觀四因所生等持名足。

    神之所依名足。

    從因定果(神變)名雲四神足也(從因與果者。

    此有兩重因果。

    初重謂欲勤心觀為因則四因。

    所生定為果。

    後重謂欲等四定為因。

    則此因所生果神變為果。

    因名足果名神。

    初重因果。

    以用四法用也。

    為因四法自性體定為果。

    後重因果。

    具四法用定為因。

    定所生神變為果) 【章】四者迦葉(至)蹈佛衣上鈔曰。

    四舉蹈衣罪僧伽梨者。

    三衣中大衣也。

    三衣者。

    一僧伽胝婆參。

    唐譯雲上衣。

    入王宮聚落。

    此衣最在上被故。

    或上講座得着。

    不得掃地及禮拜師尊等。

    舊雲僧伽梨。

    此雲雜碎衣。

    條相多故為名。

    二嗢怛羅僧伽波參。

    唐譯雲上被衣。

    在寺内即被七條。

    在五條上。

    嗢怛羅僧伽是上被義。

    婆參是衣。

    若上講座禮拜三寶着是。

    此亦雲中衣。

    在大衣下五條上故雲中。

    舊雲郁多羅僧。

    此雲中價衣。

    約衣财直可謂為賤。

    三安怛婆參。

    唐譯雲内衣。

    安怛内義。

    但三衣時。

    五條儭體故雲内衣。

    亦名少衣。

    亦名下衣。

    行路作務時着此小衣。

    舊雲安陀會。

    此雲下衣。

    若小乘教說三衣。

    以長阿含經二十二因緣品為根本。

    廣說如諸部律中。

    若大乘說。

    則以瑜伽二十四聲聞地出離品為根本說。

    廣據大乘諸師釋義。

    辨三衣條相者。

    由小乘諸師所言。

    下衣五條。

    一長一短。

    中衣七條。

    兩長一短。

    大衣有三。

    下品三謂九條·十一條·十三條。

    各兩長一短。

    中品三謂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

    各三長一短。

    上品三謂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

    各四長一短(此是薩婆多論之說也)若由大乘說。

    瑜伽聲聞地曰。

    謂有大衣。

    或六十條或九條等。

    或兩重刺名僧伽胝。

    被服受用。

    能正将護說名為持。

    中衣下衣條相同小乘說四分律雲等者舉違。

    五十四(六丁)五百結集法之文。

     【章】五者迦葉(至)而故破戒鈔曰。

    五舉陰藏相示女人罪。

    佛陰藏相。

    三十二相中之一相也。

    餘文易了。

     【章】四分律中(至)及不問戒鈔曰。

    六舉罪違文無此一種者。

    無前所明示陰藏相舉罪佛遣為侍者等者。

    涅槃經四十憍陳如品曰。

    佛意為欲令誰作給使耶。

    目連即便入定。

    見如來心在阿難許。

    阿難辭去。

    目連言佛意在汝。

    阿難立三願衆許。

    是故奉給如來(雲雲)是今雲阿難不肯為一罪。

    集藏傳等下。

    是亦所舉違。

     【章】智度論雲(至)迦葉語竟鈔曰。

    申除去阿難雲文中。

    第三申阿難令去雖說有六等三句。

    章主文四分律雲已下。

    五十四(六丁)取意也。

    文意易了。

     【章】便自閉門(至)空何所求鈔曰。

    正示結集時相。

    三文中第三明阿難漏盡共大衆結集法藏。

    此中五文。

    初明由阿難去喚憍梵波提不來入滅。

    二明阿難漏盡至結集所。

    三明阿難降魔結集相。

    四辨諸部相傳有異說。

    五舉異說會。

    今即初也。

    阿那律等下。

    申選取千人。

    阿難留結令去已阙一人故欲喚憍梵波提。

    阿那律梵雲阿泥律陀。

    此雲無滅。

    佛之黨弟也。

    雲阿婁陀訛也。

    憍梵波提梵雲笈房缽底。

    此雲牛相。

    前生從牛來。

    作牛蹄牛齝之相号曰牛相(已上玄贊)遣使請來者。

    此僧使名善覺比丘。

    常為衆僧作使至天上(是分别功德論之說也。

    法苑珠林三十四初丁引)汝可疾來者。

    迦葉指憍梵雲汝佛日滅那者。

    周記曰。

    問。

    西域記等言。

    迦葉登山擊槌時。

    彼三千聖憍梵已知。

    何故今問佛滅度耶。

    答。

    且為二釋。

    一自不知。

    問。

    二部說不同不旁會釋(已上周說)今雲。

    迦葉擊槌之時。

    憍梵入滅盡定。

    故不聞聲。

    佛法欲散大人等。

    散謂欲散滅也。

    大人者。

    周記曰。

    佛舍利弗俱名大人(雲雲)今雲。

    大人過去四字。

    恐應在佛法欲散之上。

    不爾佛入大人言義不成也。

    離欲大師者。

    周記曰。

    佛世尊也。

    和上者。

    舍利弗也。

    即起神變等下。

    明憍梵不來入滅集藏傳下舉違文。

    由此傳文不入滅不來也。

     【章】大智度論雲(至)衆睹感歎鈔曰。

    二明阿難漏盡至結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