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發加語三也(雲雲)三者。
決擇抄雲。
但遮其遮戒者。
剩初遮字。
受十戒時。
但隻得其遮戒。
餘四先護也(雲雲)四者。
栖玩記曰。
但是遮戒者所增者也。
準此。
尼受六法戒者。
百四白二亦但增緣。
沙彌受具所增遮性(雲雲)五者。
智山如幻校正雲。
遮其其遮戒恐當作遮其戒其遮。
蓋是故古寫之誤也(雲雲)六者。
報恩吼曰。
集解古鈔。
異說紛纭。
皆鑿說也。
用寫誤本以為正說。
種種駕說。
無有一當。
或謂。
遮其其遮戒。
恐當作遮其戒其遮。
蓋是改古寫之誤也。
今謂。
此說知其寫誤。
實勝于古人之翳見。
然觀其所改革。
則全不允符。
不如不改。
而引決擇抄已雲。
栖玩葉文釋義亦無有異。
作但是遮戒為正(雲雲)基辨評雲。
如恩吼辨。
古說皆是鑿說也。
一以不允。
改文當作但增于其遮戒。
此所言其遮戒者。
十戒之中後六戒也。
雖受十戒。
唯依舊五戒時身三語一其餘皆是遮戒非性戒。
故雲但增于其遮戒乃至十戒。
從次唯增于語三句可考察知。
栖玩記中雲但是遮戒者所增者也。
此義稍近我義。
【章】若豎為言(雲雲)鈔曰。
顯業抄雲。
古料簡雲。
若豎為言者。
上漸受也。
若摸而語。
上頓受也(雲雲)菩薩義不爾。
上漸受者。
從五至十。
從十至具也。
頓受者。
白衣直受具等也。
今廣豎付漸受者别之(雲雲)或曰。
興正。
今文橫豎。
付漸受别之者。
由四支七支文耳。
若依此義。
約重發義耳。
若依不重發。
于漸受七支頓得義難立。
前四支非頓得故。
私曰。
或可。
今豎義但約頓受。
白衣直受具時。
四支七支皆頓得故。
私雲。
于今二科。
漸受諸義。
并與南山無異。
于頓受古義。
二科俱與南山異謂。
四支頓得。
七支漸得。
各七衆上自談頓義。
非上下相望(雲雲)興正義。
約橫豎科中。
頓同古義于一漸受中約橫豎。
且分頓漸故。
上約次第科中。
頓全同南山。
然頓受易知故。
文中但明漸受略頓受(雲雲)基辨雲。
此等說皆非章主意。
今文意。
約橫豎明頓漸二得同時。
若豎為言者。
五戒十戒大戒漸漸次第受評論言如前明。
有次第增明增遮增語三義。
非頓受得。
漸漸次第受得義立也。
若此漸受不為次第論。
頓一時得為論雲橫而語。
不見次第。
唯就所诠作論故。
問。
何故如是釋耶。
答。
章文。
豎言時雲定漸受得。
橫語時雲即顯非漸。
此即言彰漸受即頓橫豎言以豎論直橫論義。
以四支七支等者。
辨即頓非漸由。
謂五戒時身三口一即十戒身三口一。
故頓得也。
七支是大戒身三口四。
雖爾。
绮語兩舌惡口三。
妄語上枝末戒故(沙彌戒經中。
一一戒雜說諸事。
所謂淫戒雲莫觀美色。
目不贍躬等。
妄語戒雲兩舌惡口绮語等。
雲雲)于四支處即具餘三故。
皆是頓得也。
上分漸受頓科。
既明漸受不重發。
由增義但立次第。
已約豎結也。
次為明頓受不離漸立橫義結也。
此即上結頓受科也。
以白衣受具雲頓得之釋。
大妄論也。
白衣何有受具。
若設有。
何此論受得耶。
【章】又尼五百戒(雲雲)鈔曰。
智度及藥師經。
尼雲五百戒。
決擇抄雲。
章又尼五戒等者。
五字錯合是其字(雲雲)文集雲。
私雲。
現流布文作五百戒。
後人加百字欤(雲雲)栖玩記曰。
章又尼五百戒等者。
此問尼轉為正學者。
雖總言七。
意在四支。
為舍不舍(雲雲)栖玩所覽本。
與現流布本同。
今雲。
現流本恐可乎。
苾刍尼說三百四十八戒。
然今說五百。
合威儀說故。
今補篇義第三雲。
尼五百戒者。
實但三百四十八戒也經論雲五百。
應是僧尼相望僧論之言有五百。
實三百四十八也(雲雲)此說為正。
【章】離說及不捉(雲雲)鈔曰。
古來釋此離說二字有多義。
一雲。
離說者。
寫誤。
當作雜說。
(離合問答次問答是。
今雜說)續後抄(第一義)是也。
鈔雲。
沙彌戒經中。
其一一戒上。
雜說諸事。
所謂淫戒雲莫觀美色。
目不贍躬等。
妄語戒雲兩舌惡口绮語等。
如此一一戒。
雜說多事而制之。
及又制捉寶戒。
近住戒中何不爾哉問意也。
又(有說如诠要)二雲。
集解意。
說字訓悅謂。
離喜悅也。
着香花鬘歌舞觀聽等。
皆人所好悅作也。
離喜悅放逸雲離悅也。
三雲。
栖玩記及唐本章作離俴。
四可雲。
顯業抄雲第四門中離說者。
香油塗身作倡伎樂離說及禁不捉金銀。
為言。
五雲。
恩吼雲。
古說皆不允。
此問答據伽五十三卷。
文有稍異。
大緻不别。
順伽文須解。
五十三雲。
問。
何故于勤策律儀中增離金錢。
非于近住律儀耶(雲雲)基辨評雲。
諸義皆不允。
于中顯業稍為正。
問。
由顯業。
離說為正。
則次問答明離合。
雲何此問答中雲離說耶。
似重煩。
如何答。
此問中雲及不捉金銀等。
及言集合餘事故。
問意。
勤策戒中。
如次問。
以歌舞作倡與香油塗身開為二。
及不捉金等為制戒。
丁甯也。
何故近住等戒。
不為丁甯制耶。
問意也。
恩吼中出伽本據。
甚可玩。
然伽但雲不捉金等。
今此章舉離說舉不捉金寶。
問近住戒不丁甯耶。
故置及言。
次問答正問答開合。
此處問答不丁甯。
此為異也。
此答中如是意故。
【章】如何得名随心轉(雲雲)鈔曰。
含二義。
離一随現思轉。
定道戒是也。
二随期心轉。
至未來際。
菩薩戒是也。
二義中。
第二義為本。
攝定道戒而難。
問中雲亦在其中故。
答中亦雲通受名随心轉戒故。
又或雲。
但指定共戒。
謂。
菩薩固修諸行。
暫不可發定共戒。
若起貪心如何名持随心轉定共戒等耶(雲雲)今雲。
此或義不是也。
非問答意故。
【章】能感異熟也鈔曰。
顯業抄雲。
問。
破戒人以有曾得之功能故。
能感異熟破戒之罪報。
何時受之耶。
答。
順次生随重者受之。
性相之定。
善惡均等。
無有此義。
是故持戒之善強。
破戒之心若輕者。
順次先受善業。
後感破戒之業。
如是準知。
智論中付定順次之業有三義。
今生數作業先受。
今生重者。
及最後念業先受也。
性相門重者先受(雲雲)。
【章】極弘廣故鈔曰。
古來有二義。
一雲。
誓心弘廣。
謂。
期未來際故。
決定思可為所依也。
若此義。
則問中雲意中有善惡律儀。
通十支作論也。
由此意。
答中極弘廣言為誓心弘廣也(已上古義)二雲。
善心弘廣。
謂。
善惡相對分别。
善心弘廣故。
善決定思。
可為無表所依也(已上興正)若此義。
則問中雲意中有善惡律儀。
由意業三支作問也。
由此意答。
極弘廣言。
但見善心弘廣也。
今評雲。
初義為正謂。
雖善惡戒意中并。
作惡無盡未來際誓。
況菩薩心何有之耶(作已必生慚愧。
故惡業種子心亡)作善期未來際故弘廣。
種子勢用無斷。
永為無表所依相續也。
故以初義為正。
【章】于理何妨鈔曰。
續後鈔雲。
化人者非無色界定果變化。
彼定不成戒故。
然除無色無種大故。
假令雖反身作動身語。
無記故又不作受戒表也。
今所言化人者。
龍畜等也許受五八戒故。
非出家戒也。
【章】七衆所受為菩薩(雲雲)鈔曰。
顯業抄雲。
七衆所受等者。
章主意。
攝律儀體。
聲聞菩薩全分同體也。
本論攝律儀戒七衆戒故者。
即此意也(乃至)至義寂最行等釋。
菩薩地攝律儀戒。
七衆戒故者。
先小後大者也。
背本論始終之上。
尤難依用者也(雲雲)基辨評雲。
顯業抄說。
大妄說也。
如上既辨菩薩戒中除不共者。
餘取為律儀。
如何應雲聲聞菩薩全分同體耶。
菩薩地說即七衆别解脫律儀者。
取聲聞别解脫共菩薩心者。
為形居律儀也。
非同戒體。
今此所言亦取為形居律儀共者。
非取全分。
故顯業抄誤也。
【章】問然十業道(雲雲)鈔曰。
周記雲。
章然十業道體是思者。
問。
業道無表有何别耶。
答。
業體實思。
無表色者是唯是假立。
防惡色故。
假名無表色也。
又無表者種上功能。
業思實體。
又未受戒但不殺生。
唯得一種自性業道。
若受戒已。
更别得彼無表之戒。
又處中善。
雖不由受亦有無表。
據其體用。
亦與業道而不即一。
問。
戒體但是種上功能。
為假為實耶。
答。
是假。
若爾假法如無。
如何經言戒能感果。
而後言持名非色心耶。
答。
實種能感。
種體從用名戒感也。
而言持名者。
亦據體說。
言非色心者。
說彼功能。
問。
戒既種上差别功能。
第八緣不。
答。
不緣。
若爾種上廣大功能。
如何即緣。
答。
廣大是實戒是假故。
故緣其實不緣其假也。
問。
一種功能假實何别。
答。
廣大依種親起不約防外名實戒體其色防身語。
(雲雲)
【章】廣惠聲聞鈔曰。
瑜伽四十三(十六紙)明三類惠。
其中随一雲廣惠也。
三類者。
一劣惠。
二中惠。
三廣惠。
善珠雲。
從惠為名。
佛地論雲。
深廣圓滿。
善通達故。
名為廣惠。
即是波羅蜜多聲聞等(已上珠釋)又婆沙百四十三雲。
舍利弗名波羅蜜多聞聲。
此其證也。
恩吼中雲。
廣惠聲聞者。
取定姓不愚法聲聞。
生無色界。
聲聞簡菩薩。
菩薩不生無色故。
廣惠簡愚法。
彼亦不生故(雲雲)(今雲是也)三十疏七本(二十七紙)曰。
即定姓中有愚法者。
不信大乘故。
彼定不起。
若不愚法聲聞。
雖信大乘不将為究竟。
由信有故。
彼起此定不為究竟故。
聖人生彼。
如今大乘信小乘教(雲雲)今謂何故信大乘者生無表。
起無色定耶。
答。
得無聲定必入滅定。
其時若不信大乘第八識。
則恐心斷絕成皆無。
故不能入滅定。
故但信大乘第八識者。
生彼入滅定。
若爾。
何故已得自在菩薩。
不生無色界耶。
答。
無所化有情故不生也。
伽六十六雲。
若毗缽舍那行菩薩。
未得自在。
及有廣惠聲聞乘等。
若諸有學。
若阿羅漢。
彼無色界系善作意。
亦緣下地一切法。
若諸菩薩已得自在。
決定不于無色界生。
由觀于彼不能觀起衆生事等。
【章】語表唯初禅(雲雲)鈔曰。
續後抄雲。
九地分别中。
語表唯初禅(雲雲)古料簡中。
上依地有無初雲業通四禅文料簡雲。
身語二業通四禅也(雲雲)以今文校之。
古料簡殊誤也彼依地有無文釋身業也。
故雲業通四禅也。
古料簡有無文。
配三師義料簡故。
緻如是誤也。
故知隻二師義也。
如前料簡也(雲雲)身表通五地者。
欲四禅也。
語表欲初禅也(雲雲)。
【章】四洲别脫(雲雲)鈔曰。
顯業抄雲。
菩薩通四洲者。
古料簡雲梵網所說十重八六之戒。
應通北洲許之。
今謂不爾。
是瑜伽所說菩薩也。
上來标菩薩者。
皆是瑜伽論所說故也。
古義雲。
雲梵網所說戒。
不簡别道俗故通許之。
瑜伽所說七衆差别顯了也。
其中出家戒者。
雲何通北洲。
故知梵網所說菩薩戒也(為言)基辨雲。
古料簡等不是也。
瑜伽菩薩戒。
與梵網戒。
戒相雖别戒體無有别。
雲何為差别耶。
瑜伽所說七衆差别顯了者難了。
梵網亦七衆顯了說比丘比丘尼等。
故瑜伽說菩薩律儀戒七衆戒。
是形居相故非戒體。
七衆雖形居别。
于戒體等同。
故梵網戒通四洲。
瑜伽戒亦通顯然也。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第二十二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