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都是東挑西選,特别用心,結果去年别人跟她說,有個借貸平台利息很高,她眼睛都沒眨一下沖了進去,結果借貸公司後來跑路了,她直接損失了大半資金,這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
10年前,當你決定賣了北京的房子出國留學的那一刻,你在國外混了多高的文憑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北京的房子後來已經漲了十倍。
10年前,當你一時瞎眼,決定嫁給了一個嗜賭如命的老公時,你的博士學曆就不那麼重要了,因為你的後半輩子,必将被這個男人攪得雞犬不甯。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搞方向厲害的人,永遠在領導搞技能厲害的人,比如馬雲根本不懂互聯網技術,但不重要,因為他能搞清楚方向。
而每個人做的選擇不同,就是因為每個人對得失的判斷标準不同。
做任何選擇,核心就參考一個标準∶切掉眼前利益,以未來長期的利益為導向。
隻要不具備未來長期回報的,眼前的利益再高也要放下。
普通人總以眼前的利益為導向,導緻永遠賺不到未來的大錢。
你現在擁有的一切财富,在未來面前,根本就是微不足道。
但切斷當下的利益,又有幾個人能做到?也正因為此,多數人都最終變成了窮人。
比如我一個老家同學,10年前就知道在老家沒發展,我讓他出來—線城市奮鬥,他也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
但就是放不下老家的房子,地,這些利益,導緻到今天越混越差。
有的女人明明知道自己嫁的這個老公又賭又花,根本沒有未來,但她就是不願意離婚,怕萬一找不到更好的怎麼辦。
總在計算眼前的損失,是讓一個人沒有未來的主要原因。
第二∶目标思維
别把"願望"當成目标,否則就是一場幻想。
什麼叫願望?我想當世界首富,我想娶選美冠軍,我要登月球…有理想是好事,但天天隻活在理想裡,而沒有在現實中一步一步行動,那就是自欺欺人,我們往往把願望想得太美好,卻把現實想得太簡單。
願望不是目标,它隻是一廂情願。
而目标一定是要結合理想與現實,做出的合理的、現實的、可執行的、副化的計劃。
比如我有個朋友體重180,他說3個月要減到120,并在公司跟老闆和同事做了公衆承諾,說沒達成的話,自罰2000塊。
我當時就知道他肯定達不成了,因為3個月減60斤,這本身就不符合實際,而且他自己根本沒有想過實際的可操作性。
果不其然,3個月下來不僅沒瘦,還胖了幾斤,因為餓了一段時間,崩潰了,又開始猛吃,結果反而更胖了
要先将目标拆解成若幹個"更小的目标"要把大願望分解為小目标,把小目标轉化成可操作的"行為數量"比如先定5天減肥0.5斤,0.5斤=1925大卡。
跑步20分鐘消耗300大卡,那0.5斤大概需要6個20分鐘跑步運動。
那接下來就好辦了,5天内我每天抽25分鐘跑跑步就好了。
第三∶疊代思維
莽撞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因為凡事隻要先幹起來,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越不行動越焦慮,越焦慮越不行動,這就是個惡性循環。
我們從小被教育得做事情要三思而後行,但我們大多數時候隻做到了"三思",卻做不到"後行"。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前,總是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認為市場競争太激烈,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然後一步一步的陷入做與不做的猶豫中。
凡事隻有先幹起來,才有機會疊代精進。
馬雲最開始創業也不知道公司怎麼盈利,馬化騰創業時甚至差點把QQ賣了,這些人都是覺得有個大緻的生意可以做,就先開始了。
至于以後的路怎麼走,在做的過程中再來修正。
我們需要做計劃,但不能總是在做計劃。
有了大緻的計劃後,開始行動起來,然後再不斷的調整下—個階段的計劃,這樣我們其實就會領先99%的人。
第四∶規則思維
古代的規則都是強者來制定的,而強者制定的規則,自然不可能保護弱者。
即使表面對弱者有好處,目的也是為了強者的利益。
比如,為豬改善豬舍,為豬打疫苗,給豬提升飼料口感,這些表面都是為了豬的生存,提高其生活質量。
其實目的,還是想提高豬肉的産量而已。
有個首富說過,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其實這就是這意思。
要敢于突破大腦中的恐懼和限制,敢于跳出環境的束縛。
活在底層,永遠隻能被食物鍊蠶食。
如果你隻是循規蹈矩,人雲亦雲,你永遠隻能成為一個追趕者,永遠無法成為引領者。
喬布斯的偉大就是不被經驗和教條捆綁,從而颠覆電腦,颠覆手機颠覆音樂等8個産業,締造出偉大的蘋果帝國。
引領者從來都不是循規蹈矩,創新的本質就是打破原有的規則!
屌絲逆襲成王,打通任督二脈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反彈力。
逆境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
什麼是逆商?一個故事,讓你看懂什麼是智商,情商,逆商。
我舅舅的大兒子,就是我表弟,從小