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九。
立未知當知根。
有未曾知當知行轉。
故說彼名未知當知。
見道有十五心。
謂八忍七智。
此十五心于四谛境。
有未曾知當知行相轉。
如苦法忍與疑得俱生未知苦谛名未曾知。
後至智位必當知故名為當知。
如苦忍既爾諸餘七忍亦複如是。
故忍總名未知當知。
中間七智雖能正知。
良由知谛未遍中間起故。
亦名未知當知。
故說彼有見道行者。
名未知當知也。
若在修道依此九根立已知根。
無未曾知。
但為斷除餘随眠故。
即于彼境複數了知。
是故說彼名為已知。
在無學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
知己已知故名為知。
有此知者名為具知。
或習此知已成性者名為具知謂得盡智無生智故。
如實自知我遍知苦不複遍知乃至廣說。
此即三道行者名未知當知等行者。
彼身中有此根故名未知當知等根。
未知當知等之根依主釋也。
色十一中眼等五根心王。
心所中大地法受念定慧。
大善地法信勤。
不相應中命此等是根。
餘并非根。
第九三斷門。
三斷者。
一見所斷。
二修所斷。
三非所斷。
見所斷者才見谛時彼惑則斷故。
見是能斷。
惑是所斷。
見之所斷名見所斷依主釋也。
釋次修斷亦準此知。
修所斷者。
後後時中數數習道彼惑方斷故。
非所斷者。
非見修所斷名非所斷。
色十一中無表。
通修斷非斷。
散及定俱是修斷。
道俱是非斷。
餘十唯修斷。
并不通見斷。
見惑迷理分别起故。
心法通三斷。
若與見惑相應見所斷。
若修惑相應及有漏善無記者并修所斷若無漏者非所斷。
此總言之。
若約七心界分别者。
眼等五識唯修所斷。
不通餘二。
謂非迷谛理分别起故。
不通無漏故。
心所法中大地十尋伺通三斷。
大善地法通修非二斷。
大煩惱六大不善二。
不定中睡眠貪瞋慢通見修二斷。
疑唯見斷。
小惑十及惡作唯修所斷。
此等唯有漏故不通非斷。
不相應中得四相通三斷。
餘九種唯修斷也。
三無為唯所斷也。
斷有二種。
一自性斷。
二所緣斷亦名緣縛斷。
自性斷者。
謂對治道生時。
斷彼煩惱自性。
斷已不行名自性斷。
所緣斷者。
能緣九品惑盡所縛離系名所緣斷。
一切有漏色有漏善。
無記心心所得生等此等法非自性斷。
緣彼煩惱盡時方說名斷此斷已有現在前。
此中見所斷法唯是自性斷。
修所斷法通二。
今便略明見修煩惱。
根本煩惱有十。
一有身見。
二邊執見。
三邪見。
四見取見。
五戒禁取見。
六疑。
七貪。
八瞋。
九慢。
十無明。
此名為十随眠。
随逐有情增昏滞故。
有身見者身即是有故名有身。
緣于有身執我我所也。
邊執見者于我我所執斷常也。
撥無因果名為邪見。
于劣謂勝名為見取見。
謂身見邊見邪見。
執此三見以為勝故。
非因謂因。
非道謂道名戒禁取。
戒謂佛法中五戒等也禁謂外道狗牛等戒也以外道通不了八萬劫前之事。
不知狗牛過去有順後生天之業。
但見狗牛死得生天。
便謂食草啖糞是生天因故以效之也。
執此戒禁以為因道名戒禁取。
餘五如前已釋。
此十随眠五部三界異故。
增成九十八使。
五部者四谛修道也。
欲界苦谛下有十。
集滅谛各有七。
十中除身邊戒取。
道谛有八。
十中除身邊二。
修部有四貪瞋慢無明。
已上合有三十六。
上二界五部各除瞋。
各三十一。
此即三界合九十八使。
此中三界四谛八十八使名為見惑。
才見谛時彼即斷故。
三界修部十使名為修惑。
此迷事生後後時中。
數數習道彼方斷故。
見所斷中有親緣有重緣。
五見疑親迷四谛起故名親緣貪瞋慢三非親迷谛故名重緣。
謂迷谛起見。
見上生自味着即是貪恃自見解生高舉即是慢。
違己見中必憎嫌故。
即是瞋也。
無明有共不共。
通親重緣。
共謂相應而起。
不共謂獨頭不待他而起。
此無明與五見疑相應。
及與緣彼四谛所斷貪等相應者是重緣也。
獨頭無明于谛不了即是親緣。
問何故四谛煩惱多增減不同。
答苦谛有身邊二見。
而餘谛無者。
不執其因及滅道無漏法為我我所故。
故餘谛無有。
身見執身為我故。
苦谛有身見。
斷常依身見生故有邊見也。
戒禁取見有二類。
一非因執因。
二非道執道。
前非因執因推因果者。
随斷常身邊見生故見苦斷。
及執别解脫戒等。
為出離道。
此迷粗果即見苦斷。
若執撥道邪見等為出離道。
即違道義強故見道谛斷。
問非因執因即迷集谛。
如何不在斷集谛耶答先迷苦果。
如執梵王自在天能生衆生。
先計梵王等為我。
然後計彼為常是身邊見。
此見既在苦谛故。
戒取亦在苦谛也。
計有漏戒為成佛因。
及狗牛等為生天因。
此迷苦果皆見苦斷。
若謗道邪見等為出離道。
此非道執道。
迷道谛故見道谛斷。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