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品。
上品鐵輪王。
化一天下。
中品粟散王。
下品人中王。
具足一切煩惱。
集無量善業亦退亦出。
若值善知識修學佛法。
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
若不爾者。
常設不出。
住退分善根(雲雲)又同經(上卷六丁)說。
自住前行十信入初位相曰。
所謂初發心住。
未上住前有十順名字。
菩薩常行十心。
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惠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舍心·願心。
佛子。
修行是心。
若經一劫二劫三劫。
乃得入初住位中。
住此位中增修有法明門。
所謂十信心心各有十故。
修行百法明門。
當發無量有行無行大願。
得入習種性中廣行一切願(雲雲)又同經(上卷八丁)住是住中發大願已。
過外一切凡夫行十信者。
令複修行無量功德。
所謂十波羅蜜。
三空無相無願無作空觀成就。
即除我人主者。
衆生漸舍諸見四倒。
三界系縛無明漸破。
伏斷一切業習故。
厚集一切善法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
一切法門攝我心中。
念念不去心。
又有十不可悔戒。
應受應持(廣說十重禁戒)佛子。
失發心住法。
乃至妙覺地。
一切皆失。
是故此戒(十重禁戒)是一切佛。
一切菩薩行之根本。
若一切停一切菩薩。
不由此十戒法門。
得賢聖果者。
無有是處。
是初住相習種性中第一人。
如是餘九人法行。
漸漸增廣(乃至)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
亦漸增廣不可思議行(雲雲)由是同經(下卷初丁)說。
初發心住。
是進聖種性上進分善根人。
曰。
佛子。
發心住者。
是上進分善根人。
若一劫二劫三劫。
一恒二恒三恒。
佛所行十信。
信三寶常住。
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
一切行一切行一切法門。
皆習受行(雲雲)由是複同經(下九丁)說。
初發心住所行十信。
漸漸增廣。
至餘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故。
初住十信名是上進方善根。
曰。
佛子。
法門者。
所謂十信心。
是一切行之根本。
是故十信中一信心。
有十品信心為百法明門(今雲。
是十住位。
增廣之相)複從百法明心中。
一心有百心故(今雲。
一信心起處。
十住修習時。
十心一一心有一信心。
無餘九心。
同時處起。
則名信心者。
故十心同時生。
九心一一起餘九心。
同時故。
一一心為百法明門。
今複入十行時。
一一心百心。
是生十心上宛然百心有十故。
自是為千法明門。
是增心增廣相)為千法明門(今雲。
已上十行位。
增進增廣相)複從是千法明心中。
一心有千心。
為萬法明門(已上十回向位。
增進增廣相也)如是增進。
至無量明轉轉勝進上上法(今雲。
自初地至等覺位。
是轉轉勝進上上法也)故為明明法門。
百萬阿僧祇功德一切行盡入此明門(雲雲)(今雲。
十信中一信心。
餘九心同時處具足。
如雲信三寶常住。
此三寶中。
先信佛寶。
佛三身同時信。
次前三萬法明門有三。
而地愛用報身十地所見各别。
若信是為三億法明門。
佛德不可計量故。
雲阿僧祇功德菩提)又同經下(十八丁)說。
自地前勝進初地上法相曰。
中道第一義谛心。
念念寂滅入萬法明門。
從十信乃至十回向。
自然流入平等道。
無得一相真實觀。
一照相入初地道(雲雲)已上辨住前假名菩薩所修十信。
與住内菩薩所修十信差别竟。
又假名菩薩。
受世間果報修習十信。
由十善化衆生。
由舊譯說。
如前已辨。
今略辨住内菩薩。
為救世間衆生所受世間果報。
謂入住内衆為習種性第一人。
時仁王經中說。
習種銅輪二天下。
本業經(上九丁)亦銅寶璎珞菩薩字者。
所謂習種性中有十人。
其名發心住菩薩(乃至)灌頂位菩薩。
銅輪王一百福子為眷屬。
生一佛國。
受佛教行化二天下(雲雲)是十住菩薩世間果報化衆生相。
又諸佛菩薩有世間出世間二種果報。
至次下自可知二性種性者。
即是中品伏忍三賢中十行位。
亦名十長養。
仁王經說。
銀輪三天性種性。
梵網經說。
長養性。
古來會兩說雲。
性謂法爾無漏種。
即聖胎也。
故雲性種性。
仁王經說。
一切諸佛菩薩。
長養十心為聖胎。
太賢古迹雲。
長養性。
即十長養性。
漸增長故是也(已上古迹)仁王經說。
性種性。
就所長養雲性。
雖未現行有漸長用也。
能長養十心如次其明。
又仁王經偈說。
伏忍聖胎三十人不信十心十堅心。
三世諸佛。
于中行無不由此伏忍生十行者。
此位菩薩。
行六度等所行勝故名行(入道次第)本業經說。
佛子。
從灌頂心(第十住心)進入五陰法性空位。
亦行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故名中(伏忍中品)十行(雲雲)雲何是十行位之行。
雲何名差别。
謂一歡喜行。
此位菩薩。
為大施至一切能舍。
三時無悔愍生慕法時者歡敬故名歡敬(今雲。
此位菩薩作布施波羅蜜相也。
本業經說。
佛子。
說中始入法空。
不為外道邪論所倒入正位故名歡喜。
又說。
此行所修雲四正勤。
為自得一切種智故)二說益行。
此位菩薩。
常持淨戒。
不染五欲。
能令伏衆魔。
一切衆生。
立無上戒得不退地故名饒益(今雲。
此位菩薩行戒。
本業經說。
佛子。
得常位法化一切衆生。
皆得法利衆(婆羅蜜之相也)生故。
名饒益。
又說。
所行雲四如音心足(念精進定惠也))三無恚行。
此位菩薩。
常修忍辱。
謙卑恭敬。
和顔愛語。
不害自他。
悟身空寂。
怨對能忍故名無恚(今雲。
是此位行。
本業說。
佛子。
于實得法忍無我無我所故名無恚又說所行雲雲謂信等五根為願無畏。
是故為信等五無相觀也)四無盡行。
此位菩薩。
設曆多劫受諸劇苦。
求法濟生。
念念不息。
故名無盡(今雲。
是此位行精進波羅蜜之相也。
本業曰。
佛子。
常住功德現化衆生故名盡。
又說此位所觀曰。
謂求三寶是足五分法身觀也)五無癡亂行。
此位菩薩。
常住正念。
恒無散亂故名無癡亂(今雲。
是此位行。
本業曰。
佛子。
命終(禅那波羅蜜之相也)之時。
無明鬼不亂不濁。
不失正念故名無癡亂。
又說。
此位所觀曰。
謂為化一切衆生。
作八正道不二一合相之觀也)六善現行。
此位菩薩。
善入人法華無性相。
三業寂滅。
無縛無著。
而複不舍化衆生心巧能随類現生。
救物故名善現(今雲。
是位此行般若波羅蜜自般若起方便之相也。
本業曰。
佛子。
生生常在佛國中生故名善現。
又說所觀法曰。
謂為得大慈悲觀七學分相為所修也)七無著行。
此位菩薩。
曆諸塵刹供佛求法。
傳燈度生心無厭足。
然以寂滅觀諸法故。
而于一切心無所著故名無著(今雲。
由般若波羅蜜修度生方便行。
本業曰。
佛子。
于我無我乃至一切法空故。
名無著。
又說所觀法曰。
為得四無礙觀吾善根。
謂正觀煙觀忍觀三界空。
第一觀修此五觀)八尊重行。
此位菩薩。
尊重善根知惠等。
法*華悉成就。
而由得此諸尊尊重法二利之行。
更增修習故雲尊重(今雲。
此亦由般若生度生惠之行本業曰。
佛子。
三世佛法中。
常敬順故。
名尊重又說此行所觀法曰。
入一切佛國中行故。
所謂四化法。
辨義辨樂說辨此四名惠性。
照一切法無生入第一義谛中行故)九善法行。
此位菩薩。
得四無礙陀羅尼門。
諸善惠法能為衆生作清涼池。
守護正法佛種不絕故名善法(今雲。
此亦四般若。
生度生惠為行。
本業曰。
佛子。
說法授人動成物則故名善法。
又說。
所修行雲。
佛子。
為于一念中。
照一切法故。
所謂三世十二因緣。
過去二無明諸行。
現在識名色六人觸受愛取有。
未來生老死。
皆假會合成性。
不可得故。
是為觀行)十真實行。
此位菩薩。
成就第一義谛之語。
學三世佛真實之語。
習亡行無二之語。
如說能行。
如行能說。
語行相應。
色心皆順故名真實(今雲。
是亦由般若生後得智之相也本業下曰。
佛子。
二谛非如非相非非相故。
名真實。
又上卷說。
此行所觀曰。
佛子。
為自在轉大法輪故。
所謂菩薩三寶。
是為所觀菩薩。
爾時于中道第一義智為覺寶是佛寶也。
一切法無生動。
與則用為法寶。
常行六道。
與六道衆生和合故為僧寶。
轉一切衆生流入佛海故。
是為所觀也)已上十行菩薩。
專由般若波羅蜜修六度等餘波羅蜜諸行長養聖胎之相也。
仁王經說。
能長養十心曰。
一切諸佛菩薩。
長養十心以為聖胎。
次第起于幹惠性種性有十種心所。
謂四意心。
身(觀不淨)受(觀苦)心(觀無常)法(觀無我)三意心。
慈(無瞋)施(無貪)惠。
即三善根也。
三意心。
所謂三世忍。
過去因忍。
現在因果忍。
未來果忍(合十種心。
四念住。
三善根。
三世忍。
此即能長養心)是菩薩亦能化一切衆生。
已能過教人知。
是等想及外道倒相所不能壞。
今雲。
身受心法(如次一二三四之行)施慈惠(如次無貪無瞋無變。
即五六七行能長養)過去因忍(第八行能長養)現在因果忍(第九行能長養)未來果忍(第十行能長養)合名十長養心。
是能長養也。
又此十行菩薩。
世門果始化王。
偈曰。
銀輪三天性種性(雲雲)本業經曰。
銀寶璎珞。
菩薩字者。
所謂性種性中有十人。
其名歡喜菩薩(乃至)真實菩薩。
銀輪王。
五百福子為眷屬生二佛土。
受佛教行化三天下(雲雲)三道種性者。
即是上品伏忍三賢之中十回向位道種性者。
梵網經說不可壞性。
即十回向中。
初凡回向全及第十回向少分(取入住二心不取滿小)次說道種性。
即第一回向滿心四善根性。
古迹雲。
不可壞性者。
十回向也。
已堅固故。
道種性者。
順決擇分引聖道故。
雖回向攝别說如常途解。
由是仁王經十回向位。
皆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