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若爾三智能伏如何有殊耶。
謂加行伏但是漸伏。
根·後無漏智伏。
通漸頓二伏。
是雲漸頓有殊也。
問。
漸頓二伏相何别。
答。
成唯識十說能伏道曰。
加行·根本·後得三智。
随其所應漸頓伏彼(雲雲)秋篠肝心雲。
根本·後得。
伏已更起名為漸伏。
一伏不起者名為頓伏(雲雲)如前已辨者。
此章初(二丁)具辨。
【章】佛性論雲(至)名無生智抄曰。
三文中。
二會違佛性論雲等者。
此正舉違文第三總攝品取意引文。
此論天親菩薩造。
真谛三藏譯。
有四卷。
彼論文曰。
拔除梨耶識中一切生死果報。
依阿梨耶識為本故。
未離此識果報不斷。
于法身中。
由兩道故二世滅盡。
故說拔除(解雲。
言兩道者。
一無分别智。
能拔除現在虛妄。
能清淨法身即名盡智。
二無分别後智。
能令未來虛妄永不得起。
圓滿法身。
即無生智。
拔者清淨。
滅現在惑。
除者圓滿。
斷未來惑故名拔除。
今取大意引之。
故文段異又纂中解雲。
依唯識正義舍斷果報。
共解脫道故。
此中拔除本識。
依盡無生。
雖四瑜伽等雲盡無生智通世出世。
今就一相初起盡智。
無分别後起無生名後得智。
不違諸文。
何煩和會雲雲已上秋篠抄解釋也)。
【章】此依斷迷(至)不須和會鈔曰。
會違中。
此文正會章主文。
此依斷迷等下。
與會釋文。
此謂指佛性論文。
依斷迷理者。
見道斷惑迷事者。
修道斷惑。
初後大位者。
初言指初見道。
集因斷故。
苦果不生真見道位。
是現在故。
真智起。
迷理集因惑斷。
是名盡智。
相見道位。
是未來故。
增長智起。
苦果不生。
是無生智。
後言指修道位。
而複初言。
真見道根本智。
後言相見後得。
亦修道位。
根·後名初後位。
悉有斷惑功用。
判此二智者。
佛性論說。
盡·無生二智。
為丁切根後二智論實等二句。
結與會意又非典據等二句。
此奪釋文。
周記雲。
此佛性論中義。
與諸教有相違故。
雲非典據。
翻譯家加增文。
名非典據(雲雲)秋篠雲。
佛性論中雖有此文。
勘梵本無此說。
故知。
真谛所量非正論文。
故不須會(雲雲)(已上秋篠)。
【章】五四念處(至)成相違也鈔曰。
十文之中。
五四念處斷障四念處者。
新譯雲四念住。
如瑜伽·顯揚(十九卷十八丁已下)雜集(第十初丁已下)身·受·心·法為所緣境。
欲勤·策·勵·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
是能修習心差别。
念慧二心所為能觀體。
與念慧法相應心心所。
為念住助伴也。
大乘雖不作等者。
周記釋雲。
大乘無文作四念處而斷于惑。
法念名通。
以理而言。
得此法念而斷于惑。
小乘宗中。
總緣四谛名法念處。
别觀于苦。
實以為苦。
名受念處。
今文乘者。
觀于苦等非苦非不苦。
不定執一。
名之為總。
與彼不同(雲雲)(今雲。
此周記釋。
雖無違害。
雲大乘無作四念處而斷于惑之文。
恐為不穩。
讀大乘論文。
顯揚對法等中。
說身·受·心·法各别影像随觀。
亦說各别斷舍所治。
不可雲大乘無文故。
今章文。
無文之字。
但雲雖不作念處行相。
此文意說。
大乘論中。
說四念住觀行及斷惑相。
約身·受·心·法之四各别行相之觀稍少。
總合身等四說能習所習助伴等相。
尤為多。
瑜伽·顯揚·對法尤爾)然道理是者。
此文意雲。
雖不作念處各别行相。
然大乘所觀道理。
身·受·心·法四。
與一切法。
非别非不别。
是絕言境。
諸法法體。
真實道理。
即法念處之總緣念處。
應雲非别相念處觀行。
故雲非别相也總緣法觀等三句。
明總緣法觀是能對治諸文同故者。
大乘者說初念身三種(一念内身不淨。
二念身似清淨。
如身皮分。
三念身份變壞不淨。
如死後青瘀等身份)二念受三種(苦樂舍三)三念心三種(樂等三受相應一切心心所法)四念法三種(一切善·惡·無記三性諸法相)如是三種影像随觀(與所觀事同分類名影像。
與其影像相似聞思修三所成慧雲随觀。
與其慧俱念力故)由念力故。
念法無迷無惑名念力住。
是大乘四念住修觀相。
如顯揚論第十(十八丁)說。
又四念住斷惑相。
亦俱斷九種障·三雜染·三所愛·二随惑。
非四念各别有斷障。
是亦同論同處說也。
又小乘者說身·受·心·法并慧為體。
觀身不淨。
觀受無樂。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是為修相(秋篠抄以此修相。
為大小乘通修相。
對法論第十雖有如是修相說。
此随轉理門。
顯揚所說。
應為大乘實義)又小乘說斷惑相。
婆沙·俱舍·雜心等雲。
四念處中。
以法念處斷諸結使。
非餘三處。
修慧中具四念。
彼法念處能斷煩惱。
總境界故。
非餘念處。
事境界故(已上薩婆多說)亦成實論中。
雖不說一一念處治如是煩惱。
然彼論雲念斷假名心惑。
當知。
四念處俱斷煩惱(已上秋篠抄中所舉取意)大乘宗中。
說斷惑相。
如攝大乘論中(無性第三九丁已下)彼論曰。
複次雲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為雜染因。
複為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
又出世心昔未曾有。
故彼熏習決定應無。
既無熏習。
從何種生。
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雲雲)(無性釋雲。
最清淨法界者。
諸佛法界永離一切客塵障故。
言等流者。
謂從法界所起教法無倒聽聞如是教法故名正聞。
依此正聞所起熏習。
是名熏習。
即此熏習能生出世無漏之心。
名為種子。
如是種子。
非阿賴耶識。
是未曾有故)論曰。
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
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
依聞思修。
多分修作得相應故。
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
亦是法身種子。
與賴耶違。
非賴耶攝。
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
雖是世間。
而是出世心種子性。
又出世心。
雖未生時。
已能對治諸煩惱纏。
及諸險惡趣。
已對治一切惡業令朽壞。
又能随順逢事諸佛菩薩。
雖是世間(無性釋雲。
似有漏故)應知。
初修業菩薩所得。
亦法身攝。
聲聞獨覺所得。
唯解脫身攝。
又此熏習非阿賴耶。
識是法身解脫身攝。
如如熏習下中上品。
次第漸增。
如是如是異熟果識。
次第漸減。
即轉所依。
既一切種所依轉已。
即異熟果識。
及一切種子。
無種子而轉。
一切種永斷(無性釋雲。
即轉所依者。
如服仙藥轉所依身。
雖無命終受生。
而有舍劣得勝無種子而轉者。
應知異熟果識。
唯無一切雜染種子。
是故說斷一切種。
永斷者。
一切種子品斷故雲雲)今雲。
大乘所說斷惑。
如如熏習。
依聞·思·修增長所得永斷。
應知。
顯揚所說諸念影像随觀。
由念力故。
念法如如無惑。
熏習永斷。
是即今文所雲總緣法觀。
能斷諸惑者是也。
諸文同故者。
小乘教。
總緣四谛觀名總緣念處。
大乘教。
于一念一法。
觀一切法同時同處非即非離絕言緣起如如體相。
是名總緣法觀。
但于四谛。
總緣斷惑。
與一切法如如總法觀斷惑。
大小二教所诠法體。
雖有差别。
所由能诠教文。
同雲總觀斷惑故。
彼于大乘不生疑惑。
為益彼等。
于彼能诠近我宗處。
說絕言如如法性也。
是今取諸文同之旨趣也空無我觀等者。
大乘立總緣法觀能斷諸惑之理。
謂小乘宗。
亦言空無我觀能斷諸惑。
總緣諸法作空無我觀故。
但别緣苦谛空無我智。
非能斷惑者。
我大乘對法論等。
亦皆唯緣總法觀能斷諸惑。
故今雲大小乘諸文同。
不爾唯苦等者。
正立理文。
若不前來如所言說。
唯苦谛上别緣空無我智。
能斷惑者。
即違自他所據論文。
故雲不爾唯若成相違也。
又周記釋不爾唯苦成相違也二句雲。
不非總緣名為法念。
不同小乘等緣于苦等實為苦等。
故雲成相違也。
大乘通一切法。
以安立非安立不作總緣。
阙一切法如如非安立谛也。
若強爾則。
應成與無上大乘施設建立。
于緣絕言真如之無分别慧之誠言相違也(已上周記取意)今雲。
周記所釋尤優也。
(藥師寺三松院)
法相大乘末學釋基辨(生年七十三歲)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抄卷第十三終
寬政第二歲次庚成臘月二十一日。
于南都興福寺蓮成院對屋寓居越年之砌。
拭老眼筆記之竟。
解釋若有過失。
俟後之君子而已。
願以此少善。
臨命終時心不颠倒。
一切諸佛現安慰。
願共諸衆生速得往生。
都史内衆面見慈尊。
回向無上大菩提。
回向四恩法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