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三

首頁
    行種子。

    不斷習氣(習氣者。

    非雲種子。

    斷種子後之氣分。

    無堪行性也)以觀粗故者。

    明二乘人空觀不斷習氣所由。

    觀粗者。

    謂二乘人。

    觀粗相煩惱障及業果。

    以令人空無我。

    不觀諸法細相故。

    與菩薩所修人空觀異。

    如次具辨。

    然雲解脫道斷等者。

    會前所言違文。

    釋不斷習氣文。

    或疑雲。

    前明四道文中。

    雲唯無間正斷伏惑。

    解脫道中斷伏粗重。

    此約一切二乘及餘異生(二乘性念頓悟地前菩薩雲)漏無漏四道說。

    而今文雲二乘人空觀不斷習氣。

    習氣是粗重故。

    似前後文相違。

    雲何會耶。

    今文通此疑雲。

    然雲等二句。

    牒舉前文。

    略有二種下。

    立二解會。

    初解易解。

    但局菩薩雲非二乘。

    不盡實理故。

    自立第二解二者粗重等下。

    第二解明粗重有粗細别。

    今不斷細等二句。

    明二乘觀粗相煩惱障等故。

    不斷細習氣。

    釋不斷習氣之一句。

    今者指前文雲不斷習氣。

    不斷細者。

    二乘不諸法細相故。

    不得斷細習氣。

    由是當知。

    二乘亦斷粗習氣粗重。

    秋篠釋雲。

    粗者可除等者。

    此後師意。

    謂二乘者。

    三心唯斷生執第一心中遣離蘊我。

    第二心中遣即蘊我。

    第三心中舍粗重故。

    第三心舍即離二蘊我粗重(習氣無堪任性)訖。

    今雲粗者可除(已上秋篠抄取意)故入二禅等下舉證立二乘斷粗重理。

    瑜伽第十一。

    說第二定斷苦根種子初定已斷。

    今文斷彼苦根粗重。

    說第二定斷彼苦根故。

    今雲入二禅名斷苦根粗重也(已上秋篠抄取意)二乘不斷等二句。

    就不斷細。

    結雲不斷習氣。

     【章】法空觀有(至)所以雙斷抄曰。

    二文中。

    二法空觀斷障有三時者。

    菩薩十地。

    以法空觀斷障有三時别如次文釋初後法觀等下。

    明三時斷障别。

    初謂初地入心見道時也。

    中謂自初地住心至第十地終也。

    後謂金剛心無間解脫二時也雙能斷二等者。

    初地入心見道。

    修法空觀時。

    雙能永斷分别二障及業果習。

    後法空觀時。

    雙能永斷俱生二障。

    具如成唯識第十說及業果習惡趣人天随應永斷者。

    惡趣業·果。

    初地永斷。

    人天業·果。

    若入初地受變易者。

    即初地斷。

    若至八地受變易者。

    即八地斷。

    故雲随應永斷(秋篠由是)又解。

    惡趣業果。

    初地法觀能斷。

    人天業·果。

    中法觀斷。

    故名随應(秋篠由是)今雲。

    此随應言。

    秋篠兩解未盡。

    人天業·果。

    金剛心無間道。

    猶未舍彼。

    解脫道起。

    方棄舍之。

    是護法正義。

    然人天業果中。

    人北洲半擇迦·二形天無想異熟。

    無想定依身亡門攝故。

    初見道法觀斷。

    若是入善無記門論。

    修道斷攝。

    又秋篠依變易受不受論。

    是亦不究論。

    變易生死。

    由種子潤。

    八地已上令受時長。

    此唯識論所說。

    由是秋篠兩解。

    唯約現行論。

    不及種子。

    含是等義永斷言故。

    随應言亦大應有意。

    必不但可兩解已中法空觀等下。

    明初地住心後。

    修道法觀斷障别。

    如秋篠釋。

    中法空觀者。

    即修道位。

    此位唯斷所知障現種及二障習(無堪任性)今具明是。

    謂障第二地無漏智所證所知障現。

    初地住心能伏至第二地無漏智現無間道時。

    斷障第二地所知障種。

    後念解脫道時。

    斷無堪任性(習氣粗重)已。

    第二地住心。

    伏障第三地所知。

    至第三地無間道生斷障種。

    及斷無堪任性。

    乃至第十地。

    同前解了随所知障等者。

    明地上斷俱生煩惱障粗重不斷種。

    先地地随斷所知障粗或細品類。

    煩惱障無堪任性粗或細能斷舍(無堪任性習氣分雖有種子。

    先斷氣分。

    如箱入麝香。

    雖有其體。

    年久失香氣)所知粗細者。

    初地斷粗。

    第二地斷所知障可雲細雖爾對第三地斷障。

    亦可雲粗(乃至)第十地斷極細。

    前九地次第皆是粗相。

    故煩惱障斷亦随粗細。

    即可知已謂十地修道等下。

    明随所知障斷。

    煩惱障粗重雙斷之所由。

    修道者示俱生二障雙斷義。

    修道所習法空觀細故。

    必帶人空觀。

    所以所知障種斷舍粗重必舍。

    其粗重斷。

    煩惱粗重雙斷。

    能斷觀智。

    必帶人觀故。

    問。

    何故法空觀細必帶人空耶。

    答。

    深必兼淺。

    淺觀不兼深細。

    生空不雲帶法空觀。

    秋篠雲。

    問。

    若起法觀必帶人者。

    亦應斷法執必兼斷生執。

    解雲。

    見理斷惑。

    其義為異。

    見理唯由解。

    解深必達淺。

    斷惑由作意斷細未必粗問。

    斷惑由作意。

    解起惑不斷。

    亦應由作意解不起惑斷。

    解雲。

    無如是義。

    問。

    若爾解起惑不斷。

    亦應無此義耶。

    解雲。

    由悲願資故。

    有解起不斷惑也。

    解既全不起。

    則誰資得斷。

    唯空作意言我斷惑而斷惑。

    應無理故(已上秋篠抄)。

     【章】三三慧者(至)三慧皆能抄曰。

    十文之中。

    三三慧斷障。

    此中四文。

    此文即初标牒總釋三慧皆能者。

    聞·思·修中。

    能伏在聞·思二。

    能斷唯在修。

    是大乘義也。

    三俱有能義雲智能也。

     【章】勢分力伏(至)在聞思位抄曰。

    四文中二明能伏唯聞思二慧。

    伏有二種。

    一勢力伏。

    二加行伏。

    聞·思雖散。

    顯現善慧。

    不善惑自不起。

    雲勢力伏。

    是在散心。

    非定中伏故。

    雲非正觀伏也。

    正觀者。

    無漏觀。

    若正觀伏。

    必居定中。

    為四道伏。

    此唯修慧。

    然于欲界。

    以粗心攝斂心。

    坐禅等亦伏煩惱。

    此是唯在聞思。

    非修慧位。

    此雲勢力伏也。

    二加行伏者。

    菩薩有漏無漏四道皆能中。

    有加行伏二乘無加行伏。

    如前已辨。

     【章】若能斷道(至)止觀智故抄曰。

    四文中。

    三舉證明斷唯修慧。

    若能斷等者。

    若為正能斷。

    斷惑種唯在修慧。

    攝論說為等者。

    舉修慧斷惑證也。

    世親攝論第六(十二丁)所舉無著本論曰。

    複次為何義故入唯識性。

    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

    由此後得種種相(所緣)識(能緣)智故。

    為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乃至廣說)又無性攝論六(十二丁)所舉本論文。

    全同前。

    兩釋論意稍同無性釋尤委曲。

    又舊攝論雲。

    奢摩他毗缽舍那智。

    緣總法為境。

    刹那刹那能破壞諸惑聚(雲雲)(秋篠用之)今雲。

    舊譯所言刹那刹那破惑所由不明。

    須據無性釋意解能斷唯修慧也。

     【章】十地經雲(至)非是欲界抄曰。

    四文中。

    四會違文。

    明無漏義說二慧皆能伏斷十地經雲等者。

    十地經中。

    法雲地文。

    世親釋論第十一卷(十四丁右)有此本經文。

    其經文雲。

    法雲菩薩。

    于無量大法。

    明大法照大法。

    而于一念聞。

    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雲雲)今謂經中就極位說法雲。

    今章主意。

    理實八·九二地。

    任運無功用地。

    随分亦能爾故。

    以理引文雲第八地等。

    是舉初顯後意。

    能堪者。

    修慧。

    能思者思慧。

    能持者聞慧。

    以皆言彰生一慧餘二慧同一念生。

    是即義說。

    天親釋雲等者。

    世親菩薩。

    釋經于一念間。

    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文也。

    彼釋具文雲。

    于中起信故雲受。

    受所說字句故言堪費。

    能取義故雲思。

    彼二攝受不失故雲持(雲雲)即是三慧者。

    聖智迅速任運無功用故。

    于一念慧。

    又分為三。

    實無别體故。

    今雲即是言。

    一念慧即是三。

    三亦即一念慧。

    此今雲即是三慧。

    真俗雙行者。

    真是無别。

    俗即有别。

    謂于定中修慧。

    有别三慧與無别一念慧雙現行故。

    非有别三(一念慧也)非不有别。

    是即絕言。

    聖智顯現。

    雲何非不有别。

    謂雖一慧。

    一刹那中能取解教。

    而尋求義為名為聞慧。

    能深籌度。

    先理後文名為思慧。

    于此二中。

    能證明顯名為修慧。

    如是三慧。

    于一念慧生起無别故雲義說。

    是釋論意。

    義說故能者。

    于一念中。

    有能堪能思能持生。

    唯義說三。

    非實有三能體。

    由是能伏能斷。

    于一念慧生起。

    是亦義說。

    一念能伏能斷。

    以理可知。

    何妨聞思等下。

    章主以理立無漏聞思。

    上具修慧能斷。

    修上亦具能伏之義故。

    雲何妨也餘人不能等者。

    謂七地已前有功用行人。

    無義說三慧生故。

    今雲除八九十三地人餘人不能(以漏七地已前義說聞思不能仕斷也)也。

    此義說三慧伏斷。

    但在第四定為依起無漏定。

    下三定及欲界散心。

    不為依起。

    今雲。

    此在上地非是欲界也。

     【章】四三智者(至)如前已辨抄曰。

    十文之中。

    第四三智斷障。

    此中三文。

    此文即初總明也三智者。

    加行·根本·後得三智也。

    于此三智。

    論伏·斷之有無。

    有大小乘異義。

    古道基法師雲。

    薩婆多與成實論同計。

    斷結之智。

    雖不說加行智名。

    然對治智。

    正當三智中加行智非正體後得。

    今大乘宗。

    伏通三智。

    斷非加行(已上古師義)今謂。

    章主所言亦同。

    秋篠雲。

    問。

    若加行智唯伏非斷者。

    何故對法論雲加行是斷對治等耶。

    答。

    随修斷道漸伏惑故。

    故名之為斷。

    非雲正斷故不相違。

    問。

    若爾八地已上。

    即于二智義說加行。

    今就别體說非斷道。

    亦無相違。

    漸頓有殊者。

    既伏通加·根·後三智。

    斷但在根·後二智為非加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