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阿羅漢此雲應應受人天廣大供養故。
此果差别有六一者退法。
謂遇少緣(病等)便退所得。
無退緣者便般涅槃。
二者思法。
謂懼退失恒思自害。
三者護法謂于所得喜自防護。
四者安住法。
離勝退緣雖不自防亦能不退。
離勝加行亦不增進。
五者堪達法。
彼性堪能取修練根速達不動。
六者不動法。
不退動故。
彼必無退。
此不動種姓于盡智後。
必起無生智以不退故。
餘五無無生智(若無學位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是名盡智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複更知我已斷集不複更斷我已證滅不複更證已修道不應更修名無生智)六中前五總名時愛心解脫。
恒時愛護所證得法故名時愛。
及心解脫煩惱縛故名心解脫。
亦名時解脫以要待時方能入定及能解脫煩惱縛。
故具足應言待時解脫。
略初待言但說時解脫。
言待時者時有六種。
一得好衣時。
二得好食時。
三得好卧具時。
四得好處所時。
五得好說法時。
六得好同學時。
後不動種性名為不動心解脫。
不為煩惱退動。
及心解脫煩惱縛故。
亦名不時解脫。
以不待時入定及能解脫煩惱縛故。
此六種姓中初退法種姓必是學位先有。
以是最極下。
無有先非此性而後成也。
思法等五亦有後得。
謂有先來學位是思法性。
或有先來學位是退法。
後至無學位練根成思。
乃至不動如思法說說。
此中退法非必定退。
乃至堪達非必能達。
但約容有建立此名。
故六阿羅漢通三界皆有。
若退定退堪達定達。
此則上界唯有安住不動二種。
謂彼上界無有退失自害自防及練根故。
故無餘四。
練根者謂調練諸根也。
唯人三洲有天趣中無。
彼無退故。
非但無學練根。
有學異生亦能練根。
但除見道見道速疾。
無容起彼練根加行故。
又六中前五有退姓有退果。
不動種姓二退俱無。
言退姓者五中唯退法一姓必不退謂居下故更無退處。
思法等四皆有可從種姓退義。
如從堪達等退至安住等言退果者五種皆有退果謂退無學果也。
然先學位住思等四。
今至無學此思等四。
性之與果必無退理。
謂學無學道所成堅故。
若于無學退法姓修成思等四種種姓是容有退以唯無學道所成故。
唯先退法有退果義以姓是退故。
又此六種有學異生亦有。
彼為先故無學亦有六也。
此宗所立唯預流果必定無退。
以斷迷理見道惑故。
谛理真實楷定可依。
聖慧已證必無退理。
後之三果許有退果。
以修道惑是迷事故。
事相浮僞無定可依。
斷迷彼惑有失念退。
若大衆部預流果有退羅漢無退。
若經部宗預流應果俱無退。
聖道證故。
中間二果亦有漏道證故有退也。
然一切從果退須叟必得。
無有命終而不得者。
譬如壯士雖蹶不仆。
上明六種又開為七。
第六不動分二。
先來利根者名為不退。
後修得者名為不動。
上來所明四向四果。
若論其性者四向皆以無漏五蘊為性。
七十五法中。
無表心王大地法十。
大善地法十。
尋伺得四相皆通四向。
四果皆以無漏五蘊擇滅為性。
七十五法中無表心王。
大地十大善十。
尋伺得四相。
擇滅無為皆通四果。
又明七種聖人。
一随信行。
二随法行。
三信解。
四見至。
五身證。
六慧解脫。
七俱解脫。
依加行異立初二聖。
謂随信行者。
彼先信他随行義故。
随法行者彼于先時。
由自披閱契經等法随行義故。
此二在見道中。
依根不同立次二種。
鈍根名信解。
利根名見至。
此即先名随信行今名信解。
先名随法行今名見至。
言信解者信謂淨信解謂勝解。
由信增上勝解顯故故名信解。
言見至者由慧增上正見顯故。
此二在修道中依得滅定立身證名。
由身證得滅盡定故。
此即前信解見至二種所攝。
依解脫異立後二種。
謂由慧力離煩惱障名慧解脫。
兼得滅定離解脫障(即滅定障名解脫障不染無知為體)名俱解脫離定慧障名之為俱。
此二皆通六中時不時攝。
先名信解今時解脫。
先名見至今不時解脫此二在無學道中。
又經說十八有學九無學。
十八有學者。
一預流向。
二預流果。
三一來向。
四一來果。
五不還向。
六不還果。
七阿羅漢向。
八随信行。
九随法行。
十信解。
十一見至。
十二家家。
十三一間。
十四中般。
十五生般。
十六有行般。
十七無行般。
十八上流。
九無學者。
一退法。
二思法。
三護法。
四安住法。
五堪達法。
六不動法。
七不退法。
八慧解脫。
九俱解脫。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下
尾野山主所撰七十五法既得入室親承指誨各記所聞十襲秘惜一人公然曰何悭法味不令人染指乎皆從其議于是注本據于行間施餘義于行上繕寫功畢遂謀文林上之梨棗雲。
享保庚戌仲冬日負笈小生等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