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瑜伽釋文緣者。
觀十二緣起悟果。
亦名緣覺待緣而覺下。
章主釋文。
依主義準前自知。
【章】素呾覽等三藏者鈔曰。
此下等二釋經律論中義。
此中有四。
初标牒。
二明素呾覽藏。
三明毗奈耶藏。
四明阿毗達磨藏。
今即初也。
【章】成實論雲(至)結鬘五義鈔曰。
此下二明素呾覽藏。
此亦有二。
初舉異部說。
二舉大乘說。
此即初也。
雜心論等者。
論第八(五丁)文。
瑜伽倫記雲。
雜心有五義。
明了論有七義。
廣釋如彼。
(雲雲)
【章】今大乘解(至)一切契經鈔曰。
此下二舉大乘解。
此有三文。
初舉翻名示證。
二廣釋契經名義。
三章主以離合結釋。
今即初也故瑜伽等下。
正示名契經證二十五者。
瑜伽二十五卷。
無此文顯揚第六者。
第六卷。
無此文。
第二十卷有此文。
章主暗記之失乎。
雲何素呾覽下。
顯揚論文。
由二十四事文。
論文作由四事九事二十四事。
一本作二十九事。
是非未詳。
【章】契者契當(至)合之義鈔曰。
此下二廣釋契經名義。
此有二。
初釋契言。
後釋經言。
今即初也。
【章】所言經者(至)釋素呾覽鈔曰。
此下後釋經言。
此有二文。
初以能貫義釋。
二以貫穿能攝義釋。
初中亦二。
初舉天親論能貫四故文為證釋。
後舉瑜伽顯揚能貫穿義為證釋。
今即初也天親論者唐譯一文謂于是處下。
章主取天親論意。
釋貫穿四故義。
于是處三字。
以境第七啭義釋依故言由此者。
以第三能作具啭義釋依故言為此者。
以第四為啭義釋依故。
而有所說四字。
屬上三啭義應見也。
真俗谛相者。
真谛相無别。
亦無不别相。
俗谛相有别相十善巧法者。
一蘊·二處·三界·四緣起·五谛·六食·七靜慮·八無量·九無聲·十解脫勝處等随密意等者。
随四意趣(一平等意趣。
二别時意趣。
三别義意趣。
四随自意樂意趣也)以說諸法以四種義等者。
以能貫穿四故義名為經也。
【章】瑜伽第二(至)是名契經鈔曰。
釋經言中。
二舉瑜伽顯揚能貫穿義為證作釋顯揚二十者。
論第六之說謂佛世尊下。
瑜伽論文。
顯揚文異義同。
彼彼方所者。
住處成就為彼有情者。
眷屬成就依彼所化等者。
對機說法攝聚聖語者。
此攝言非能攝義。
貫穿之穿義。
貫穿縫綴等者。
倫記雲。
解契經名略二義。
一貫穿等。
即是結鬘義。
二引義利等。
即是出生義(雲雲)今雲。
此倫記釋。
與今章主意相違。
章主但以貫穿一義。
釋此瑜伽文。
次雲前來雖以貫穿之義等故。
由是貫穿縫綴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為章主意。
【章】前來雖以(至)名為契經鈔曰。
釋經言二文中。
二以貫穿能攝義釋。
此中三文。
初以教攝教貫義釋。
二為成能貫能攝義舉四分律為證。
三為成能貫能攝義舉佛地論證。
今即初也以教貫義等者。
正以能貫能攝二義釋經言。
謂以能诠教貫所诠義。
以能诠教引攝衆生名經猶綖貫花等者舉譬。
衆生由教等者。
以譬合法此下意以貫穿能攝二義釋。
謂衆生由佛菩薩教示引攝。
不散流惡趣中。
此二句意。
教有能攝義理由教貫等者。
此二句教貫義謂諸義理。
由言教貫穿。
令不散失不隐沒。
此立教攝教貫二義。
以貫穿能攝二義。
釋經言已。
【章】四分律說(至)法即不滅鈔曰。
二舉四分律成能貫能攝義律第一卷如種種花等下舉譬。
十二年前下合法堪受略教者。
以如花散置喻。
合受略教法若有經教下。
以能貫能攝結名經。
若有經教二句。
能貫義人無異見二句。
能攝義也法謂如來正法。
【章】故佛地論(至)因之為經鈔曰。
三舉佛地論成能貫能攝義。
以佛聖教者。
能貫能攝義及所化生者。
如次所貫所攝。
【章】契理之經(至)俱屬教故鈔曰。
舉大乘解有三文中。
等三章主以離合結釋契理之教下。
契經二字。
離合作釋若但若經等者。
以素呾覽不雲契。
但翻名經非六釋。
無離合故。
然素呾覽等下。
以教貫教攝釋。
謂有教貫教攝。
素呾覽體。
即是能诠教藏。
謂能诠教藏體。
持教貫教攝素呾覽用持業釋也素呾覽體持能诠教藏用亦得以經及藏等者。
成同依義。
彰持業釋。
體用不離故互用體用。
翻為持用自應知已。
今檢靜法華嚴刊定記曰。
修多羅此雲契經。
古來相傳多同此釋(乃至)若契經二字。
皆是名者。
雲何梵本不雲欲底修多羅(雲雲)攝大乘論。
佛地論等皆雲。
由能貫攝故名為經。
不言貫攝即是經目。
由是譯家。
借義助名稱契經耳。
今依敵對但可稱經。
故智論第二。
呼修多羅藏以為聖藏。
此經之一字。
尚非六釋所收。
何通持業依主。
若帶藏教之名。
容有藏教名容有持業。
應知。
諸論所釋契字。
自解經契義。
非契是經名也(雲雲)今雲。
此釋尤爾。
【章】毗奈耶者此雲調伏鈔曰。
此下釋經律論三藏名義中。
第三明毗奈耶藏。
此中四文。
初标牒示翻名。
二舉證釋調伏名義。
三舉攝論四故釋。
四章主結釋。
今即初也。
【章】八十五雲(至)名為調伏鈔曰。
二舉證釋調伏名義。
四種有情等者伽八十五(三丁)曰。
何等為四。
謂于先世身自體中。
聽聞常見。
今起常見感見(是一)由斷見(是二)由現法涅槃界見(是三)由薩迦耶見(是四)是雲四種有情數習解脫見者。
數數因邪勝解起邪解脫見熏種名界。
非涅槃謂涅槃名邪解脫見。
所集成界者。
倫記曰。
習邪勝解熏種名界。
謂先世聞說我身是常。
不從因生。
則是解脫。
數習此見熏成種子。
故于今世由彼為因。
熏習邪解脫熏種成界(雲雲)及界智力者。
上句種種之言。
令冠界智上須意解也彼先所有等者。
以佛智力。
尋求彼先世先身所熏習有邪勝解界(種子)彼後念熏習界。
随應調伏。
為轉四種法教示者。
此中四種法教。
謂無常·苦·空·無我四種法教。
此四雲何轉。
伽八十五說。
為初邪界有情(常見)說因滅故行滅。
由行盡門說無常性。
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
為随第二邪界斷見有情。
說因集故行集。
由行起門說無常性。
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
為随第三邪界(現法涅槃)有情。
由諸行苦門轉正法教。
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
為随第四邪界(薩迦耶見)有情。
若離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
由諸行空門轉正法教。
若即諸行起薩迦見行者。
由無我門轉正法教。
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雲雲)今問。
轉無常苦空無我四教。
雲何為調伏為戒律藏耶。
答。
于諸有為行現空無我。
則無由起貪嗔癡。
此三不起。
無起殺盜淫恚由等。
又離斷常二見遠離諸罪等。
自應準知。
【章】天親釋雲(至)此論第一鈔曰。
三舉攝論四故釋。
唐譯攝論一釋曰。
此中犯罪者。
謂五衆罪。
等起故者。
謂無智故(無知故前後等起犯罪)放逸故(放逸數數現行無愧犯)煩惱盛故(由三毒不善心起犯)不尊敬故(無慚不崇重賢善犯罪)而犯諸罪出離故者有七種。
一各各相對說悔所犯(忏悔不犯罪)二誓受治罰。
謂授學處等。
三等有妨害。
先制學處後。
由異門不複開許。
四别更止息。
謂僧和合還舍所制。
五轉依謂苾刍苾刍尼。
轉男女形故舍不共罪。
六由真實觀。
謂作殊勝法殟柁南諸行相觀。
七由法爾得。
謂由見谛法爾得。
無小随小罪(雲雲)周記釋曰。
等起者。
由不善心等起身語業。
還淨故者。
忏悔也。
出離故者。
依前大衆出煩惱也(前三七種中第一也)或雲出離者。
依持(雲雲)(前雲七章第二)
【章】調者和禦(至)亦依主釋鈔曰。
四章主結釋和禦者調謂和禦謂即調也。
制滅者。
制滅罪也。
調和控禦身語等者。
以身語意業不令粗惡為調和。
敬慎發身語業雲控禦。
亦調亦伏者。
調和即制伏。
非在别起。
同依釋也。
調伏之藏等者。
調伏身語是修行事。
藏是教示。
依調伏行之教示。
藏依主得名。
【章】阿毗達磨(至)伏法通法鈔曰。
此下釋經律論名義有四文中。
四明阿毗達磨藏。
此中有四。
初标牒舉翻名。
二由天親解出四義釋。
三舉所餘釋義。
四對摩呾理迦釋。
今即初也。
阿毗四義者。
大小乘教各立四義·若由小乘對法者。
婆沙第一所說。
世友六義中第三四義。
數法者。
同論一所說。
世友六義中第六義婆沙一(十一丁)曰。
複次能于諸法。
以無量門數分别故。
名阿毗達磨亦名數法伏法者。
婆沙一所說。
十二大論師二十四複次第一說。
婆沙曰。
複次能伏一切外道他論故。
名阿毗達磨。
阿毗達磨諸大論邪徒異學無能敵故。
亦名伏法(雲雲)通法者。
順正理論一說。
謂諸契經名為達磨(雲雲)若大乘說。
天親攝論一舉四義說。
今章所引四義是也。
【章】天親解雲(至)皆持業釋抄曰。
二由天親解出四義釋。
此中四文。
初釋對法。
二釋數法。
三釋伏法。
四釋通法。
今即初也。
此法對向無住涅槃者。
此教法對向無住涅槃果能說諸谛等三句。
明對向所由。
謂能說二字即教法也。
此教法能說諸谛理(小乘對法四谛理。
今大乘對法第一義谛。
于一切法說故雲諸也)菩提分法(十八不共佛法等)等妙行故。
對向無住處涅槃果(小乘對法有餘無餘涅槃。
今大乘對法無住處涅槃。
即佛果也)由是能說二字。
即對向義也。
對法疏一引天親論文已雲。
今依大乘。
對法之體不唯慧論。
通教理行果。
與俱舍所說不同。
由此(教理行果)釋法體。
即是教能說妙行對向果故(今雲。
此以大乘教法能說理行故。
對向果雲對法義也。
以教對果也)又雲。
此法(大乘教法)能說諸谛理故。
亦可言以教對理(今雲。
能說為對向。
大乘教法對向谛理故。
以教對理雲對理)又雲。
此(大乘教法)能說菩提分法等。
而亦可言以教對行(上來)即以教法對理行果名為對法。
次第隔越。
其義皆成(以行向果。
以理向果。
此隔越雖爾非今所用。
今但以教對理及行果。
雲對法。
今釋藏名故)若依此解下。
章主結釋對法藏名義。
對法疏中。
次第隔越說成其義。
今但以教法對向果雲對法也能對名對者。
能對言能說者義即大乘教法。
此教能對名對。
體即是教者。
能對體即是教法能說妙行等者。
能對教法能說妙行。
令對向無住處涅槃果。
此彰能對向教法名雲對法。
對即是法等者。
此教法體。
持能對向用。
持業得名。
對法即藏等者。
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