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二十

首頁
    必定通處中故。

    義燈指故(雲雲)今雲。

    栖玩所言與義鏡同。

    處中無表亦有三品。

    此常途所談故。

    睿尊曰。

    栖玩意七衆百行并俱論。

    故雲通處中(雲雲)問。

    三有義廣通律儀不律儀處中欤。

    隻限處中欤如何。

    答。

    古有兩義。

    今雲。

    此是明十善百行。

    此十善有二。

    一别解脫十善(菩薩律儀)二處中十善。

    此章大乘表無表故。

    以菩薩十善百行攝一切律儀已。

    今雲。

    十善有二。

    一别解脫十善。

    二處中十善。

    此二中共有三品。

    其上品者便發無表。

    中下品者不發無表也(報恩吼中評曰。

    雲唯是善性。

    此中文勢總取善者。

    此非于三品善擇取上品者也。

    此雲除染無記者。

    釋上唯字。

    此雲業增上者。

    釋上善性。

    言餘者。

    于三性中除善之餘即染無記之意表業。

    無有無表。

    故雲餘則不然。

    今雲。

    巧者顧而失矣)基辨雲。

    今設一解雲。

    如唯識疏(二本四十二)雲。

    殊勝思者簡下中思不發無表(雲雲)古來釋雲下。

    謂下品即審慮思。

    中謂決定思(雲雲)此釋由伽五十四文雲。

    由軟中上三思别。

    一審慮思。

    二決定思。

    三等起思(雲雲)今由是釋此文。

    則業增上者。

    不簡别解脫十善處中十善。

    與等起思俱意思。

    業增上者。

    種子俱發無表。

    餘審決二思不及等起思俱。

    思種不發無表。

    故雲餘則不然也。

     【章】有義不善(雲雲)此第二師十不善業道極重增上亦成無表。

    故意惡表業成無表所依。

    非如前師言唯善業。

    此第二師雲十善業道如前師義。

    故今略不言也。

     【章】十惡業道瑜伽第八雲。

    不善十種業道。

    所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語·離間語·粗惡語。

    绮語·貪欲·瞋恚·邪見(已上全文)(義鏡解雲。

    此全文如次身三·口四·意三。

    是為十惡業道。

    此有三品。

    今雲極重者。

    即上品也)(又義鏡雲。

    伽六十說貪瞋邪見業道非業。

    又成唯識第一文說前七業道亦思為體。

    言亦者亦于意三也。

    若準唯識論十惡業道皆思為體。

    雲何伽六十文說貪恚邪見業道非業。

    無垢稱贊中評是雲。

    伽六十文随轉理門。

    由薩婆多說。

    成唯識論文真實理門。

    廣如彼贊第二卷說) 【章】極重亦成指十惡業增上者雲極重。

    亦成者。

    古來有三家釋别。

    一者義鏡曰。

    成無表(雲雲)二者栖玩曰。

    後三意業成波羅夷。

    如何不發殊勝無表(雲雲)三者顯業抄雲。

    十惡業道方成惡業道(雲雲)顯業抄中破第一義鏡釋曰。

    若依此義。

    次下句雲後三意表亦發無表。

    豈非重言。

    故知非也。

    又舉遷玩記釋不辨是非(已上顯業)又舉雲方成惡業道之釋評曰。

    于業道有方便與圓滿之别。

    一事相。

    二欲樂。

    三煩惱。

    四方便。

    五究竟。

    五支具足圓滿業道也。

    亦名根本業道。

    五支之中随阙一支方便業道也。

    如是十惡俱極重。

    具足五支成根本業道。

    豈有于同極重前七發無表。

    後三不發無表乎。

    依此釋可讀十惡業道極重方成也(雲雲)诠要抄舉此說。

    雲此義最勝順文相故。

    報恩吼亦以此說為好。

    基辨評此等義雲。

    顯業詳口诠要同雲方成十惡業道體。

    其釋意縷縷雖似有道理。

    不協章文意。

    又遷玩之所言雲成波羅夷。

    是亦雖有理違下章所言。

    此章意謂不共住治罰法故非失戒義。

    若爾雖犯波羅夷為不失戒。

    若不失戒。

    則不失善無表不失善無表故。

    無應起惡無表由。

    故栖玩所言通漫難了。

    今私釋言。

    十惡業道已下。

    立不善有無表理。

    十惡業道極重六字。

    舉标宗中不善體。

    方成後三等十四字。

    正立理。

    謂方成二字。

    成立今第二師義。

    後三意表者。

    意惡表業。

    亦者亦身語惡表業發惡無表發無表者。

    貪瞋癡意惡表業為惡無表之所依也今師成立此義故雲方成後三等。

    理有何失者。

    結征理。

    秋篠雲成無表(雖有道理亦是通漫)而百行所攝已下。

    為述理文。

    十惡業道已下文。

    雲标宗。

    作科如是。

    故方成字釋意味不彰。

    遂以理有何失四字令無味也。

    故古來釋皆以不可得也。

     【章】百行所攝(雲雲)二善惡相翻立理。

    百行事伽五十三說也。

    于百行律儀中既有意三無表。

    此即律儀無表也。

    名律儀故翻是(乃至雲雲)正翻立理。

    意三表名律儀。

    翻知不律儀意三惡表無表亦有。

    故知意三二句結意三發無表為依。

     【章】何容發身語(雲雲)下三三業相例立理。

    此中有二。

    初正明三業相例。

    二舉證文。

    此即初也。

    何容二字。

    正立理之辭。

    發身語思種各無表八字。

    能例舉共許身語表業為無表依。

    立意表業應有無表之理也獨意猛思(雲雲)(已下所例)最行集解釋曰。

    獨頭意識俱猛思(雲雲)又覺盛曰。

    舉根本猛利意樂。

    例身語方便之意(雲雲)又睿尊曰。

    簡身口思雲獨。

    非指獨行意(雲雲)又诠要或抄雲。

    發身語思者。

    動發勝思。

    獨意猛思者。

    審決二思也(雲雲)今謂。

    獨字釋以睿尊釋為好。

    獨者猶雲唯也。

    非必雲獨起意識最行釋不穩。

    又覺盛釋通漫不當也。

    又诠要抄釋雲審決二思。

    是亦通漫也。

    基辨雲。

    唯雲意思業。

    則通雲審決二思也。

    今雲猛思故。

    取決定思後念。

    是意思中最猛利故。

    瑜伽論中審思雲下思。

    決思雲中思。

    今于中思中猛利思故雲猛思。

    此猛意思種上立意業無表。

    燈師所立也。

    如上已辨。

    不名無表者。

    上何容二字冠此四字上而為立理之句。

    謂于猛利思種上立無表。

    三業可齊。

    何故唯獨于意猛思種上不令立無表耶。

    是正立理也。

    故知三表等者總結。

     【章】三罰業中(雲雲)此下二舉證。

    中阿含經中說三業中意重。

    又婆沙百十五(十七丁)又俱舍十八(五丁)業品說三罰業自比校意罰為大。

    如二十唯識述記下卷說。

     【章】仙人意嫌(雲雲)中阿含經中佛返問邬婆離。

    長者白佛說因緣。

    如二十唯識論疏下。

     【章】二十唯識頌(雲雲)三正舉證文。

    如二十論疏下具明由仙忿殺多生及意罰大罪。

     【章】意有無表(雲雲)第三約三性簡結第二師所立。

     【章】然意無表(雲雲)第四示實明意無表名色約所防說。

    一切法以三聚相攝。

    一者色聚。

    二者心聚。

    三者非色非心聚。

    此中意無表論其體相則是非色聚。

    由是有處故雲非是色性。

    不發現行等者。

    明非色性由。

    翻示無表名色非約所發。

    約所防而說也現行身語色者合掌禮拜雲身色。

    陳情乞戒雲語色也然字轉語。

    如何此處用轉語耶。

    答。

    初列名中雲表色無表色。

    而今此明。

    三有義文雖明表色段。

    此中所言意業無表亦準列名自知是無表色(今示其實總意用轉語也言)然意無表其實是心法可謂非色性。

    其所以如何。

    不發現行身(合掌禮拜)語(障情乞戒)色故。

    明約所發意無表不可名色。

    翻知約所遊所防故此意無表亦假名色。

    攝在列名無表色中發身語者等者。

    立第二所由。

    重明意無表非約所發名色也。

    治承古本作即彼攝故。

    現本脫即字。

    不是也。

    檢詳口诠要顯業等諸抄。

    以此然意無表非是色性文立意無表非色性義。

    覺盛立題不攝意無表。

    睿尊立兼正。

    明意無表正是非色。

    皆誤解此文。

    不識翻明約所防名色。

    故學者審察。

    又唐本章即彼攝故下。

    有種雖防貪等不遮色故之九字。

    由是詳口抄中雲。

    此文後三唯能防也。

    無所防故雲不遮色故。

    今雲。

    此抄所言甚不是也。

    若無所防則對何雲能防耶。

    基辨按。

    若不遮色之言釋。

    雲不防遮色則此唐本不是也。

    此唐本脫文九字不成句。

    以無九字本為正。

    強助引九字雲。

    防貪等者即防貪瞋癡色等境。

    故從所防意三無表名色。

    故不遮與色名也。

    如是釋有此九字亦好。

    又義鏡曰。

    今此師意。

    意三無表于三聚中未詳何聚。

    此文唯言非是色性不言彼收(雲雲)又報恩吼曰。

    今謂此中意者。

    瑜伽等中意有無表尚無明文。

    唯以義成何況有論是色非色之文。

    皮之不存毛将安傳。

    今準身語無表名色之義。

    此意無表不發身語色。

    故雲非色性。

    又下章雲。

    此意俱思不同于彼。

    不發于色。

    亦不遮色。

    不稱色名(雲雲)基辨雲。

    報恩吼等非任文取義者之所知也。

    下章文雲不稱色名。

    此第三師不立意無表之說。

    引之破意無表色。

    不辨菽麥之謂欤。

    破謗大乘之人不可親近也。

     【章】有義意表總(雲雲)自下第三師準小乘粗顯義。

    立意表不為無表依。

    此中有四。

    初立自義。

    二遮前師妨(三評前二解。

    總評斷三有義)此即初也。

    總教雖然等。

    釋此總别言。

    古今有兩義。

    初古義者。

    按義鏡曰。

    總教者。

    前師所舉。

    伽五十三說意表也。

    雖然者。

    其理可爾。

    别文者成業論文說意業但以思為自性。

    身語二業用表無表為其自性。

    而不說意業以無表為性。

    此雲不見别文說有等(已上義鏡意也)又元輪詳口抄舉睿尊說雲。

    瑜伽總釋諸經論故。

    對十支末論雲總教。

    今指五十三卷說意表業文也。

    十支末論瑜伽支分故。

    對本論顯揚成業等末論雲别教。

    今指成業文也(雲雲诠要抄續後抄等同是)聽聞抄雲。

    總相大乘教說有意表故。

    雖可然(雲雲)二近來義報恩吼曰。

    古解指瑜伽雲總教。

    成業雲别文。

    誤之最矣。

    曆覽文之始末。

    非别局瑜伽成業兩論。

    今論大乘教中。

    總所教許故雲總教。

    大乘之說非如小乘身語有表無表亦有。

    意業無表何有無表。

    今大乘意不簡無表有無。

    總許意表故雲總教。

    聖言别點示意有無表此雲别文。

    不見明文故下雲。

    處中無表無明文者。

    亦同此意。

    雖大乘無而俱舍等說故(雲雲)(已上報恩吼文)基辨今詳古解及近來說曰。

    古解未盡。

    近來說為勝。

    報恩吼舉例證雲。

    元曉起信海東疏一(二友)雲。

    總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