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界有段食故有睡眠故睡眠不通上界。
不相應中得非得。
同分命根四相。
此等通三界。
此中得四相亦通不系。
滅盡定唯在有頂。
無想果無想定唯第四禅。
名句文若随語系唯在欲初定。
若随身系通欲四定。
随語為正。
三無為非三界系是無漏故。
第三有漏無漏門。
苦集名有漏滅道名無漏。
漏謂煩惱于六根門洩過無窮故。
此漏于苦集中。
随順增長故。
故名有漏。
如沃壤田能生苗稼。
亦令增盛名為有苗。
緣滅道二谛。
諸漏雖生不增。
如炎石上足不能住。
此如堿鹵田雖生其苗。
不能增盛名曰無苗。
色十一中無表通二。
餘但有漏。
心法通二。
心所中大地大善尋伺通二。
餘二十四心所但是有漏。
不相應中得四相通二。
餘九唯有漏三無唯無漏也。
第四有為無為門。
有緣作名有為。
與此相違名無為。
七十五法中前七十二是有為。
後三種是無為。
常無常準此應知。
第五是異熟非異熟門。
言異熟者因是善惡果是無記。
異類而熟名為異熟。
因唯善不善不通無記。
無記法力劣故。
不招異熟如朽敗種。
果唯無記不通善惡。
若是善惡即所造業無受盡期故。
又異熟法酬先業任運起故。
故唯無覆無記也。
色十一中眼等五通二。
問眼等五唯有情數無覆無記。
其非異熟者何。
答。
眼等五根業所招者即是異熟。
若所長養者即非異熟。
所長養者且能長養有其四種。
一則飲食。
二者資助如塗洗也三睡眠。
四等持。
此四勝緣資益五根。
長小令大養瘦令肥名所長養。
色香味觸内有情數者。
通異熟非異熟。
外境唯是非異熟。
聲無異熟生。
夫異熟色任運而起。
聲随欲生故非異熟無表唯善不善故非異熟也。
心法通二。
心所中大地十尋伺睡眠。
此十三法皆通二種。
餘三十三非異熟也。
不相應中得同分四相通二。
無想果命根唯異熟。
非得二定名句文非異熟也。
三無為唯非異熟也。
第六有異熟無異熟門。
謂有漏善不善法。
能有當來異熟果。
無記無漏無異熟也。
色十一中色聲無表通二餘八唯無異熟。
心法通二。
心所中大不善二。
小惑中忿覆悭嫉惱害恨。
不定中惡作瞋此十一唯有異熟。
餘三十五通二種。
不相應中得四相通二。
二定唯有異熟。
餘七無異熟也。
三無為無異熟也。
前門所明約體是異熟等。
故與此别。
第七識所識門。
七十五法中唯色等五境二識所識。
謂眼等五識各一所識。
又總皆是意識所識。
此餘諸法唯意識所識。
然此宗六識不并生。
言一相續中無二心轉故。
等無間緣唯有一故。
第八根非根門。
根者最勝自在光顯名根。
由此總成根增上義根體勝故名為最勝。
根用勝故名為自在。
根體用雙勝名為光顯。
由有最勝自在光顯名為增上。
将增上義以釋根也。
數有二十二。
經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女根男根命根。
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
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此二十二根望誰增上。
謂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能為增上。
一莊嚴身謂若盲聾等身醜陋故。
二導養身謂因眼耳見聞避險難故。
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
香味觸三是段食性能受用故。
三生識等。
謂發五識及相應心所故。
四不共事。
謂眼見耳聞。
鼻嗅舌嘗。
身覺用各别故。
女男命意四根。
于二事為增上。
且女男根二增上者。
一有情異。
二分别異。
有情異者。
由此二根。
令諸有情女男類别。
分别異者。
由此二根。
形相言音。
乳房等别。
男身形相粗大。
言音雄朗。
乳房小。
女身形相尪弱。
言音細小乳房大。
及作業等異。
形相等分别各異名分别異。
前有情異約總相。
後分别異約别相。
命根二者。
一由命根故。
于衆同分。
能令續前。
二由命故。
于衆同分。
能持不斷。
能續望前能持據現。
意根二者。
一能續後有。
謂中有末心與愛等俱。
能續生有故。
二自在随行。
如契經說。
心能導世間。
心能遍攝受。
如是心一法。
皆自在随行。
解雲初句是自在義。
次句是随行義。
樂等五根于染增上貪等随眠所随增故。
謂喜樂受順貪也。
憂苦受順瞋也。
舍受順癡也。
信等八根于淨增上。
諸清淨法随生長故。
此二十二根中。
眼等五意根命信等五義如前釋。
女男根體不離身根。
身一分中立此名故。
樂等五根大地法中受數差别成五。
身受心受不同等故。
五識相應名為身受。
色聚名身。
則諸色根依身起故。
名為身受。
從依為名。
意識相應名為心受。
此中身不悅名苦身悅名樂。
及第三靜慮心悅安靜離喜貪故。
亦名為樂。
心悅名喜不悅名憂。
舍根非悅非不悅。
即是處中不苦不樂受諸識相應。
意樂喜舍信等五根。
如是九根在于三道。
如次建立三無漏根。
謂在見道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