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一

首頁
    萬能治法藏。

    俱服謂十億。

    洛叉謂十萬如宗輪疏者。

    現流宗輪疏。

    不見八萬四千釋義。

    對法論十一明乘數。

    如次下引總是第二等二句。

    結第二門竟。

     【章】第三辨廢(至)非宗所明鈔曰。

    自下當章十門之中。

    第三辨廢立門。

    此中大分為三。

    初标牒。

    次廢小乘。

    後立大乘。

    今即初次也。

     【章】于大乘中(至)萬四千等鈔曰。

    此下大文後立大乘。

    此中大分二文。

    初總明。

    二别明。

    此即初也。

    唯立二藏者。

    下上二藏。

    二種三藏者。

    經律論三。

    聲緣菩三。

    六藏者。

    大小乘各三藏。

    問。

    廢小立大中。

    雲何舉聲緣二及舉小乘三藏耶。

    答。

    此中廢小廢小乘傳說四藏。

    唯立大乘教所說藏。

    此所舉二藏。

    天親攝論所說。

    二種二藏。

    諸大乘教處處所說。

    六藏八萬四千等。

    亦如前明。

    大乘經論所說。

    故今舉此等雲立大乘。

     【章】天親菩薩(至)唯說二藏鈔曰。

    此下二别明。

    此中有四。

    初明二藏。

    二明二種二藏。

    三明六藏八萬四千藏。

    四總明大乘不共說結。

    今即初也。

    如是三藏者。

    經律論三藏。

    下乘上乘等者。

    乘謂能運載(教理行果)所運載(所被機根)下謂下劣(機根)不遍(所修所益)不盡(所斷所證)故上謂(上根)遍(所修觀行所益二利)盡(所斷我法二執所證佛果圓滿)故。

    如是能運(行等)所運(機根)有差别故。

    能诠教攝所诠亦立下乘藏上乘藏。

    此意說言下章主文。

    明雖有中根獨覺攝入下乘之由又如力中等下。

    舉例示力。

    謂智力即十智力。

    十智力中有根上下智力。

    不雲中智力。

    若雲有上下力。

    自知相形有中。

    故但雲下上或上或下者。

    或謂不定之辭。

    于上品中稍近下是應中。

    亦于下中品。

    其中稍近上亦是應中。

    故雖雲中。

    在上下間不說中力。

    今亦複爾。

    但以下上一往相形不言中乘。

    根劣業淺下。

    明一往形獨覺攝下乘由。

    獨覺雖中根品。

    以勝劣分為劣。

    意業亦雖勝聲聞。

    以淺深分為淺。

    所以何者。

    獨覺所斷亦唯人執。

    不斷法執盡故。

    所證果亦生空。

    不證法空盡故。

    所修行亦十二因緣。

    不修不共佛法二空真如。

    不廣大故。

    所利益之亦唯自利。

    不利有情。

    不廣大故。

    一往相形。

    與聲聞同。

    唯立二藏不别立也。

     【章】普曜等經(至)不增不減鈔曰。

    此下别明中二明二種二藏此中亦二。

    初第一種三藏。

    後第二種三藏。

    今即初也。

    等言等阿阇世王。

    經以兔馬象譬喻。

    立聲緣菩三藏。

    随機上中下三行。

    有淺深能乘教示亦有淺深。

    立此三藏不可增不可減。

     【章】又立素呾(至)非增減者鈔曰。

    此下後第二種三藏。

    此中三文。

    初标牒。

    次以四釋十義辨三藏不增不減。

    後結釋三藏不增不減。

    今即初也。

    一素呾纜藏。

    二毗奈耶藏。

    三阿毗達磨藏。

    如次經律論三。

    此三不可增亦不可減也。

     【章】天親菩薩(至)與對法同鈔曰。

    第二種三藏中。

    第二以四釋十義辨三藏不增不減。

    此有二文。

    初标天親攝論有四釋中。

    含拾義以辨。

    二正以十義辨。

    其四釋者。

    一由九緣立三藏。

    二開示三學立三藏。

    三由說滿決擇法義立三藏。

    四以四故立三藏。

    此四釋中。

    攝論所說三複次。

    如對法第十一(四丁)廣明。

    四釋與十義相攝如何。

    謂第一義。

    以四故立三藏。

    第二第三義由說故立。

    第九十義由滿故立。

    第八義由決擇故立。

    第四義開示三學故立。

    第五六七義。

    由九緣故立。

     【章】第一義雲(至)作證所由鈔曰。

    此下二正立十義辨有十文。

    即十義。

    二邊行者。

    着苦樂二邊行。

    在家着欲樂。

    外道着苦行等初不肯修者。

    多疑惑者不信三寶。

    因不如教修習。

    說契經對治此疑失。

    次修颠倒者。

    耽着苦行樂行者。

    因着修習漸增颠倒。

    由戒律知開遮得中行後解非真者。

    自見取者正智不生。

    由論藏決斷簡擇。

    明了照諸法相。

    惠解令真為對治故者。

    四故第一故。

    為對治此等三失故。

    如次說經律論三藏。

    此總舉故經中為彼等者。

    四故中第一故。

    彼謂彼疑惑事世親攝論曰謂為對治疑惑立素呾濫藏。

    若于彼彼義中有疑惑者。

    即為決定宜說彼彼義故(雲雲)對法論亦同說。

    令其趣入者。

    由疑信不決者。

    令聽契經決趣入真實律中開許等者。

    世親攝論曰。

    為對治二邊受用立毗奈耶藏。

    謂遮有罪着欲樂邊受用故。

    及開無罪不自苦邊受用故(雲雲)對法論曰。

    為欲對治受用二邊随惑故。

    建立毗奈耶藏。

    二邊者。

    謂欲樂行邊自苦行邊。

    對治受用者。

    遮彼畜積等故。

    開彼受用百千如法衣服等故(雲雲)一百一具故者。

    如法衣服等也(四故中第三故)令處中行者。

    不苦不樂行雲處中行也論中顯照等者(四故中第四故)論藏問答決擇諸法性相。

    破邪顯正故。

    破自見取令生真樂。

    此中即是等者。

    謂此第一義中。

    即是對治未入佛法疑惑說經。

    對治已入者着苦樂二邊行說律。

    為對治自見取以正智作證說論。

    所由謂故(即四故之故也) 【章】第二又約(至)即戒取故鈔曰。

    此第二義。

    四教中第三一分約說立三。

    三藏能治。

    疑·邊行·見取所對治也。

    此所治三。

    初無漏見道所斷。

    三共分别起故。

    就見道斷。

    說經律論能治立三藏名二邊行等者。

    苦樂二邊行非惑故。

    是雲見斷所治。

    難了故别設。

    釋惑中戒禁取見攝故。

    是見道斷。

     【章】第三又依(至)唯說三藏鈔曰。

    此第三義四釋中同前障入道者。

    障悟入真理無漏道(道謂上智也)諸惑業所對治三藏能對治。

    此總舉惑業也。

    一切煩惱下别明。

    初舉惑二類者。

    攝一切煩惱相。

    今為二類。

    一者獨預疑惑為本。

    一切惑起以經對治。

    二者決定見取執為最勝。

    能得淨為首。

    一切惑起以論對治雖求入道等下。

    後舉業妙行者諸善行也。

    為得人天果報受五欲樂。

    着苦樂二邊行。

    此是以律對治。

    此是現在所受惑業。

    為令除是。

    唯說三藏不說餘也。

     【章】第四又諸(至)不增不減鈔曰。

    此第四義。

    四釋中第二釋。

    一一增上等者。

    諸聖教中。

    或戒學為宗說。

    或定學為宗說。

    慧學為宗。

    三學之中。

    一一增上。

    對機說各不同。

    多說定經。

    多說慧論(阿毗達磨)多說戒律。

    故唯三藏。

     【章】第五又為(至)阿毗達磨鈔曰。

    此第五義。

    四釋中初釋由九緣立惡律儀者下表無表章明此名體。

    為是者以律對治。

    多散亂者以經對治。

    多煩惱者以論對治。

     【章】第六又為(至)次第立三鈔曰。

    此第六義。

    四釋中同前惡業多者以律對治。

    愛多者以經對治。

    見多者以論對治。

     【章】第七又為(至)次第立三鈔曰。

    是第七義。

    四釋中同前。

    五六七合為九緣立。

    嗔多者以律對治。

    貪多者以經治。

    癡多者以論治。

     【章】第八又為(至)次第立三鈔曰。

    此第八義。

    四釋中第三一分。

    畏惡趣者以律對治。

    畏欲界以經對治。

    周記曰。

    由欲界而修定者也。

    畏三界者以論對治。

    周記曰。

    于修慧得離三界也。

     【章】第九為得(至)得法身故。

    鈔曰。

    此第九義。

    四釋中第三由滿立三事等者。

    法身·般若·解脫。

    是名大般涅槃。

    大涅槃經。

     【章】第十為得(至)定發通故鈔曰。

    此第十義。

    四釋中與第九同。

    文意易了。

     【章】如是差别(至)增不減故鈔曰。

    此第二種三藏中。

    第三結三藏不增不減。

     【章】即以此義(至)第十一說鈔曰。

    此别明有四中。

    第三明六藏八萬四千藏。

    此義者。

    上所雲不增不減經律論三藏義也。

    分上下乘者。

    菩薩乘經律論三藏。

    聲聞藏經律論三藏。

    合為六藏。

    前文所論外更無别義也乘此複成等者。

    對法論十一(初紙以下)曰。

    如是三藏。

    具有八萬四千法蘊。

    謂依聲聞乘。

    尊者阿難常所受持。

    問。

    一一法蘊其量如何。

    答。

    十百之數是法蘊量。

    十百者千數義也。

    若爾何故不直說此千千數耶。

    為顯建立一一法蘊千數因故。

    所以者何。

    初一數增以成十數。

    十數複增以成百數。

    千等數量。

    因十百數方得成立。

    謂十百名千。

    百千名百千。

    百百千名俱胝。

    如是等一切後後數位決定。

    用此十百二數随一為因。

    是故此中唯總取十百兩數。

    以用建立一一法蘊。

    由此數量。

    總計八萬四千法蘊。

    成八俱胝四十洛叉(雲雲)對法疏九釋曰。

    八萬四千法蘊中。

    如賢劫經廣辨。

    始從修習行法波羅蜜多。

    乃至最後分布佛體波羅蜜多。

    合三百五十度。

    皆有六到彼岸。

    合計二千一百。

    對貪·嗔·癡·及等分煩惱。

    一一皆有二千百。

    四法(三毒等分雲四)乘此有八千四百。

    複以此數法對四大六塵。

    亦名無義所生過失。

    一一皆有八千四百。

    以十法(四大六塵)乘合有八萬四千。

    論雲百千名百千者。

    梵語雲一洛叉。

    即百千也(今雲十萬也)此土大數之名。

    然合計當一億。

    百百千一俱服者。

    俱服謂梵語。

    即千萬也。

    即合計是京。

    就别号亦名百億。

    其八萬四千法蘊。

    一一以十乘之。

    即八俱服四十洛叉。

    計當八千四百萬。

    大數乘此。

    當八京四兆。

    細算之可知。

    論雲以千乘之。

    其本但以十百二數之。

    今就此言故知千也。

    此如佛地論亦明(已上對法抄文)。

     【章】然佛随宜(至)辨廢立也鈔曰。

    此别明中第四。

    總明大乘不共說結随宜者。

    随宜聞者機根佛立藏名。

    機根法者心上所現真善無漏聲名句文為體性。

    不取聞者識上所現似無漏聲名句文為體。

    今此所雲假似無漏。

    實謂真善無漏取實不取假故。

    是相·用别論。

    佛真無漏為質。

    聞者識上現似無漏。

    是故真無漏質是能教相。

    聞者識現似無漏相似能教用故。

    取相不取用取真不取似。

    是别别論。

    以真教相為收體故。

    雲假實殊途也。

    藏是能诠收藏。

    義意相同。

    随其所應等者。

    三性中。

    能說真教是淨依他。

    即圓成實。

    聞者似相染依他性。

    五法中真教正智如如。

    似相相分别。

    蘊中色行二藏。

    處中色法處。

    界中亦同而真收取無漏蘊處界。

    似相有漏三科。

    故随所應所收自知。

    所引教理者。

    以教理貳證成如前章說。

     【章】第五釋名(至)後釋别名鈔曰。

    自下當章十門之中。

    第五釋名義門。

    此中大分五門。

    初标牒。

    二分科。

    三總釋藏名。

    四别釋諸藏名。

    五結成。

    此即初二也。

     【章】釋總名者(至)所應知義鈔曰。

    此下當門五科之中。

    三總釋藏名。

    此有四文。

    初标科舉證。

    二章主釋。

    三舉有釋。

    四舉舊人說。

    此即初也。

    天親論者唐譯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