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四

首頁
    如實智(雲雲)(已上本疏文)又問。

    超過第六地得入第七地之相狀如何。

    答。

    四十八說。

    雲何菩薩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是第七地住之名也)謂謂菩薩于前第六緣起相應增上慧住。

    已得十種妙方便慧所引世間不共一切有情而共一切世間進道勝行。

    即由如是妙方便慧所引不共進道勝行成上品故。

    極圓滿故。

    超過第六住。

    得入第七住。

    謂依能起世間興盛攝受福德。

    依于有情。

    利益安樂增上意樂。

    依為菩提福德資糧。

    依菩提分德後後勝進。

    伏不共聲聞。

    依不共獨覺。

    依有情界。

    依諸法界依諸世界。

    依諸如來身語心知。

    是名妙方便慧所引不共進道勝行處所略義。

    菩薩與彼共相應故。

    便能通達無量如來境界。

    及為彼起無功用無相無分别無異分别。

    觀無量佛境界。

    起無間無閱精勤修學一切威儀行住作意。

    一切分位名遠離道。

    彼于一一心刹那中。

    十波羅蜜多而為上首。

    一切菩提分法圓滿殊勝。

    今即于此第七住中。

    具足發起一切佛法。

    覺支圓滿。

    此住菩薩。

    加行行圓滿所攝故。

    妙智神通行清淨。

    能入第八住故。

    由是菩薩此住無間。

    能入第八極清淨住(乃至廣說如前所引)謂如方便慧所引世間進道勝行成滿。

    得入此住故。

    通達佛境界。

    無間斷無間滅。

    勤加行故。

    刹那(雲雲)圓證一切菩提分法故。

    安立染污不染污故。

    有加行行圓滿攝故。

    名遠行地。

    即由此義亦名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已上瑜伽四十八取意)第八不動地者。

    聖種性中。

    無生忍中品位也。

    初舉舊記說者。

    本業經(下卷)曰。

    佛子。

    是故菩薩。

    無生觀舍三界報變易果。

    用入中忍無相慧。

    出有入無。

    化現無常。

    自見己身當果。

    諸佛摩頂說法。

    身心别行。

    不可思議故名不動地(已上舊譯今以新譯意釋雲。

    無生觀者。

    無相觀也。

    舍三界報業者。

    舊譯意以新譯所雲變易生死。

    為無漏界外生死。

    新譯雲轉異熟。

    如成唯識第八。

    舊譯立四種生死。

    一分段生死。

    二變易生。

    三爾中間生死。

    四初流來生死。

    新譯立分段變易。

    生死。

    今舍三界報變易果者。

    菩薩居二爾中間生死之意也。

    具會如勝鬘義疏下卷)次示新譯意者。

    瑜伽四十八說。

    自第七地轉入第八地之相雲。

    菩薩無加行無用功無相住。

    謂諸菩薩。

    于初無相住中已得十種入一切法第一義智。

    如經(十地經)廣說。

    謂依三世如其所應。

    本來無生無起無相。

    依餘因性無成無壞。

    依第一義畢竟離言諸自性事。

    言說造作影像。

    自性由體相故。

    及因性故。

    都無所有。

    即由如是雜染體性。

    無流轉性無止息性。

    依此無智邪執為因。

    于彼離言諸有體事初中後位一切時分。

    染平等性。

    依于真如無倒證入。

    無有分别平等性故。

    能除雜染。

    是名十種入一切法第一義智。

    略所說義。

    如是十種入一切法第一義智成上品故。

    極圓滿故。

    超過第七雜清淨住。

    得入第八經清淨住。

    住此住中。

    于無生法。

    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淨忍是諸菩薩得此忍(最勝極清淨忍)故。

    得甚深住。

    先于第一無相住中四種災患。

    今悉除斷(四種災患如首注)又此菩薩。

    于甚深住極生受樂。

    即于如是法門流中。

    蒙諸如來覺悟勸導。

    授與無量引發門智神通事業。

    如是蒙佛覺悟勸導。

    引發無量分身妙智得十自在。

    得自在故。

    随所欲住。

    如意能住。

    随樂安住。

    靜慮解脫等諸心住。

    如意能住。

    若暫思惟一切食等諸資生具。

    悉皆成辨。

    一切世間工業明處。

    如其所欲悉能現行。

    普于一切能感生業。

    及于一切受生處所。

    皆随所欲。

    自在往生随所愛樂一切神通所作事業。

    皆能起作。

    一切妙願。

    随其所欲。

    皆得稱遂。

    又有棄舍粗見。

    諸佛恒常無間不離見佛。

    其餘所有善根清淨。

    金喻光喻。

    如經(十地經)應知。

    此住菩薩受生威力諸殊勝事。

    皆如經(十地經)說。

    是名略說菩薩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于此他中。

    舍先所有加行有功用道。

    具心升上無行無功用。

    任運而轉不動勝道。

    是故地名不動地。

    即由此義當知。

    說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已上瑜伽論四十八取意)又無性攝論雲。

    一切有相一切加行。

    皆不能動第八地心故。

    第七地雖一地相不能動之不現行故。

    然不自在任運而轉有加行故。

    第八地中任運而轉。

    不依加行。

    無功用故。

    亦無煩惱。

    見為七入二地之别也(已上無性釋文。

    本疏引之雲。

    有加行者。

    猶有煩惱故雲雲)又十地經曰。

    報行純就有間雜故名不動。

    此地已上明知。

    無相非有間雜。

    今雲。

    間者間雜。

    無有相心間雜雲無間也。

    此地中以有相有功用加行名煩惱。

    是皆從法執所知障起故。

    為起賴耶愛因故亦名煩惱也。

    又大乘入道章雲。

    八此地菩薩妙無相智。

    不被一切有相功用。

    及諸煩惱而鼓擊。

    所以此名為不動(雲雲)今雲。

    動謂有相有功用有加行間雜。

    無間雜雲不動也。

    今問。

    何故第八地于無生忍為極清淨。

    然舊對仁王·本業經。

    第八地為無生忍中品如何。

    答。

    第七地無相住。

    有加行間雜故為下品。

    第八地無相無加行無功用無間雜。

    雖極清淨。

    但于自利任運。

    于利他生有不欲行障故。

    是為中品不為上品也。

    第九善慧地者。

    聖種性中。

    無生忍三品之上品位。

    亦名無礙解住。

    本業經中說妙慧地。

    亦此地中菩薩雲善慧菩薩。

    意謂。

    善慧即妙慧。

    如世親攝論雲。

    此慧妙善故名善慧(雲雲)瑜伽四十八曰。

    謂諸菩薩。

    于甚深住不生喜足。

    複于增上智殊勝性愛樂随入。

    是諸菩薩。

    于諸法中起智加行。

    應為他說一切種智。

    普于一于一切說法所作。

    皆如寶知。

    當知此中說法所作。

    諸于一切近稠林行。

    如此雜染。

    如此清淨。

    由此雜染由此清淨。

    若所雜染。

    若所清淨。

    若非一向。

    若是一向。

    若通二種。

    如是一切皆如實。

    如是菩薩。

    于說法中。

    方便善巧。

    于說所作方便善巧。

    于一切種成大法師。

    獲得無量陀羅門。

    于一切種音說。

    與具剖折。

    善巧辯才無盡成就如是法陀羅尼。

    領受堪能。

    菩薩由此勝無礙解引發言辭宣說正法盡所有門。

    若由是故。

    于諸有情勸導慰喻。

    安處事業。

    是等堪能。

    皆悉成就。

    是名菩薩無礙解住。

    謂能甚深寂靜解脫。

    不生喜足入勝進故。

    于諸法中。

    起智加行宣說法故。

    此所作事。

    如實知。

    故得不思議。

    大法師故。

    善根清淨故。

    受生故。

    威力故。

    由是地中。

    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清淨。

    逮得菩薩無礙解慧。

    由此善能宣說正法。

    是故此地名善慧地。

    複名無礙解住(已上瑜伽論四十八文)又成唯識九曰。

    九善慧地。

    成就微妙四無礙解。

    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已上成唯識論文)無性攝論釋雲。

    四無礙者。

    由法無礙了知法句。

    由義無礙通達義理。

    由詞無礙分别言詞。

    由辯無礙自在辯說(雲雲)如本疏十本(七十六)釋。

    又舊譯仁王經中說無生忍三地斷惑功德所現曰。

    又無生忍菩薩。

    所謂遠行不動善慧。

    皆亦能斷三界心色業習煩惱故。

    現不可說不可說功德神通(雲雲)問。

    何故此無生忍三地。

    雲能斷三界心色等習煩惱耶。

    答。

    今由新譯家所釋解。

    則前五地。

    有相觀多無相觀少。

    于第六地。

    有相勸少無相觀多。

    第七地中純無相觀。

    雖恒相續。

    而有加行。

    由無相中有加行故。

    未能任運現相(金銀等相長約寬雲相)及土(大小白土等是約挾雲也)入第八地時。

    便能永斷彼(第八地斷二愚雲彼。

    一于無相作相用愚。

    二于相自在愚。

    令施相中不自在故)永斷故得二(相土)自在。

    又障第九地四無礙解者。

    入九地時。

    便能永斷四無礙者。

    法(于能诠總持自在。

    于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也)義(于所诠總持自在也。

    于一義中現一切義也)詞(于一音聲中。

    現一切音聲。

    即于言音展轉訓釋自在也)辯(有七辯。

    一迅辯·二應辯·三揵辯·四無疏謬辯·五無斷盡辯·六凡所說豐義味辯·七一切世間最勝妙辯·如本疏十本七十·五紙引伽七十八)入九地時。

    于此四種。

    總持自在。

    今引仁王經文。

    習謂習氣。

    無堪任性。

    煩惱者俱生煩惱。

    種現俱名。

    若第七地中純無相觀。

    雖恒相續。

    有加行不自在。

    是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名無相中作加行障者。

    有此障故。

    與是俱起俱生煩惱羸劣者。

    伏道不起現行。

    若修伏道不現行故。

    于第七地。

    有加行不自在為雜染煩惱習氣。

    斷所知障。

    地地自除。

    種金剛斷故。

    雲能斷習煩惱。

    複若于第八地亦斷障地所知障。

    俱生煩惱習氣自除。

    但種金剛心斷。

    于第九地亦斷障地所知煩惱習氣自除。

    雲能斷習煩惱也。

    心色等者。

    若第七地者。

    取流轉細生相。

    是即心色俱愚。

    其習亦同心色俱愚。

    又若第八地中。

    無相作功用愚。

    是心惑障其習氣。

    亦同心惑習相上不自在愚。

    是色惑障其習亦同。

    又第九地中四無礙不欲行中法詞是色惑愚。

    義辨是心惑愚。

    其習亦色心善達機宜。

    是在心故。

    此種非一故。

    雲等也。

    由是此三地中。

    雲能斷三界心色等習煩惱也。

    三界者示雜染相也。

    問。

    又仁王·本業兩經所說。

    此忍三品菩薩所受世間果報所屬所化如何。

    答。

    仁王經說。

    速達無生初禅王(今雲。

    第七地所受用世間果報。

    本業經亦同說。

    瑜伽論十地經說。

    多作他化自在王)常當億土教衆生(今雲。

    此是第七地所化國王。

    及所度衆生無數也)未度報身一生在(今由本業經叔雲。

    經說。

    此地菩薩一生一滅一果三界。

    最後一氣。

    意言。

    第七地三界分段生死。

    以此地為限。

    此一果報一生報身。

    事化神遍所為化未度者。

    入第八地。

    唯變易生死化度也)進大等觀法流也(今雲。

    第八地無相平等觀所現雲等觀法流。

    經何上地念寂滅意同也。

    第七地三義報變易生死。

    第八地舍分段變易)始入無緣金剛忍(今雲。

    無緣者。

    無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