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下

首頁
    三緣。

    若羅漢修除受生一。

    不受後有故。

    由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

    淨居唯五。

    一下品。

    二中品。

    三上品。

    四上勝品。

    五上極品。

    初品有三。

    謂三心也。

    初起一無漏。

    次起一有漏。

    後起一無漏。

    第二品六。

    謂更三心并前成六。

    第三品九謂更三心。

    并前成九。

    第四品十二謂更三心并前九心故成十二。

    第五品複起三心并前十二故成十五。

    如是五品如其次第感五淨居。

    應知此中無漏勢力熏修有漏令感淨居。

    非是無漏能感淨居憎背有故。

    二九種不還者行于色界。

    五種那含分成九種。

    且總為三。

    一者中般。

    二者生般。

    三上流般。

    有行無行皆色生已。

    得般涅槃皆生般攝。

    此三各三故成九種。

    中般三者。

    一速般。

    二非速般。

    三經久般。

     由三火星喻所顯故(速般如劄火小星蒂時才起近即滅非速如鐵火小星迸時起至中乃滅經久加鐵火大星迸時速未堕而滅)生般三者。

    一者生般約速立也。

    二者有行般約非速立也。

    三無行般約經久立。

    上流三者一者全超約速立也。

    二者半超約非速立也。

    三者遍殁約經久立。

     然上三種及與九種皆由速非速經久得般涅槃故。

    互相望無雜亂失。

    如是三種及與九種皆由業惑根有差别故。

    有速非速經久不同。

    由業三者造順起業成中般故。

    造順生業成生般故。

    造順後業成上流故。

    由惑三者下品煩惱中般現行。

    中品煩惱生般現行。

    上品煩惱上流現行。

    由根三品者中般上根。

    生般中根。

    上流下根。

    中般生般各分三者但由惑根有差别故分為三種。

    不由業異。

    謂中般三同起業故。

    若生般三同生業故。

    故非業異也。

    上流分三具由惑根業有差别。

    業有别者謂順後業有差别故。

    謂全超業及半超業遍殁業故。

    此九不還由惑根别思而可知。

    三七善士趣者。

    中生各三。

    上流為一。

    經依此立七善士趣。

    上流一者同上行故總合立一。

    問何故須斯二果不立七善士趣名。

    答趣是行義。

    唯此七種皆行善業。

    不行惡業。

    須斯二果善惡雜行(前二果有妻室)又此七種皆往上界不複還來。

    須斯二果往而複來故唯此七種立善士趣名。

    四欲界經生者。

    若于聖位經欲界生厭苦心強。

    必不往上色無色界。

    證不還已定于現身般涅槃故。

    若于色界經生聖者容有上生無色界義。

    色界無苦厭心劣故。

    容生無色天。

    此經欲界生聖及往上界生聖。

    必無練根兼無有退。

    問何緣緣生聖及上生聖必無練根并退。

    答經生習根極淳熟故。

    及得殊勝所依止故(昔于凡身得道未名勝依經生唯于聖身名殊勝也)故無練根及退轉也。

    五身證不還者。

    若不還果修得滅定轉名身證。

    滅定無心由身證得故名身證上明得二三果并約次第證。

    若超越證者謂先凡位以有漏道。

    斷欲界六品或七八品。

    此人至見道中名第二向。

    趣一來果故。

    至道類智時超得一來果。

    若先凡位斷欲九品。

    或斷初定一品乃至無所有處惑。

    此人至見道中名第三向趣不還果故。

    至道類智時超得不還果。

    若先斷欲一品乃至五品。

    至見道中同具縛人名預流向。

    趣預流果故。

    問先斷欲一品乃至五品。

    或斷七八品或斷上七地。

    此人至道類智時何故不名二向三向四向。

    答此人猶住果未起勝果道故。

    勝果道者謂向道也。

    向道勝前果道故。

    諸有漏道雖能離下八地染(見修五部合斷)不能離有頂。

    以有漏道欣上厭下。

    于有頂地無上可欣故。

    又諸有漏道唯能離次下一地染。

    謂依未至離欲界染。

    及依二禅近分離初禅染。

    乃至有頂近分離無所有處染。

    不斷上地染勢力劣故。

    不斷自染自地煩惱所随增故。

    不斷下地染謂已離故。

    無漏道不爾。

    謂未至定起無漏道能斷九地。

    中間四本靜慮及下三無色。

    于此八地起無漏道能離自地及上地染。

    不能離下謂已離故(未至中間四本靜慮下三無色名無漏九地諸無漏依此地起故)又有漏道中若無間道緣下地法。

    粗苦障三種行相中随起一行。

    若解脫道緣上地法。

    靜妙離三種相中随起一行。

    非寂靜故說名為粗非美妙故說名為苦。

    非出離故說名為障。

    靜妙離三翻此應知(有漏六行觀是)故知下八地修惑通有漏無漏二斷。

    聖人亦有以有漏道斷。

    阿羅漢向者得不還者。

    從斷初定一品至斷有頂八品名阿羅漢向。

    趣阿羅漢果故。

    即此向中斷有頂地第九品惑無間道名金剛喻定。

    此定能破一切煩惱。

    猶如金剛能摧一切。

    故名金剛喻定。

    定雖有力能破一切。

    餘惑先斷故今唯斷第九品惑。

    此定既能斷有頂地第九品惑。

    能引此惑盡得俱行盡智令起。

    即此盡智是解脫道也。

     三無學者有頂第九解脫道。

    盡智生已成阿羅漢果。

    更無學故名為無學。

    義準前來所辨四向三果皆名有學。

    為得漏盡常樂學故。

    異生未見谛理故不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